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
2015-02-08项英杰
项英杰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
项英杰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而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指导。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研究组给予贝那普利+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出现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潮红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较佳,既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值,又可避免血压的过度波动和晕头、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贝那普利;天麻素注射液;高血压
目前临床上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这两种类型的患者早期均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持续性增高,损伤全身细小动脉,病情严重时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乏力和神志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急进型高血压患者则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损伤和衰竭,严重者可突发脑血管破裂而死亡,因此高血压患者起病后应当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措施,遵守长期吃药、稳定血压的原则[1-2]。本研究对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12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均符合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同时西医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3];年龄>40周岁;均已告知本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继发于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未完成治疗计划者,临床资料不全者。按照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列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4~83(63.5±4.0)岁;病程1~10(5.5±1.9)年;病情轻度17例,中度40例,重度3例。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5~84(64.6±4.1)岁;病程1~8(4.5±1.8)年;病情轻度21例,中度34例,重度5例。2组性别、年龄、临床疾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的血脂调节性和血糖控制性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840)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连续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600 mg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个月为1个疗程。血压监测措施如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①每日8:00—10:00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检测,并详细记录,比较2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值;②比较2组治疗过程中客观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潮红)发生情况。
1.4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卫生部颁布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治愈: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至正常水平;显效:舒张压下降>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下降至正常水平;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 mmHg或降至正常水平或收缩压下降>30 mmHg;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治疗前后血压值比较 2组治疗后血压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压值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潮红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不良情况比较 例(%)
注:①与研究组比较,P<0.05。
3 讨 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具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其中高血压是临床心血管内科最多见的疾病之一,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为在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脂性物质逐渐沉积,血管壁的弹性也逐渐下降,造成体内血液流速低于正常范围[5-6]。针对此现象,机体为保证脑等重要器官和肢体末端的血流供应,通过提高血压值来进行代偿性调节,保证充足的血液供应,因此造成了高血压[7]。对应临床起病种类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等,原发性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独立性疾病,继发性则为心脏、肾脏等疾病的伴随性症状,以往临床上治疗手段主要以长期应用降压药进行血压控制性治疗、效果尚可,但有研究认为高血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和滥用,不但未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增加了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率,再次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应用高血压药物存在较多禁忌[8-9]。临床上如何对高血压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药物成为了研究热点。
贝那普利为临床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脏中降解为贝那普利酸,进而通过降解产物发挥临床作用[10]。具体作用机制:贝那普利酸通过抑制激肽酶来降低缓激肽的降解,且通过调节机体钙离子浓度和分布,松弛外周血管平滑肌,进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与此同时贝那普利酸通过抑制机体各部分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分泌量,促进机体钠离子和水的排泄,起到利尿作用从而到达降压的目的[11];另一方面,患者血浆肾素活性增高,也抑制了缓激肽的降解,使血管阻力缩小血流通畅。虽然贝那普利药效作用时间长、降压作用显著,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头晕、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血压的稳定和病情的恢复。天麻素注射液主要成分即为天麻素,从天麻组织中提取,其本身即具有镇静、催眠和缓解头痛的应用价值,临床上将其制成注射液常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为通过改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的活性来发挥降压作用。一方面,天麻素可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来增加血管的血流量和降低血管阻力,从而消除患者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潮红等高血压症状;另一方面天麻素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微循环,降低循环障碍来提高心脑血管的顺应性,从而达到降低血压和消除高血压症状的作用[12-13]。贝那普利和天麻素的联合应用可以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增强降压效果,并且可极大减少特征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4]。
本研究结果表示,2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出现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潮红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较佳,既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值,又可避免血压的过度波动和头晕、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整个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良好,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吴巨表. 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242-243
[2] 罗南裕. 氨氯地平联合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94-95
[3] 马伟周. 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2014,7(10):44-45
[4] 梁锡源. 盐酸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301-302
[5] 吴苏亚,白卫兵. 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 (4):598-599
[6] 方东升,袁俊强.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7):28-29
[7] 周凤骑,徐敏,郑振华,等.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洛丁新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 (1):65-66
[8] 吴敬,陈伟,张涛,等.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110例疗效观察[J]. 西部医学,2010,22(8):1463-1464
[9] 赵春玉. 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8):39-40
[10] 莫亚萍. 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7):477-478
[11] 赵静渝.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22例效果观察[J]. 山东医药,2010,50(43):53-54
[12] 莫兰. 加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高血压病眩晕45例[J]. 广西中医药,2010,3(4):16
[13] 张勤, 杨云梅, 余国友. 天麻素注射液对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管活性物质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7):696-699
[14] 吕国平,王春芹,蔡中琴. 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及临床研究[J]. 中草药,2002,33(5):3-5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1.026
R544.1
B
1008-8849(2015)31-3490-02
201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