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中国新常态之年

2015-02-09贺军

中国经济报告 2015年2期
关键词:市场化常态金融

贺军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中国并不顺利,经历了许多跌宕起伏。在经济上,2014年中国一直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速逐级向下,全年经济增速估计在7.2%或7.3%,未能完成既定的7.5%目标。在改革领域,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改革拉开序幕,但多项改革一起推进,实施起来并不都很顺利。

作为独立智库的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曾在2013年底的《中国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4年将是一个“建设性的革命之年”,经济改革仍将是重点工作,但未来的改革则大大超越经济改革的内容。2014年的发展印证了这一总体判断。展望2015年,中国的发展将呈现出怎样的形态?经济下行的压力会不会延续?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市场化改革和四中全会确定的法治化建设将如何落实?这些变化不仅关乎中国自身,还会吸引全球性的关注。

2015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特征

“新常态”是中国2014年最热门的词汇。这一源于美国投资界的词汇被借用到中国之后,被迅速赋予了新的内涵。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5月的讲话中确认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各界都开始对其加以思考、解释和深化,并用于指导各个领域的具体工作,也开始被各地列入十三五规划工作。如果要给2015年的中国赋予某种特征,在笔者看来,2015年将是中国的“新常态”之年。

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它相对于过去有何变化?新常态下的发展又是什么状态?在2014年11月的北京APEC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对于新常态进行了系统阐述,概括起来就是“三加一”:“降速度、调结构、换动力”加上“政府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新常态”则提出了九点。

新常态是中央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整体思考和总结,中央强调的这些新常态特征代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不再以传统方式去刺激经济增长,而是更多地体现了转变和调整——观念转变、政策转变、发展方式、增长动力调整、要素投入调整、发展目标调整。这种系统转变意味着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2015年将面临多种转变。

新常态转型首先要求政府官员转型。在经历了多年面向市场化的改革后,中国仍然是一个“大政府”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各级政府官员在推动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更多地是在经营一家全能型的企业,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在进行管理。对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官员来说,新常态所蕴含的多种变化可能对他们形成挑战,因为未来的形势不再要求官员们以企业家方式去推动地方发展,而是要像真正的政治家一样去管理城市和治理社会。这种变化要求政府官员在施政目标、利益机制、工作重点等多个方面都有所调整,在市场领域,政府要尽量退出来,充分放手让市场参与;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则要强化服务,把该做的事都做好,为市场提供更有效率的公共服务。

2015任务:新常态下发展金融市场、推动金融改革

深化市场化改革将是2015年新常态下的另一大课题。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方略,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市场化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央已经明确指出,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而在2015年的多项重点工作中,市场化改革应该成为重中之重。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包括: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一个根本目的,是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在2015年,市场化改革不仅是对企业的要求,更是对各级政府的要求。对政府而言,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也一定要放足、放到位。

在新常态下,发展金融市场、推动金融改革也是2015年的一大任务。在中国市场的资源配置中,金融资源的配置问题无疑最为严重、波及面最广、影响也最大。因此, 2015年中国的金融改革与政策变化肯定是最重要的改革领域之一。中国面临的金融改革任务很多,一个基本目标是改善金融资源配置,纠正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扭曲,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金融支持。客观来看,中国金融改革是个持续的系统进程,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改革进展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一些脱节,这是市场对金融改革不满的地方。一些比较突出的“改革节点”有: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等。

从现实来看,笔者认为,对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既不能太乐观,也不宜太悲观。不太乐观的原因在于,金融改革已是中国的大势所趋,金融系统和制度方面的缺陷对中国经济的负作用已经显现,在资源配置市场化方面,金融领域的表现相对落后。迫切性与需求都摆在这里,因此,金融体制不改不行。不太乐观主要是指改革开放的速度与幅度。金融改革也属于系统改革,由于担心出现金融风险,很多改革的速度和规模会受到控制,在前述的资本帐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方面,都会处在受控改革状态。在平衡长短期目标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改革更大的可能是,将采取渐进方式推进。

2015保增长的“稳定器”:基建投资

在新常态下,稳增长仍然是2015年经济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5年五个工作目标中,排第一位的就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强调经济增长与此前分析的新常态内涵并不矛盾,新常态虽然不再追求高速增长,但维持底线之上的增长速度仍然是一切工作的根本,2015年的经济增长底线很可能定在7%。从2015年初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中国政府对于2015年可能面临的复杂形势已经做好了一些准备,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就是基建投资项目的储备。

有报道称,中国政府到2014年底已批准了总投资额逾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七类项目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等。据称,中国政府批准的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400个,这些项目将从2014年底持续到2016年,有些项目在2014年底已经开工,2015年开工的项目预计约300个,投资额将超过7万亿元。具体项目已经下发至各地方政府,项目投资资金预计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银行贷款、国有企业以及私营部门等。很显然,众多基建项目出台是中央为稳定2015年经济增长而提前准备的重要手段。因此,基建投资就成了2015年保增长的“稳定器”。

2015年,中国面临的挑战是颇为关键的,要在改革与发展中找到多种平衡:一方面要保证基本的经济增长,一方面又要继续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调整旧的发展方式,一方面又要找到新的增长动力;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退出市场、弱化市场干预,一方面又要积极作用,强化对市场的服务。如何以积极的姿态、创新的思路、务实的执行来做好新常态之年的各项工作,为“十二五”收好官,为“十三五”开好头,这是2015年市场和政府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新常态下,2015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谨慎基础上的灵活和宽松。在笔者看来,2015年中国在财政政策上将加大积极的力度,中央财政赤字将会适度扩大;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上将会比2014年更为宽松,在市场关注的降息和全面降准等政策方面,虽然难以预测调降的次数和幅度,但估计会比2014年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在具体的政策执行上,将按照中国一向的操作原则——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政策出台将会相机抉择。

(作者为安邦集团合伙人、高级研究员)

猜你喜欢

市场化常态金融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