APP下载

对隆德县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分析

2015-02-10黄迎春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5年7期
关键词:淤地坝林草梯田

黄迎春

(隆德县水务局,宁夏 固原 756300)

1 全县基本情况

隆德县土地总面积985km2,总人口18.2万,其中农业人口16.8万,人口密度185人/km2,总耕地面积42350hm2,占全县面积的43%。地貌类型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3副区,境内主要分为六盘山阴湿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川道区3个类型区。山丘地面积占75%,地形起伏,水土流失面积733.2km2,占总面积的74.4%,水土流失严重。十几年来,当地流域治理中坚持以农田建设为突破口,配套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沟坡兼治,实行山、水、田、林、草、路、村综合治理,利用重点小流域治理、生态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坡改梯等项目共开展治理小流域31条,已治理水土流失586.5km2,治理程度达到80%,其中,完成基本农田面积33880hm2,造林18790hm2,种草1782hm2,封禁治理面积4198hm2。水保治沟工程373座,其中:骨干坝46座,中小型淤地坝327座。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21%。2012年农村人均基本农田0.206hm2,人均纯收入达到5002.5元。

2 调查方法及内容

2.1 调查方法

2012年5月,隆德县水保站抽调技术人员12人,分3组,利用已有档案资料,用3个月的时间,对已治理的31条流域,按照地理布局和类型区选择已治理年限在5年以上,有代表性的北部五龙、中部李太平、南部温堡3条典型流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调查方法为:以隆德县水保站流域档案资料、梯田农户卡为主要统计材料,到流域现场核对。作物种植面积、产量调查以县农牧局和乡镇村组统计为主,林草措施以现场图斑勾绘及调查为主;农户收入变化情况采取入户抽样调查为主;小型水保工程以重点调查为主,淤地坝工程以查阅档案及全面调查为主。所有调查结果到流域全面核实其统计数量、保存面积、完好率、管理措施等后,最后进行内业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2.2 调查内容

2.2.1 耕地状况调查

主要分为坡耕地、旱地、梯田、小片水地4种耕地状况,对保土耕作等种植的作物进行分类,并注明作物的品种,对生产的粮食、油料、经济作物的产量等进行分类调查登记。

2.2.2 造林措施调查

分别对乔木林、灌木林、果园等的种类面积、林木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另外,调查水土保持乔木林(四旁林、沟道林)、灌木林(水保林、地埂林)的栽植年限、成活率、保存率等。

2.2.3 草地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荒草地、人工种草(多年生和一年生)、草场围栏、草场改良等产的饲草种类、保存率和产量等。

2.2.4 小型水保工程调查

调查如:谷坊、涝池、水窖、沟头防护等小型水保工程数量和解决人畜饮水、拦蓄径流、泥沙效益等。

2.2.5 淤地坝工程调查

按骨干、中型、小型类别分类调查淤地坝工程座数、控制面积、库容、淤地面积,解决人畜饮水及拦蓄泥沙效益。

3 典型流域和农户调查

3.1 典型流域调查

3.1.1 典型流域选择

通过对全县已治理的31条小流域调查、对比分析,选择治理措施全面,治理效益明显,治理前、后对比清楚,流域地形地貌条件好,交通便利,群众认识高,流域管理运行好、保存率高,验收期末治理程度在80%以上,能代表不同类型区域治理模式的五龙、李太平、温堡等3条小流域为本次调查的典型小流域。

3.1.2 典型流域调查情况

所选五龙、李太平、温堡3条小流域分别是2005年、2007年、2008年宁夏自治区水利厅已验收的流域。实施治理年限分别为 5年(2002—2006年),3年(2000—2002年)和4年(2005—2008年)。

五龙流域:流域总面积27.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5.56km2,经过5年治理,实施梯田、林草措施等共治理面积20.59km2,修建治沟骨干工程1座、中小淤地坝7座,保土保水效益分别增加60%和55%,治理程度为80.6%;完成坡面治理投资568.8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60.42万元、群众自筹及地方配套208.42万元,单位面积中央资金投入17.51万元/km2。调查期末治理程度为78.1%,其中保存面积19.96km2,措施保存率为96.9%,林草覆盖率为23.2%,治沟骨干工程3座,淤地坝7座。

李太平流域:流域总面积41.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8.56km2,经过3年治理,实施梯田、林草措施等共治理流失面积32.03km2,修建治沟骨干工程1座、中型淤地坝工程2座,保土保水效益分别增加62.5%和58%,治理程度为83.1%;完成坡面治理投资378.0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0.26万元、群众自筹及地方配套197.78万元,单位面积中央资金投入5.63万元/km2。调查期末治理程度为79.9%,其中保存面积30.8km2,措施保存率为96.2%,林草覆盖率为27.6%,治沟骨干工程1座、中型淤地坝工程2座。

