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 跨越千年的互利共荣之路

2015-02-09徐榕梓

中国对外贸易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亚丝路外交

徐榕梓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引发各方关注。无独有偶,很多国家,都曾祭出“丝绸之路”大旗。美国提出“新丝绸之路”,俄罗斯等国家也有“北南走廊”计划,日本反复强调“丝绸之路外交”等等。

重提丝路跨国合作是亮点

丝绸之路始于中国,境内绵延超过2000公里。据古文献记载,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Serice”,翻译直指“丝国”。

事实上,丝路一直没有被废弃与遗忘,它是用历史长河浸润出的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商贸与文化往来所陈酿的土壤。2000多年前,中国便开始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家、地区开展经贸合作。丝绸之路是这条纽带,它连接着中国、印度、中亚、近东和地中海沿岸,绵延7100多公里陆路。

据商务部唐淳风研究员透露,重提丝绸之路首先在于突破国际贸易保护,与周边各国共同发展。习总书记在国际场合表达出诚挚的意愿,“我们愿同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周边所有国家我们都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首选古丝绸之路周边的友好邻国更加顺理成章,因此,就有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法。

习总书记在出席上合组织2013年峰会期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时,指出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中亚各国在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和能源管道等六大领域的互联互通,从而创造现代化、多方位、立体的丝绸之路。

中国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以及传统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地理位置、文化渊源,使中国的新丝路计划更具发展空间。

美国“新丝绸之路”:难关重重

美国版丝路虽然较早提出,却因歧视与私心而难关重重。早在1999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丝绸之路战略法案”。该法案计划通过支持中亚和南高加索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独立来复兴连接这些国家及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此,美国致力于推动中亚国家建立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

2005年美国提出“大中亚”计划,强调以阿富汗为立足点,在中亚地区建立政治、经济与安全的多边机制,以促进地区发展与民主改造。2011年美国国务卿进一步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通过援助中亚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能源南下”与“商品北上”的战略目标。2012年7月,在东京召开了关于“新丝绸之路”计划的部长级会议,美国希望将日本拉入该计划。

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与中俄两国展开地缘政治争夺的态势明显。其核心以美国为主导,以阿富汗为中间枢纽,以印度为南线关键。据香港《文汇报》称,美一方面公开拒绝伊朗,另一方面暗中排斥俄罗斯和中国。这种明显歧视对待的做法不啻于漠视“丝绸之路”独特的历史和人文渊源,也是美国为削弱三国影响力等意图的集中反映,与当前地区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大势相悖而行。

香港《文汇报》还透露,在美国战略精英眼中,素有“心脏地带”之称的中亚,一直是欲夺欧亚大陆主导权必控的战略重地。阿富汗战争12年来,美国趁势拓展中亚,对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影响力不断扩大。在2014年撤军阿富汗之际,美国一方面期望借“丝路”继续掌控阿富汗,维护其既得利益,另一方面藉此主导和影响中亚国家的发展进程,同时压缩中俄等国的战略空间,堪称“经济融合”为表,“一箭多雕”为里。

专家称,美版丝路期望值过高,摊子太大,具体实施上既要确保撤军减援后的阿富汗拥有“自主造血”功能,又要推动印巴这对“宿敌”携手加强互联互通,更要确保巴基斯坦的积极参与,避免这一打通南北的“丝路”搁浅受阻。在当前中亚、南亚安全角势动荡严峻,巴美、印巴、巴阿、美阿等多方关系复杂微妙、走向不明的大背景下,不确定、不可控因素过多,任一问题解决不好,均可能带来连锁干扰,可谓难关重重。

俄罗斯等国“北南走廊”:前景仍晦暗

“北南走廊”计划最早由俄罗斯、印度、伊朗三国发起,计划修建一条从南亚途经中亚、高加索、俄罗斯到达欧洲的货运通道,一旦项目完成,将大大降低从印度到欧洲的货运成本。

然而,自2000年提出以后,该计划一直进展缓慢,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政治分歧久难弥合,加上处在计划核心位置的伊朗,态度日渐消极,项目几乎陷入瘫痪。随着印度实力的提升,2011年印度的态度转为积极,甚至表态愿意承担在伊朗境内的铁路与公路建设,该计划方得以再度获得生机。

