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存在的问题与生态养殖模式创新
2015-02-10罗义兵湖北省鹤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湖北鹤峰445800
罗义兵湖北省鹤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湖北鹤峰445800
行业论坛
养猪业存在的问题与生态养殖模式创新
罗义兵
湖北省鹤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湖北鹤峰445800
为应对当前养猪市场波动和新环保法的执行,以及养猪发展进程的必由路径,克服我国养猪业存在的问题,生态养猪被提上日程。当前生态养猪主要有原生态、生态链、零排放3种创新模式,各有优劣,适宜适度规模的养殖场采用,随着技术发展,生态养殖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生态养猪;养殖模式;创新
我国生猪养殖业自2013年底猪价开始持续性大幅走低,多数养猪场与养殖户严重亏损以致被淘汰出局。同时,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以更严厉的标准和要求被提上日程,尤其是养殖污染面临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2013年第643号)2014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一些不能达标或在限制养殖地域的猪场被迫关停。市场的倒逼与环保的压力使得养猪场不得不面临转型或提档升级。结合我国养猪传统国情与生猪养殖业长远发展,以及环境友好、安全健康、资源节约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的推出,生态养猪将是适应我国中小规模猪场发展的最好选择[1]。
1 我国养猪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养殖总体规模大,发展趋势呈现分化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3年全球猪肉总产量约为1.08亿t,其中中国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50.6%,中国生猪存栏量占全球的59.32%[2],如此庞大的养殖总量,一方面需要消耗巨量的饲料资源,另一方面则会产生巨量的废弃物排放,而周期性的波动常将猪价压在猪粮比保本点下,亏损时期与行业亏损面大于盈利,因此从产业与环保综合考量,总体上养猪前景压力巨大,不进行转型升级和创新,将失去国际竞争力,国内产业发展也将是得不偿失。
可喜的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与国际环境的倒逼下,以及消费需求选择的变化,生猪养殖结构开始产生分化,形成大众产品与小众产品两个发展维度,大众产品以成本利益为导向,小众产品以品质特色为导向[3]。这使养殖规模和养殖模式向不同的发展方向探索,大众化方向可能不断重组、整合资源,形成更大的资源平台;小众化方向将更注重特色,突出个性化发展。
1.2养殖模式差别大,标准化程度低,转型淘汰压力大
我国养猪业由传统家庭散养起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现代养殖方向转型发展的历史较短,加上农村人口占比大,劳动力成本低,形成了农户家庭养殖、中小规模大户养殖与大型规模化养殖并存的格局,并且,农户与中小规模养殖总量更大。由于中小型猪场总体特征是毗邻人口居住区、规模大小不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养殖环境简陋且脏乱差,随市场猪价波动进入、退出频繁,导致监管难,环境污染严重、养殖效果差、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低下以及抗风险能力弱。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养猪业门槛低、养殖过程缺乏标准,监管不到位。随着市场大幅波动与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革新将是养猪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相对技术力量与设施化水平更高的大型规模化养猪场,尽管生产效率更高,同样存在环保压力加大、经济效益无法保障的困局。要想根本改观,起点太低的大型养猪场转型压力更大,可能面临关停窘境。
借鉴美国养猪业规模化发展历程,30年时间淘汰了80%~90%养猪户;2002年中国规模化水平为27.2%,2011年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65%,大约还需10年才能完成淘汰落后的养猪产能[2]。我国散、小、以牺牲环境、不计成本换取利益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因为效益差、自动化程度低、污染严重正面临洗牌、淘汰阵痛。
1.3养殖环境污染严重,内在因素多
我国养猪业形成的抢占资源、污染环境、病害复杂化是不争的事实,历来养猪的利润所得其实是以牺牲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线性经济”,是不可持续的。
究其根源,养殖污染内因主要是:猪场选址不科学与猪舍设计规划不合理,与城市、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交通干道、河流水源距离保持不够;缺乏环保废水处理设备与相关技术,或因成本高配备意愿不强;管理制度执行不严[4],制度落实不力,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再则,完全不顾及养殖动物福利,猪只没有相对舒适的生存、生活、生长环境,污染与低效形成恶性循环。
在北大,我也碰到个别有负面情绪的年轻人,他们不是抱怨工资太低,领导对自己不好,同事缺点太多,就是抱怨社会不公平,自己没有机会。试想一下,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工作顺畅,事业成功呢?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资源与环境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猪饲养数量增加,占用土地,大量消耗粮食,明显与粮争地、与民争粮;加上养殖过程排放大量粪污污染环境[5],养猪必须探寻新的出路,发展出路只有生态养殖,走循环经济路线。
