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中国福利依赖问题研究综述

2015-02-10郭立强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福利学者个体

郭立强,邱 璐

(1.天津理工大学 法政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近十年中国福利依赖问题研究综述

郭立强1,邱 璐2

(1.天津理工大学 法政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福利依赖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会对社会的资源形成巨大的浪费。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学者关于我国福利依赖问题的研究,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基于低保制度,学者们对于福利依赖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总结现有的研究发现,进一步明晰概念、拓宽研究视野、更新研究理念、继续深入向发展型社会政策取经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福利依赖;研究综述;未来展望

当前中国是否存在福利依赖仍然存在争议,但是未雨绸缪总不是一件坏事。福利国家出现的福利依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呈送了宝贵的经验。为此,国内专家学者针对福利依赖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并为我国破除福利依赖陷阱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意见。本文希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为有关福利依赖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

一、福利依赖概念的界定

“福利依赖”作为西方舶来品,其在学术界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徐丽敏指出,在西方关于福利依赖的代表性概念有三种。第一种把福利依赖视为问题和罪恶的根源,第二种是通过客观现象的描述来对其进行界定,第三种则认为福利依赖仅仅是利用福利中一个阶段的表现[1]。张浩淼则在此基础上以客观标准和主观态度为依据进一步对福利依赖的概念进行了二维的界定[2]。纵观我国学者关于福利依赖概念中国化的路径,发现其更多的是采用客观描述亦或是通过客观状况和主观态度的结合来对福利依赖进行界定。

从客观描述的角度进行福利依赖的界定通常并不考虑福利享受者自身的主观意愿,而是通常就享受福利时间、金额的维度来对其进行标识。如曾崇碧认为“只要长时间(通常以一年)依靠福利或者福利所得占总收入的比例超过某一数值(如50%)就是福利依赖”[3]。另一种方法则是结合主客观因素对其进行考量,其中一些学者更加关注福利享受者的工作可能性以及工作意愿的强度。如蓝云曦、周昌祥认为“福利依赖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城市低保对象不愿从事工作而长期依靠政府低保福利生活的现象”[4]。另一些学者则更加关注福利享受者保持既定福利的意愿程度,如刘玉如对福利依赖群体进行了二维划分:一种是享受低保但不愿意继续从事工作的人,另一种则是通过非正规就业可以隐瞒收入,进而避免由此退出低保体系[5]。

二、福利依赖产生的原因

福利依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虽然还未出现大范围的福利依赖,但是通过研究福利依赖产生的条件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当前,我国学者在福利依赖产生的原因分析上一般从经济、社会、个人等方面进行考量。

针对福利依赖产生的经济原因分析,一些学者注重通过将个体工作所带来的价值和低保所拥有的价值进行对比,以此来寻求福利依赖的原因。如周昌祥通过调查发现“劳动标准太低,与低保福利标准相差不大,是福利依赖的最主要的经济因素”[6]。另一些学者则更倾向于从制度本身出发,去发掘其中的经济学规律。如彭宅文在对低保制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认为低保制度中存在的收入扣除制度严重地阻碍着个体的就业意愿,100%的边际税率使得个体在就业动机上急剧下降;其次,以低保资格作为其他福利享有的资格条件,使得低保的含金量得到提升,这也使得个体在没有充分的可替代资源的前提下不愿意轻易地退出低保;最后,现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给付标准,使得单亲家庭较之多人户家庭补助不足,而使得原本具备更多劳动可能性的多人户家庭由于享受的低保待遇“过分优越”,从而加剧了多人户家庭的福利依赖倾向[7]。曾崇碧在对制度进行分析时还发现,低保制度中的高成本家计调查使得政府无法全面掌握低保家庭的收入状况,由此为福利依赖者提供了可能[3]。

针对福利依赖产生的社会原因,部分学者从时代大背景入手进行分析,通过理解时代背景来理解福利依赖。如蓝云曦、周昌祥为我们描述了改革开放后导致福利依赖出现的社会背景,如当时国有企业改革使得下岗工人再就业成为难题,而再就业工人又再一次挤压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同时伴随着区域性移民浪潮的出现,大批农民工由于城市化进程被迫进城,然而由于缺乏技术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这些被迫进城的区域性移民也最终难逃无业厄运,最终只能依赖福利进行生活[4]。在对时代大背景进行讨论的同时,部分学者也从社会环境入手展开了对福利依赖原因的探析。如蓝云曦、周昌祥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社区区位会影响福利依赖的形成,例如贫困社区,由于社区消费能力较弱容易使经济企业迁移出社区,同时也难以吸引外来资本入驻,由此使得原本经济拮据的个体由于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最终只能形成福利依赖的局面[4]。刘玉如认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血缘关系、邻里关系、趣缘关系发生了转变,这使得其原本的社会支持网络功能弱化,由此使得人们开始向国家进行求助,加剧了福利依赖[5]。朱一丹、金喜在则认为社会歧视使得个体无法安心地从事社会工作,甚至使得个体根本无法获得工作,从而导致了个体的福利依赖[8]。

