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实力分析
2015-02-10陈少宇
陈少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665)
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实力分析
陈少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665)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民运会,以下同)是1953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82年第2届之后形成每4年一届的定制,至今我国已举办9届。它是国家发展民族体育、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民运会作为反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最高形式,历来受到各省市的重视,并提前举办本辖区的地方性民运会。广东也不例外,1995年7月,广东省在广州举办了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在四年后的第六届全国民运会上,实现竞赛项目奖牌零的突破。由于政府的重视和职能部门的不懈努力,使得广东虽然是非少数民族聚居地,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广东局部范围却成为了一种优势。本文以广东省参加第6 ~ 9届民运会竞赛项目的成绩为依据,对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的综合竞技实力进行研究,期望对广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所启示,为进一步完善组织形式和行为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参加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获得的成绩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检索搜集近年来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著作、各省市民委网站等,获取相关的参赛成绩和资料信息。
1.2.2 数理统计法根据需要,本研究采用了一些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相关数据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需要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图表。
1.2.3 比较法通过访谈部分参加全国民运会的官员、领队、教练员,在获取信息、数据和建议基础上,深入了解部分省市代表队的基本做法和经验,比较广东参加历届全国民运会的一些政策和措施等。
1.2.4 实地考查法利用在第八、九届民运会举办期间担任教练员的便利,收集赛事信息与资料,为理解和分析概括奠定基础。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整体竞技实力变化轨迹
图1 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数
从第六届起,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的设置处于相对稳定,维持在14 ~ 16项(图1),金牌总数在120~ 130枚左右。由于奖牌数量更主要地体现其体竞技实力,因此,通过表2可以看出,广东虽然是从第六届开始才实现奖牌零的突破,但在随后几届的比赛中均有不俗的表现,特别是在广州举办的第8届民运会上,广东凭借东道主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使金牌和分数均有较大的提升,总分达到455分,金牌数虽然遗憾的屈居第三,但奖牌总数高居首位,比第二名多出7块。但是这种良好态势未能在第9届民运会上延续,一等奖数量和分数均严重下滑,总分只有175.5分(图2),除了龙舟外,其他项目均难与其他省市抗衡,揭示了广东整体竞技实
获得金牌的主要项目
力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依然不大稳定。
2.2 广东整体竞技布局
从图2可以看出:龙舟项目在6 ~ 9届民运会上为广东获得了30项金牌或一等奖中的17项,占56.7%,可谓金牌之师,是广东整体竞技实力的核心力量。其次是武术和毽球,分别获得了4枚和3枚金牌,各占13.3%和10%,三个项目获得的金牌数占全部金牌数的80%。反观其他项发现难以取得突出的成绩,特别是在其他金牌大户项目上,竞技实力相当薄弱,如民族式摔跤(29枚)、射弩(10枚)等,从中可以洞悉竞技布局不太合理。
2.3 广东整体竞技潜力广东的少数民族传统竞技体育起步较晚,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取得长足的脚步,并在第八届民运会上风光了一把。然而,根据田麦久教授的观点:“竞技体育中,前8名的成绩主要表现整体的竞技潜力,”而广东在前8名的成绩项目并不多,以第八届民运会为例,4 ~ 8名的名次只有24项,明显少于1 ~ 3名数量,在第九届民运会上成绩的明显滑坡即为佐证。而在第九届民运会上二三等奖的数量也仅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与少数民族聚居地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反映出广东整体的竞技潜力不强(表1)。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广东是非少数民族聚居地,传统的西方竞技体育强省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广东在少数民族传统竞技体育方面也不甘人后。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少,虽然多方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总体竞技实力依然难以与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省市抗衡。广东各项目竞技水平发展很不平衡,除龙舟外,其他项目还需尽早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各项目运动员梯队建设还不理想。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竞技水平日益提高的民运会上,梯队建设应当成为下阶段的重中之重。
3.2 建 议
图2 广东获得奖牌或一等奖主要项目比例图
表1 广东在6-9届民运会上获得前三名或一二等奖情况
3.2.1 深度调整项目布局,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由于龙舟是体现广府文化、岭南文化特色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有民俗文化形式,使龙舟在广东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一直成为广东较为稳定的夺金项目。然而,随着各省市对民运会的日益重视并加大工作力度,民运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龙舟项目作为广东优势项目夺金空间已经不会太大,急需寻找新的夺金点。因此,要尽早制定科学完善的项目发展战略和目标,除了在传统优势项目龙舟(20枚)继续布下“重兵”,提高夺金实力外,还要在一些金牌大户项目,如民族式摔跤(29枚)、武术(14枚)、射弩(10枚)等(以第九届为例,4个项目的金牌数达到73枚,占58.9%)加大投入力度和提高重视程度,增加夺金的项目,因为增加夺金点就意味着获得更多的金牌。此外,对潜在优势项目如射弩等应当在保持其原有竞技实力的基础上加以提升,争取有新的突破,以不断增加各个项目的冲金能力,提升广东的竞赛成绩。