温堡流域:流域总面积28.0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5.80km2,经过4年治理,实施梯田、林草措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32km2,修建治沟骨干工程1座,保土保水效益分别增加55%和70%,治理程度为82.6%;完成坡面治理投资678.6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88.13万元、群众自筹及地方配套290.5万元,单位面积中央资金投入18.21万元/km2。调查期末治理程度为77.1%,其中保存面积19.88km2,措施保存率为93.2%,林草覆盖率为25.3%,治沟骨干工程1座。

3.1.3 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通过对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统计分析,从增产效益、生态、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如下:

3.1.3.1 小流域增产效益良好

通过调查分析,水平梯田比山坡地增产64kg,川水地(水浇地)比川旱地增产86kg(见表1)。小流域治理显示出良好的增产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户的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给农户带来了实惠。

不同梯田化率农户粮食亩产和占有粮食情况见表2。

表1 不同地域类型样本梯田粮食亩产水平对比 单位:kg/亩

表2 不同梯田化率农户粮食亩产和占有粮食情况 单位:kg

3.1.3.2 小流域生态效益得到改善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造林成活率87%,种草成活率95%,林草覆盖率为25.68%(见表3)。

表3 典型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统计情况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过有效治理的小流域,土地产出率和林草植被率大大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使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坝系配套建设成为现实。

3.1.3.3 小流域社会效益步入良性循环

小流域综合治理成为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的前提和保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综合治理扩大了生态环境容量,有效整合了自然资源,使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调整,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基础条件的改善,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立体、复合型的现代高效农业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进而有条件直接参与市场活动。

3.2 典型农户调查

3.2.1 典型农户的选择

家庭有2~3个青壮劳动力,人均耕地0.2hm2以上,农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能代表该流域综合治理情况,群众生活水平分别为好、中、差三种类型各5户,收入较稳定,且在典型流域治理区,辅以工程措施等。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副业、养殖业;主要支出是生活性固定资产、生产性固定资产、生活消费、子女上学费用及发展养殖费用等。

3.2.2 典型农户调查情况

五龙流域五龙村海正军等15户,平均人口5.5人,劳动力2.2个。流域治理前人均耕地0.547hm2,人均土地0.807hm2,人均有粮247kg,人均纯收入812元。流域治理后调查期人均耕地0.36hm2,人均土地0.727hm2,人均产粮390kg,人均纯收入5020元。

李太平流域张士村李维生等15户,平均人口5.2人,劳动力2.1个。流域治理前人均耕地0.347hm2,人均土地0.753hm2,人均有粮253kg,人均纯收入932元。流域治理后调查期人均耕地0.227hm2,人均土地0.68hm2亩,人均有粮402kg,人均纯收入5538元。

温堡流域建国村杜文科等15户,平均人口4.8人,劳动力2.0个。流域治理前人均耕地0.24hm2,人均土地0.627hm2,人均有粮320kg,人均纯收入1567元。流域治理后调查期人均耕地0.213hm2,人均土地0.56hm2,人均有粮415kg,人均纯收入5950元。

表4为2012年3条典型流域不同地域类型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表4 2012年不同地域类型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4 调查结论

a.通过调查、分析、对比,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林草产业,提高了林草建设和植被覆盖度,提高了农民文明程度,增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治理了水土流失,使昔日的荒山变绿,坡地变平,沟道得到治理,真正达到泥不出沟,水不下山。流域内群众不但物质面貌得到改观,而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达到良好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b.近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证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单纯坡面措施效益没有沟道与坡面相结合效益明显,水土流失得不到彻底根除;同时,需加强流域管护工作,确保治理成果和治理效益的正常发挥。

c.在以后的流域治理中采取坡面与沟道治理并举,为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需栽植沟道防冲林,在沟道内建坝和小型拦蓄工程,层层拦蓄,将径流拦蓄在沟道内,突出“治、拦、蓄、用”的原则,按照“山顶退耕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地埂林系带子,沟底林草、库坝穿靴子”的模式,综合配套,合理布局,一条沟、一面坡集中治理,综合效益显著,可基本达到“洪水不成灾,泥沙不出沟”。

猜你喜欢

淤地坝林草梯田
龙江林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坝系工程除险加固防洪标准与洪水组合探讨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林草风采
《山区修梯田》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
从江加榜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