“北南走廊”的前景仍旧不明朗。《人民日报》载文称,首先,“北南走廊”计划的提出仍然是地区大国在中亚抗衡其他国家影响力的尝试,当主导大国兴趣降低后,计划往往迅速沉寂,甚至难以维系。其次,连接南北并不具备贯穿东西所能产生的巨大战略效益。再次,北南通路上障碍重重,例如,印巴之间存在巨大的战略分歧,伊朗存在较突出的不稳定性。因此,北南通路即便建成,也随时可能因突发性政治事件而再度被阻断。

日本“丝绸之路外交”:进展缓慢

日本提出“丝绸之路外交”的初衷是保障能源来源的多元化。日本早期并不重视中亚外交,直到1997年桥本内阁首次提出“丝绸之路外交”设想,才开始加强与中亚的交往。日本政府认为,中亚各国远离国际市场,需要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进入国际市场,日本应该帮助中亚各国实现一体化,在此过程中,日本可以强化在该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

日本执行“丝路外交”的主要方式是由日本政府提供开发援助,帮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完善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本2004年便开始推动设立“中亚+日本”机制,通过五国外长的定期会晤来促进政治对话、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

2003年10月,安倍晋三在出席博斯普鲁斯海峡海底隧道开通仪式时称,“日本和土耳其是亚洲的双翼,让我们一起梦想着,一辆高速列车从东京出发,经过伊斯坦布尔,最终抵达伦敦。”专家解读安倍的这句话是他本人两次出访土耳其的真意所在,也就是说日本要做新的“亚欧丝绸之路”的起点、日本要做亚欧新丝绸之路地缘政治的“操盘手”。

日本政府的开发援助,为日本赢得了一定名声,但日本“丝绸之路外交”进展并不理想。专家认为,首先,这可能与日本自身实力的相对衰退有关。由于日本经济增长长期停滞,日本模式在中亚渐渐失去了市场。“中亚+日本”机制越来越难以与上合组织等合作框架的影响力相媲美。其次,日本对中亚地区能源的重要性及相关安全议题的认识逐渐成熟,渐渐失去了对“丝路外交”的兴趣。再次,日本不具备开展中亚外交的地缘条件,同时本地区与日本的宗教文化差异较为明显,“丝路外交”进展缓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日本外交缺乏自主权,例如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爆发安集延事件后,美乌关系恶化,“中亚+日本”五国外长会议竟然因此而推迟。为了配合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也染上了鲜明的政治干涉色彩,这侵蚀了与本地区各国互信的基础。

评说:

中国打造现代丝绸之路顺应“天时地利与人和”,吸取国外在此方面的经验,带着极大的合作诚意,必将前景广阔。“陆上丝绸之路”,即内地通过西部地区与中亚和欧洲的联接纽带,加上“海上丝绸之路”,即东南部沿海通过海运与各国的贸易往来,这两条“丝路”的建立与畅通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作用,不言而喻。“新丝绸之路”涵盖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农业、基建行业、金融等领域,全网络发展对于带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其意义更显而易见。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西部大开发和新疆发展定位的需要。新疆在地理位置上是我国的“边厢”,在大家的印象中所谓“边厢”不乏偏远落后之意。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治偏”先得从“治远”着手。而治远的办法,离不开高速干线的修建,拉近新疆与内地、与沿海、与周边各国来往的空间距离。同时也可以通过帮助周边各国的建设,带动自身发展,加快新疆和西部各省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重提“丝路”也是东南沿海的发展优势向中西部转移的需要。商务部研究员唐淳风称,需要提供开放、便利与国际化的发展空间,才能发挥其具体优势,带动新疆经济的腾飞。满足这些条件,必须做到:激活原有的“欧亚大陆桥”;开辟新的出海口;理顺与周边国家交流往来的通道。而这三大主题都可以落实到丝绸之路上,丝绸之路又是我国祖先开辟出来的友好交流之路,今天重提丝绸之路更显示出我们的友好诚意。

猜你喜欢

中亚丝路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绸都人
一带一路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形势”暨第十八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举行
White Elephant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