针对福利依赖产生的个体原因分析,学者们则大多通过对个体能力、工作意愿、健康状况以及与个人有关的家庭方面进行考察。韩克庆、郭瑜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身体健康与否对受助者是否愿意继续工作有重大影响,同时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包括完全劳动能力和部分劳动能力的人进行分析发现,家庭人均低保金每提高100元,其参与工作的概率就减少4%,与此同时,其还通过定性研究得出影响低保人群就业的有关个人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9]。曾崇碧则认为福利依赖的出现不应仅仅归因于个体的就业能力不足,还应该重视个体的就业动机和意愿[3]。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还发现,第一,享有低保者的文化程度偏低,证明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个体成功就业的一个因素;第二,家庭病残也会使个体成为福利依赖者,因为个体的时间、精力有限,为了照顾家中病残,只能“被迫”成为福利依赖者;第三,同就业动机类似,工作伦理的缺失也是个体依赖福利的重要因素[4]。

针对福利依赖产生的制度原因,一部分学者从制度本身的理念、内容入手进行了分析。就理念方面,邓蓉、周昌祥思索了“应保尽保”政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可能出现贫困居民的扩大化,使得不够资格也能保;其次,可能出现关系保、闹则保;再次,地方基于各自利益争夺福利资源,导致国家资源的浪费;最终,可能助长福利依赖心理[10]。同时,杨团、孙炳耀则从资产型社会政策的理念出发,认为当前福利依赖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的救助水平只够实现个体的生存,而无法实现个人的资产积累,这样一来政策只能是延续个体的生存,从而也只能是让个体依赖福利救助去生存[11]。就内容方面,刘军强认为,福利依赖不会自发生成,需要与其相适应的救济金、失业金水平来支撑[12]。张浩淼则具体地为福利依赖的产生设定了一套制度,即慷慨的现金为主的救助方式,简便的申请流程,同时对于救助者尽量适用非选择性原则,并对受助者不提出工作的要求[2]。另一部分学者则从制度的运行机制入手进行了剖析。如张峻豪等人在对低保制度研究之后,构建了低保制度运行的“目标扩张—执行成本控制—产权秩序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执行成本控制过程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秩序的分析,发现福利依赖的产生实质上是由于政府在成本约束下,无法实现对信息的完全掌握,以此使得低保对象可以利用自身的产权秩序优势,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与利益机会[13]。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当前我国金融信用制度和收入申报制度存在弊病,而这也正是部分学者所强调的另一个原因[14]。

大部分学者对于福利依赖产生的原因认识基本上是持认同态度的,只是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分析的侧重点不同。然而就福利污名问题,学者们对其态度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部分学者认为福利污名是诱致福利依赖的重要原因[15]。另一部分则表现出对此结论的质疑,一些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低保福利污名不仅没有诱致福利依赖的出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能力健全的低保户产生了积极的促进就业的作用[9]。

三、 福利依赖破解路径的分析

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环境的变化,中国正在走入“社会政策时代”[16]。而研究福利依赖,则是要寻求避免和破解这一问题的途径,从而促使社会政策优化发展,提升社会政策的效能。因此,学者们就福利依赖问题的破解路径进行了丰富的讨论,其对于解决福利依赖的路径设计则强调对症下药,各施己长。

针对破解福利依赖经济原因的路径分析,学者们围绕外部资源供给和内部制度设计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如邓蓉、周昌祥认为政府应协同第三部门为福利依赖者提供更多优质的劳动需求,同时要加强劳动就业的稽查工作,以此确保劳动者的各项待遇都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鼓励其就业[17]。在加强内部制度设计上,学者们则主要从救济水平和救济发放两个角度进行剖析。就救济水平而言,彭宅文认为应提高救助水平,同时要在考虑家庭的情况下实行差别化管理,同时剥夺低保的连带利益,降低其含金量以此激励福利依赖者摆脱对低保的依赖[7]。边恕则通过研究为低保水平进行了更为具体的五层次划分,同时建议要改变绝对贫困的传统观念,而要在考虑受助者有无劳动能力的基础上,构建差别化的负所得税制,以此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个体积极就业[18]。就救济发放而言,张浩淼则建议实施救助渐退与收入豁免相结合的政策[2]。