1.4养殖效益低下,薄利、微利、甚至亏损
在我国,养猪产业结构调整慢,市场竞争的不是技术与产品质量,而是人力成本与饲料资源,没有专业素养的普通从业者自由进出猪场,采用的饲料产品也没有标准,垃圾猪、潲水猪等曾经充斥市场。影响猪产品质量之外也极大冲击了市场供求关系,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周期性的价格大幅度震荡使规模化规范养殖形成1年盈利,1年亏损,2年维持的局面,总体上,处于薄利、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2 养猪业生态养殖转型途径和创新
按养猪发展的进程,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渡虽然时间短,也明显表现出发展的趋势与轨迹,目前没有技术支撑的小散户与小规模场在迅速退出,现代养猪逐步表现出第一阶段的典型特征,即依靠新品种(系)选育、饲养管理水平提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的纯技术饲养阶段。而市场压力与环保政策的收紧,则加速了向现代养猪第二阶段的进程,即生态饲养阶段,将猪及其生存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根据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遵循和利用生态学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使劳动生产率得以持续提高,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其主要特征:生产规模大,科技管理水平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并且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显著提高[6-7]。经过大量的探索和实证,适度规模的生态养殖创新模式值得借鉴和改进。
2.1原生态的生态养殖
在具备大面积山林坡地、平原草场等配套自然条件下,以相对少的固定建筑辅助育仔、遮蔽风雨、过渡夜宿,其他大部分时间都以放牧形式让猪自由采食掘食植物叶、茎、根,补饲相当少或不补饲。
2.2生态链的生态养殖
养猪作为大农业的一部分,完全可以纳入种养结合的生产体系,但必须拥有相匹配的种植面积,将养殖粪污投入种植基地作为有机肥料,完全消纳养猪排泄的粪污,这样直接或间接形成“猪-林(果)-蔬-沼-鱼”等循环经济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配合饲料含有抗生素和重金属添加剂等成分,不能直接施肥、排放,以免造成土壤污染。猪场设计上必须考虑雨污分离,施肥前也必须进行充分发酵处理,粪液部分须经过沼气池处理,对有毒有害成分进行消减,同时产生沼气还可以获得再生能源加以利用。
生态链模式的采用,最大的优势是使资源与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循环经济模式。还需要考虑的是,生态链的持续性会受到季节的限制,单一、固定的生态链模式会受地域差异影响,非种植季节养殖粪污一样会成为污染源。
2.3零排放的生态养殖
零排放养猪最早是引自日本、韩国,也称发酵床养猪,养殖过程所产生的粪污均被垫料微生物发酵分解,实现了粪污零排放。零排放养殖模式的优势还在于节省水、料和劳力;有害气体排放降低,减轻空气污染,猪只健康状况更好,减少预防性药物的使用。
养殖实践中发酵床养猪也表现出一些不利的方面:首先,发酵垫料生物菌种的质量标准难以保证,导致霉菌繁殖,反而造成猪群的霉菌感染,引发呼吸道疾病;其次,温度、湿度控制难,南方夏季发酵温度高,猪怕热,需要通风、降温,冬季寒冷时舍内湿度过高需要通风,又影响保温;北方冬季则舍温不够,还需增加采暖;第三,不能进行常规消毒和抗菌素保健,养殖健康难以保证。
发酵床养猪一度引发热潮,但由于相关技术不成熟,在养殖成本上不降反增,并且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影响育成,人工管理难度也较大,现在推广应用又趋于退潮。但从环保角度看,需要进一步研究克服技术上的障碍,在实践中改进,更好地加以利用。
3 展望
食品安全、资源节约、资源化利用、环境保护以及优质肉产品,都是养猪业面临的亟需解决的现实紧迫任务,现代化养猪进程不得不向生态养殖转型,生态养猪是技术、时代的发展产物也是产业的良性回归,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将是未来养猪综合竞争力的体现,转型滞后、步子落后就将面临被淘汰的结局。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生态养猪会集结成越来越实用的科技产品,不断完善资源合理配置,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良性发展的循环经济。
[1]汪嘉燮,余斌,黄文尚.生态养猪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
[2]姚民仆.影响养猪业发展的市场因素[J].兽医导刊,2015(6):13-15.
[3]许锐.中国猪业的时代与趋势[J].兽医导刊,2015(6):15-16.
[4]刘云峰.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经济管理者,2014(10):132-133.
[5]刘猛,王桂荣,王慧军.中国生猪饲养的发展出路——生态养猪[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254-258.
[6]梁小玉,张新全.对发展我国生态畜牧业的探讨[J].草业论坛,2003(6):46-48.
[7]高惠林,方热军,汤少勋,等.生态畜牧业的理论与实践[J].家畜生态,1999,20(2):41-44.
[8]吴凡.西班牙传统肉类制品[J].肉类工业,2000(12):23-25.
2015-08-04
罗义兵,男,1977年生,助理畜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