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初中数学课堂互动创新的措施探究
2015-02-10阳小华
阳小华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问题,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积极纠正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但由于初中生还处于一个较贪玩、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年龄,因此教师要对课堂进行设计和改造,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投身于对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之中。
关键词:创新;换位思考;交流
在社会不断发展、事物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下,初中的教育制度、形式和内容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改革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身,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实施教学。特别是数学,逻辑性强,难度较高,所以教师要与学生进行频繁互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对课堂实施创新改造
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枯燥的课堂也许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但对于本来就学习兴趣不足、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如果课堂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那么他们的兴趣和成绩只能越来越低。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对课堂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改造,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前准备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视频,在课堂上适度地播放,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在课堂讲授数学知识点后,在多媒体设备上显示数学的练习题,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只要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并讲述了自己的思路,教师就会给予小奖品进行奖励。例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教师在课件上显示的题目是:请问当x等于多少时,会大于x-?学生就可以开始在草稿纸上运算,然后举手来解答这个问题。凡是举手回答了问题的学生都会得到奖励,不管答案是否正确。因为答案是否正确其实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其中,认真地进行思考和解答,而且教师在听完学生的答案和思路后,就会进行思路的纠正。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于列方程和通分,难度并不大,考查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程度。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激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锻炼了他们课堂发言的自信和胆量,还能让他们对刚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二、与学生进行身份互换
课堂提问固然是互动的一种良好方式,但还不能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身份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小教师,对课题进行解读、思考,通过授课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课题,如不等式的应用、立体图形的认识、一次函数等,这些课题都是较为简单的,适合让学生进行研究。学生可以自愿申请做“小老师”,也可以教师进行抽点,确定好人选之后,教师与该名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一起来探讨如何来讲授课题。例如,学生选择的课题是立体图形的认识,由于这个课题的趣味性较强,也能有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教师就要要求“小老师”搜集关于立体图形的有趣视频和题目,如空间视错觉、圆的生活应用等,鼓励“小老师”在课堂上加入互动环节。“小老师”在制作课件、准备课题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难点也应该积极地询问教师,只有做好与教师的沟通,把课堂上的教学思路告诉教师,才能更好地保证课堂质量,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在学生在讲台上进行讲课时,教师要在台下认真地聆听并观察学生的听讲和参与互动的情况,并在课后与“小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种方式的实践以及“小老师”的教学心得。通过课后学生的反馈,教师不仅能与学生加深交流、增进感情,还能联想到今后在自己课堂上应该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课堂实践,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改革,更能促进他们对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兴趣。
三、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成立若干个数学学习小组,这样就便于开展多样化的数学课堂活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数学小组成立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小组任务,让学生一起解答数学问题,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关系来进行比拼等。例如,讲授完关于一次函数的知识点后,为了让学生对一次函数图象进行巩固,教师可以举行一个小比赛。比赛规则是教师会在课件上显示出题目,各小组进行举手抢答,最先举手的三个小组会获得答题的权利,其他小组就只能观战。例如,题目1是:直线y=5x-8不经过第几象限?这时获得答题权的三组就要分别派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函数图象,小组的其他成员就要在座位上解答出答案,最先画好图并解答正确的小组获胜。题目1的k是5,5>0,而b是-8,-8<0,所以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正确的答案是不经过第二象限。答对并画对的小组得两分,比赛结束后最高分的两组就会得到奖品。
通过这样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会在课堂上收获到交流学习的乐趣,也会互帮互助,提升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其实,初中课堂上互动和创新的办法还有很多,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积极与学生展开互动,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贤贵.论数学课堂师生互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2).
[2]余晓红.从“课本”到“趣味数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