针对破解福利依赖社会原因的路径分析,学者们从减弱社会制约和增强社会支持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就减弱制约因素而言,蓝云曦、周昌祥建议增强低保对象的合理流动,减少因属地原则而引起的劳动资源浪费和贫困[4]。就增强社会支持功能而言,刘玉如强调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发挥公民社会和社区的重要作用,推动个体提高抵抗社会排斥、社会隔离的能力[5]。吴炜则建议要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尤其是加速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从而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个人质量提升的新环境[19]。朱一丹则从社区公益性的角度提出,要加强义工队伍的建设,通过义工来对福利依赖者进行帮扶,以此增强个体社会参与的能力,最终实现贫困的脱离和社会融合[8]。

针对破解福利依赖个人原因的路径分析,学者们主要就如何提升个人能力和行为动机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就提升个人能力而言,周昌祥在其强制性学习的理念上,进一步建议使社会工作介入到对个体的能力的提升中:第一,实行规范性学习策略,即政府部门委托培训机构,特别是高校,承担培训工作,同时将街道、居委会纳入到“规范学习”的具体办法的制定当中,以此实现更为优质的学习效果;第二,建立和发展社区学院,通过社区学院来助力个体规范性学习的效果,同时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效率[6]。曾崇碧则强调要实施发展型救助,即在提升个体就业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努力推动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以此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使个体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3]。范洪敏则针对风险社会的特征,提出要充分挖掘受助者抵抗风险的能力,强调不仅仅要使个体能从风险中获得新生,同时强调要使个体避免陷入风险的漩涡[20]。就提升个体行为动机而言,部分学者建议要使原本免费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转变成为低偿性的学习项目。这样一来,既有利于提升学员对这样机会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员自立精神的培养[6]。延续这种经济刺激的方法,一些学者开始建议实施小额贷款、就业补贴等经济手段,来促使个体增加就业意愿,进而转换为积极就业的个体[3]。与此相对,另一些学者则注重加强对个体实施的某种意义上的经济惩罚来增强其就业动机。如韩克庆分析发现,降低对有劳动能力的人的低保标准有益于提升低保人员的工作动机,而针对部分受助者拒绝接受培训和就业安排的,其认为应取消其低保资格,以此督促个体积极就业[9]。同时,一些学者们还主张通过非经济性的道德教化的方式来转变受助者的心理惰性,通过其观念的转化来提升工作积极性[5]。此外,张浩淼则从个体同周边的环境关系入手进行分析,认为消除福利依赖不能仅仅着眼于福利依赖个体,而要扩宽视野,例如开展有关的家庭救助,与此同时,他也强调要更多地运用服务救助的方式,避免由现金救助而引起的激励效用缺失[2]。

针对破解福利依赖制度原因的路径,学者们主要从社会政策取向、工作福利理念、政府责任以及制度内容设计和运行机制的完善上进行了分析。当前,大多数学者的社会政策取向均注重普惠性、全民性、终身性、效率与公平的兼顾性,即要构建更具发展性、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政策体系,以此来解决福利依赖问题。同时,一些学者更加注重积累性的社会政策,强调个人应该拥有资产,而非仅仅是收入,主张构建能够实现个人资产积累并能帮助个人进行长期消费预算的社会政策体系[3]。就工作福利而言,一些学者认为福利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权利,其同样也是一个人的义务,因此,使工作培训和就业服务与救助政策相结合,使救助和福利待遇的供给成为一种条件性的行为,以此督促个体就业[7]。而就制度内容而言,学者们则开展了更为丰富的思考。如一些学者建议对社会保障账户进行再优化,构建强制性的基本保障体系和自愿式的个人发展账号,以此实现个人资产的积累和社会负担的减轻[11]。胡位钧则通过对OECD的研究,认为消除我国低保福利依赖就应构建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第一,要实施再就业评估制度,通过失业登记和就业预测来努力实现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正常传递,以此便于就业的实现;第二,构建失业者的定期报告制度,使得失业者和福利提供主体形成良性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双方信息的掌握;第三,搭建就业指导政策,以此实现福利依赖者就业[21]。朱一丹则强调要利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更为有效的信息平台搭建,以此作为收入评估制度更为高效实施的保障,同时辅之以群众评议等方式,实现对低保对象的审核和监督[8]。就具体制度运行的过程而言,部分学者建议要实现福利社会化的转变,即福利主体、福利客体、福利内容都要实现多元化,同时,其主张发挥个体在制度构建中的作用,倡导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实现能动性政治的构建[20]。张峻豪等则依然注重构建合理的产权秩序,同时他强调现阶段应重视专业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和居民生活援助制度的优化[13]。相对于制度运行的过程而言,张欣、池忠君则从整个治理框架的理论搭建上为我们解决福利依赖提供了新的思路,其认为应该构建一个包括政府、第三部门、贫困群体在内的三维一体的反贫困主体,并要求通过制度化和非制度化这两种方式,来实现反贫困治理过程的网络化合作,以此实现多元主体共治,进而实现福利依赖状况的改善[22]。

