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南丝路申遗”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5-02-09陶长雨
陶长雨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610068)
一、文化线路在我国落地生根
2014年6月15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卡特尔首都多哈开幕,中国向本届大会提交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自然遗产申请和‘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还与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提交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走廊的路网’文化遗产报告”[1]。其中中国与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与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于22日成功以文化线路遗产的身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方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形成的新形势,从我国来看,最大的意义在于文化线路理论在我国成功的实践。文化线路遗产是世界遗产类目里的新成员。在文化线路以前,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遗产等5类。文化线路初起于1993年,一般认为:“文化线路是指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性和形成基于它自身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以及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与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2]。
文化线路对于我国开展申遗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在漫长的文明史历程中,产生了许多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但是,为了使世界遗产在地域范围和遗产目类上更具有代表性和平衡性,世界遗产大会增加了一项新规定,即每届大会“所批准的遗产总额最多不超过30项;每个国家只可申报1项,没有世界遗产的国家可以申报2-3项;所申报遗产项的类型必须是已有名目中尚未涵盖或极其缺乏的。这项被称为“凯恩斯决议”的政策,还强制地要求有20项以上遗产的国家(当时包括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中国等)少报或暂停申报”[3]。
但具体来说平衡趋势的对我国有利有弊。一方面平衡趋势强调地域间的平衡,这是对我国不利的一面,现在我国拥有世界遗产49项,仅次于西班牙,已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想要继续申报传统的遗产项目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平衡趋势同时强调实现遗产类型之间的平衡。文化线路作为世界遗产项目里新成员,在已有的文化遗产类目中占的比例还很小,文化线路在未来的世界遗产“平衡战略”中得到凸现和重视是可以预见的,这是对我国有利的一面。
从总的申遗形势来看,作为一个遗产大国,我国申报传统遗产项目将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如我国今年向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提交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自然遗产申请就没有获得通过。显然,如果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继续以传统的文化遗产为主,将难以在世界遗产处于不断细分的过程中占到优势。在这样一种不利局面下,引入文化线路,充分利用文化线路给我国申遗带来的优势,可以很好的破解我国在申报传统遗产项目时面临的困局。
二、略谈“北方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经验
中国本身已经是遗产大国,待申报和能够申报世界遗产的遗迹、景观还有很多,但要想在传统遗产项目上继续有所作为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北方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以文化线路身份成功申遗可以说恰逢其时,为我国继续在世界遗产申报方面有所作为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主要探讨北方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经验,虽然大运河也是我国文化线路的优秀代表,但在历史时期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文明遗迹,使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多元性的二维特征,显而易见,在这种大空间、大时间段内必然会拥有众多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北方丝绸之路作为世界首个跨国的综合遗产申报项目,显然更能体现文化线路要求的“连续性、动态性”的标准。因此,详细研究北方丝绸之路的申遗经验更能为“南丝路”申遗提供有效的借鉴。
北方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最可贵的经验就是就是跨国申报模式的成功运用,这在国内外申遗史上都是第一次。具体来讲,北方丝绸之路由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我国还从未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过去的遗产申报一直在民族性上做文章,缺乏国际性的眼光。在遗产申报的设计、选取对象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及专家往往惯性的将范围局限在中国境内,这在无形中将大量与我国发生文化关系的优秀共同遗产排除在了申报范围之外,不得不说是一种很大的损失。跨国申报模式的实践,将那些原本不在考虑范围内的对象放进了世界遗产申报专家们的视野之中,大大拓宽了世界遗产申报的设计思路。
这种跨国联合申报的模式本身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鼓励的,有关官员曾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贯倡导跨国、跨地区申报,一方面有利于遗产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和促进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4]。北方丝绸之路的成功申遗,“必将对今后的遗产保护与申报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文化线路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遗产类型,丝绸之路(专指北方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对于国内其他的文化线路具有借鉴意义”[5]。
北方丝绸之路的跨国申报模式也确实给我国以后的申报工作带来了启示。从世界遗产申报的发展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合申报将会越来越频繁,联合申报将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因此在申报过程中加强协作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世界遗产强调遗产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具有线性特征的遗产往往跨地区、跨国界,具有明显的世界性特征。因此,多国申报模式,比起一国申报,更能体现遗产的完整价值。因此,跨国申报模式不仅是是我国在申报遗产时的一种策略选择,也是文化线路遗产本身的内在要求。
三、“南丝路”申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丝绸之路一部分的“南丝路”虽然此次没能搭上北方丝绸之路申遗的顺风车,但北方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成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南丝路”的自身具备的优秀条件,其申遗仍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南方丝绸之路(本文简称“南丝路”),历史上又称“蜀身毒道”,“身毒”是中国对古印度的称谓。“蜀身毒道”即蜀地通往印度的大道。“南方丝绸之路起于成都(一说起于广汉三星堆),经‘灵关道’、‘五尺道’,即今雅安、芦山、西昌、盐源、宜宾等地进入云南昭通、曲靖、楚雄、大理、并入‘博南古道’,再经‘永昌道’、‘腾冲道’,由保山经德宏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总长超过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6]。
