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5-02-09钱建元
钱建元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10-01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我校地处农村,贫困家庭居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处于单亲家庭,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相对较多。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科学为之提供方法基础,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以及学生的智力因素问题和非智力因素进行随机辅导,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它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心理教育”和“学校心理辅导”等概念的统称,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使学校初步形成全面渗透、重点突出的教育教学体系,明确科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探索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具体措施
1、面向教师的心理教育工作
关心、支持教师的工作,组织有益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聘请专家讲座,使全体教师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如何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如何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心理辅导;对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培训,学习心理教育理论,研讨心理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普遍、深入地开展。为教师提供心理教育方面的学习材料,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心理教育动态和心理教育的成果。
2、面向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动性。学科课程是有机渗透心理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实验初中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大胆改革传统教育的重智而不重心理品质的教学模式,摒弃“分数至上”的旧教学观念和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关爱送给学生。在教育艺术上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焦虑情绪,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充分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单纯地说教,通过正面形象,通过教学艺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思想、意识、行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目前我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农村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抉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偶发或突发的事件,如果学生情绪反常或发生过错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拿出相应措施,做好应变处理,绝不能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自己的情绪,破坏教学的气氛。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重视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学校随处可见的富有人性化的标语。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通过校广播、学生办黑板报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