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圆》的教学设计与研究
2015-02-09吴秀娟
吴秀娟
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他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关键词: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操作能力;前置性研究;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07-0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无处不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前置性研究,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直尺。
六年级人教版上册
课前小研究设计:
1、寻找生活中的圆,想办法画大小不同的圆感受一下,圆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2、把画好的圆剪下来,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我来出题考考你: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
第一个问题:寻找生活中的圆,想办法画大小不同的圆感受一下,圆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自己观察、自己动手画圆并比较,初步感知圆的特征以及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
第二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感知圆的特征;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来推理,验证圆的特征。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生成圆的特征。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得了知识,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确实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第三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一方面是为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于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学习过程预设:
一、情景导入(课件)
由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圆形实物图片,让学生感受因为有了圆世界变得美妙而
神奇。由此
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小组合作交流:
1、教师明确讨论要求。
2、学生结合课前小组研究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二〉全班汇报展讲:
某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发言人:1、拿实物圆演示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感受圆形易滚动。
2、其他同学与他交流圆与其他图形的不同之处。
第二发言人:1、把一个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几次,发现圆心、直径及字母怎样表示。
2、其他的同学与他交流有关圆心直径的知识。
第三发言人:1、和大家一起交流有关半径的知识。
2、其他同学与之交流有关半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提升:
1、组长回顾总结
2、组长出3-5个小题考大家
3、我来出题考考你(同学们出题互考)
四、教师总结
五、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为什么轮子要做成圆形,轴心要装在哪儿?为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前置性研究,基本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生本的教学模式,本着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精心设计课前小研究。
课的一开始,从生活中的圆为切入点导入,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圆形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在突破难点这一个部分上,我让学生自主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自主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在组内讨论交流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并明确讨论要求,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补充共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一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我来出题考考你”这个环节上,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才智,真正展开了探究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自我发现新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又一次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且真正做到了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真正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当然,在教学中也发现好多问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研究改进,争取探究出一条成功的生本教学改革之路。
总之,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