可以说,“南丝路”自身和文化线路的诸多特征是十分契合的,“南丝路”在历史上是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主要通道,多种文明相互交融,共同孕育了“南丝路”,即“南丝路”是人类东西方多种文明共同的结晶,理应属于多种文明。这和文化线路在“世界遗产遴选的视野由单体向区域整体转化;由静态向活态转化;由主流权力话语向民间乡土话语转变等等趋势的开始”。以及“实质强调了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性和连续性”[7]要求是十分吻合的。因此,从“南丝路”这种起源的多元性角度讲,“它不应仅仅属于中国一种文明、一个国家,而应属于多种文明、多个国家”[8]。借鉴已经申遗成功的“北方丝绸之路”的经验,“南丝路”申报文化线路遗产也应采取多国联合协作申报模式,树立“南丝路”文化遗产跨国申报的意识,能够增加申报成功的几率。
然而,“南丝路”申遗面临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遗产大国的地位并不利于“南丝路”申遗,传统项目上无法突破导致我国在申报世界遗产的选择上大打折扣;另外世界遗产的一些强制性规定也限制了“南丝路”申遗,比如上文提到的“凯恩斯决议”规定就使得我国申请传统遗产项目上的优势全无。
然而,“南丝路”申遗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国内,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预备申遗项目众多,除了已经申遗成功的“北方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另外比较符合的文化线路遗产标准的线路景观还有茶马古道、蜀道、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由于世界遗产本身的影响力和超高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各省市都将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竞争激烈。具体来讲,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蜀道等遗产目前都在积极筹备申报世界遗产,有些明显走在了前面。
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我国农业区和游牧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商路(主指内地与西藏地区茶马互市的商道)。“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既青藏线(唐番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代,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9]2014年,有关部门在贵阳召开了第一届中韩茶文化与茶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众多学者对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交流。蒋文中博士认为:“茶马古道的文化遗迹,如集市、骡马店、桥梁、路段等物质遗产以及茶叶品种、种植、制作、贩售、传承等非物质遗产具有非凡文化价值”[10]。韩国学者赵纪贞也认为:“茶马古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国际文明通道,申遗步伐加快有利于保护正在慢慢消失的茶马古道遗存”[11]。在申遗方面,有关部门指出“我国正在加快茶马古道申遗步伐,相关省份加强了协作,确认保护文物等前期申遗工作已完成,目前正在加快制定茶马古道申遗工作框架、路径、项目实施等行动计划”[12]。这意味着茶马古道申遗已经正式提上了政府工作日程。
蜀道更是拥有3000多年历史,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大型人类交通遗存之一,“早在先秦时期,蜀地就有灿烂的文明。自先秦以迄近代,蜀地形成了多条具有重大影响的线路”[13]。蜀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蜀道泛指古代各地入蜀的通道及蜀地内部各地道路,狭义的蜀道则专指由秦入蜀的通道,其中主要指由汉中入蜀的道路”[14]。蜀道申报世界遗产很早就受到了政府层面的关注。2011年,相关官员就提出国家文物局支持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2013年3月全国两会上,贾庆林作“政协推动西湖、大运河、蜀道文化线路申遗”的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了蜀道以文化线路遗产身份申遗的建议。在省际合作方面,2013年,川陕有关部门提出两省将加快编制蜀道的总体保护规划,就如何推动申遗工作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工作是跨省的重大文化项目,两省需要共同协作,相互配合……围绕蜀道的申遗建立联合机制。两省计划每年在陕西汉中和四川广元两市轮流召开一次申遗工作会议,加快进行蜀道重要遗迹总体保护规划编制,加大文物保护力度”[15]。这些都意味着蜀道申遗进入了实际操作层面。
目前以文化线路身份申遗走在最前面的应该是海上丝绸之路。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世界遗产申报的要求,一个国家提交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首先要列入该国的预备名单。而在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公布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广西北海,福建漳州、泉州、福州,浙江宁波,江苏扬州、南京,山东蓬莱联合申报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成功入选[16]。
相比之下,“南丝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事宜则显得有些平静。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南丝路”的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召开了多次高级别的学术会议,理清了“南丝路”的众多问题;也不缺乏《“南方丝路”与“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联合保护倡议书》,将“南丝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上议事日程让人眼前一亮的提议,但也仅仅是停留在学术层面或民间倡议阶段,离真正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很远的距离。
但是,“南丝路”在申遗进程上方面的滞后,并不能掩盖“南丝路”自身蕴藏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正如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所说“如何能让深闺中的南方丝绸之路尽快为更多人所知,申报世界遗产无疑是一步好棋,然而这条路并非是能一蹴而就的捷径……要申报世界遗产是具备条件的,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首要的工作就是把南丝路的知名度从学术界扩大到普通人群,其次就是要把遗迹资源利用起来,最后才是整理材料进入申报程序”[17]。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南丝路”研究与申报世界遗产更紧密的结合起来,以推动“南丝路”申遗工作的展开。
[1]11处世界文化遗产诞生.http://www.cbg88.co.uk/gjxw/2014/06-23/10956.shtml.
[2][3][7]刘小方.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D].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007.
[8]刘睿文,刘衡.多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模式的引入——以丝绸之路为例[J].经济地理,2005,(2).
[6][13][14]吴建国.古蜀文化线路遗产纵横谈——以蜀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为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6.
[5]李建平.云南学者:南方丝绸之路可纳入孟中印合作范畴.2013-11-13(中国新闻网).
[4]、[15]杜晓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具有借鉴.2014-6-24(新华网).
[9]王川.“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
[10][11][12]李春惠.我国加快茶马古道申遗步伐.2014-6-27(新华网).
[16]石静莹.南越国遗迹和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N].南方都市报,2012-11-20(AA08).
[17]谭继和访谈记录,见代朗.打捆申报世遗——南丝路打造旅游精品路线.2008-7-25(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