四、 福利依赖研究的未来展望

从上述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对于福利依赖的研究既有宏观层次的理论构建,也不乏从微观层次上力图进行的实践检验和寻求有益经验的探索。这些宝贵的成果无疑会为我们福利依赖问题的化解提供重要的保障,然而其中也尚有不足,而这些不足正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首先,福利依赖作为一个现实和学术的融合体,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准确界定无疑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福利依赖的概念仍然没有达成共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实中福利依赖问题的解决。因此,立足本国国情,对福利依赖进行准确的界定必然是今后福利依赖问题研究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其次,当前我国福利依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保制度上,与之相关的其他社会救助的福利依赖问题的研究仍然不足。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利供给早已超出了单纯的货币供给阶段,各种不同的服务供给方式不断出现,然而当前却鲜有对非货币福利依赖问题的研究。

再次,福利依赖产生的原因关乎经济、社会以及个人和制度本身等许多方面,这无疑要求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用更为广阔的视野去进行研究。例如,针对个体心理惰性的化解途径,我们便可以吸收有关公民教育的研究成果,亦或是将工作伦理渗入到公民教育的理念之中,这无疑会为心理惰性的解决提供新的动力。

最后,虽然福利依赖问题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尝试向发展型社会政策取经,然而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社会政策发展的新阶段,发展型社会政策其内在的生命力昭示了其理论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继续学习发展型社会政策、利用发展型社会政策,最终服务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1]徐丽敏.国外福利依赖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8(6).

[2]张浩淼.救助、就业与福利依赖—兼论关于中国低保制度“养懒汉”的担忧[J].兰州学刊,2014(5).

[3]曾崇碧.中国低保福利依赖的成因及干预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蓝云曦,周昌祥.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福利依赖与反福利依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8).

[5]刘玉如.福利依赖问题浅析: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6]周昌祥.当前社会福利依赖与反福利依赖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7]彭宅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救助对象的劳动激励:“中国式福利依赖”及其调整[J].社会保障研究,2009(2).

[8]朱一丹,金喜在.我国城市低保福利依赖问题及对策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9]韩克庆,郭瑜.“福利依赖”是否存在?——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一个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2).

[10]邓蓉,周昌祥.在反福利依赖中社会工作对社会政策方面的介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

[11]杨团,孙炳耀.资产社会政策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重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5(2).

[12]刘军强.增长、就业与社会支出——关于社会政策的“常识”与反“常识”[J].社会学研究,2012(2).

[13]张峻豪,邓大松,黄玉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困境分析与政策转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2).

[14]段美枝.我国城镇福利依赖实证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9).

[15]张小伟,董林.中国福利依赖现象初探——基于西方福利依赖比较的视角[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11).

[16]郁建兴,何子英.走向社会政策时代:从发展主义到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系建设[J].社会科学,2010(7).

[17]邓蓉,周昌祥.当前中国社会福利依赖现象与反福利依赖社会政策的介入[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18]边恕.解决城市低保制度就业负激励问题的方案探讨——基于“补差制”与“负所得税值”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10).

[19]吴炜.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对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6).

[20]范洪敏.参与式福利理念的提出与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1]胡位钧.社会政策的“积极”转型:OECD的经验及其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2]张欣,池忠军.反贫困治理结构创新——基于中国扶贫脱贫实践的思考[J].求索,2015(1).

[责任编辑:姚晓黎]

Review of China Welfare Dependence Study in Recent 10 Years

GUO Li-qiang1,QIU Lu2

(1.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Tianj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2.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As a social problem, welfare dependence causes great waste of social resources. Reviewing the studies about our welfare dependence in recent 10 years, we find that our scholars carry on wide spread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elfare dependence based on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 Summarizing the present studies, we think that we must further clarify the concept, broaden our research horizons, update our research concept, and deeply learn from the developing social policies.

China welfare dependence; review of studies; future prospects

2015-09-13

郭立强(1990-),男,山西大同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邱璐(1991-),女,江西上饶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社会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

1671-5977(2015)04-0024-05

C913.7

A

猜你喜欢

福利学者个体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学者介绍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