3.2.2 依托各级各类学校,多方提高竞技水平广东省虽然56个民族齐全,全省少数民族人口达到250多万人,但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却只有60万,并主要分布在三个民族自治县。因此,职能部门要统筹规划,要为民族传统体育进学校、进课堂创新模式,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要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保持倾斜,协助解决当地人才的升学和就业的后顾之忧,调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的教学与训练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后备人才;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固有的人才和设施优势,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较集中的大学(学院)开展教学和训练。此外,还要努力在珠三角各市的少数民族人群中创造性的开展竞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多方提高我省少数民族体育竞技水平。
3.2.3 加大各训练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是提高竞技水平、培养民族体育竞技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经费拨付滞后,各基地的训练时间和条件难以保证,造成有些代表广
东参加全国民运会的队伍组建和训练时间只有极短的几个月,严重影响了训练水平和参赛成绩。因此,应当加强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经费预算、拨付和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克服“短期行为”,使各基地的运作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保证每年都有一定的训练经费,使各基地能够坚持常年训练,提高竞技水平,促进少数民族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3.2.4 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夯实群众基础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更需要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崇尚竞技的西方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更注重养生,因此,理论上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应当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虽然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和当前普遍存在的民族文化信仰缺失有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但是,职能部门应当从发展民族体育与传承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的国家战略高度去发展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树立大众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并通过举办常态化的各级各类民族体育赛事和健身活动引导和实现大众的广泛参与,夯实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基础,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更好的普及和推广,逐渐提高整体竞争力。
3.2.5 职责分明,分工清楚,提升训练质量由于民运会的诞生具有特定的背景,肩负特殊的政治功能和政治任务,因此,一直以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主办。而由于组织工作的特殊行,形成了现阶段民委唱主角的局面。与体育系统成熟的组织管理和竞训体系相比,少数民族体育的组织和训练具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教练员队伍大多数自身缺乏该项目应有的运动经历、水平和经验,可用手段和条件受限,与专业队教练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民委与体育局应当职责分明,分工清楚,由民委发挥组织方面的优势,体育局发挥训练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赛前一段时间,要发挥体育局“训科医一体化”训练管理体系优势,科学组织训练,达到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的终极目标。
3.2.6 发扬“敢为人先”的广东精神,创造性开展民族体育工作改革开放的春风最早从广东大地上吹起,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使“敢为人先”成为广东文化的标志。因此,一方面要深入总结我省历届民运会在培养人才和提高竞赛成绩方面的举措和经验,不断创新训练和竞赛的组织管理;另一方面要勇于“突破”常规,如可以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率先尝试将部分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列入省级运动会中,发挥竞赛的杠杠效应,特别是在竞赛成绩决定部门利益和官员仕途的大背景下,相信此举对提升广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整体竞技实力将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体育事业也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5-02-28
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东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证研究》(编号:2012240)。
陈少宇(1971 ~),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G853
A
1674-151X(2015)03-1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