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导读
2015-02-08谭志鸿
谭志鸿
美点赏析
植物怎么会有情感?我们又怎么能够感知它的情感?要感知并真切生动地描绘出有关植物的感情,需要作者独具慧眼,情思细腻。作为诗人的舒婷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悄然激出美丽隽永的浪花,引人深思,让人回味。
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思成为文章最亮的美点,涵咏在作者运用生动的修辞所激起的情感之流中。我们能够真切地体味到植物世界情感的美妙动人,内心的情感也会为之触动,进而反思我们该怎样面对朝夕相处的生命万象。作者的感知细腻如发丝,她深深懂得植物也是有情有爱之物,又有喜怒哀乐之感。当人们用火燎烫树叶,枝叶剧烈的振幅仿佛让人听见它惊恐的叫喊,读之令人恻然,怎么忍心再去伤害世间的种种生灵?父亲对花草备极护爱,不辞辛劳,将玫瑰花盆搬进移出,烹茶相对,呷饮甘露,终于培育出“独一无二的鼓胀大花苞”,“延长花期”,以至父亲亡故后百花神伤,黯然憔悴。万物性灵,我们应当敬它爱它,莫存妄念,随意毁损。
所有这一切都缘自作者心存善念,对世间万物充满怜爱的悲悯情怀。它启迪我们读懂植物的情感,保持生命的真、善、美,让这个世界减少残忍与冷漠,和谐共处,其乐无穷。
正是有着涌动的情思之美,才带动了作者纯真烂漫的表达,因而也就产生了另一个美点:飘逸于文字间的语言之美。
作者爱菊科的花卉,就把它当做“模样招人心疼”的女子来描摹。“纤细修长袅袅婷婷”,“艳丽缤纷,略带三分天真”“性情随和”“皎洁纯美”,甚至叫它“豌豆公主”,其爱之切,其爱之深,犹如父亲眼中温婉的女儿,捧之若玉,光华照人。作者体贴“冷水花”“天门冬”等植物不似机巧的动物,如猫似狗邀宠亲热,它们往往是“默默侍立一边”,“不会撒娇,不会客套,不会嘘寒问暖”,更不会叫唤爱的亲抚,所以容易被人忽略,受人冷落。喜爱之情,怜惜之意,可见一斑!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中看似普通的情感变得魅力无穷、回味不尽,看似隐晦的哲思变得形象可感,生动亲切。
作者也很善于运用人称的转换和句式的变换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在谈到植物有“记忆”时说,“因此我警告你,杀人越货时,目击证人可能就是那棵不动声色的金色合欢”,第二人称的转换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的前生,我们的前生可能是一株栀子花或水杉吗?”“那我们在厨房里,怎能够对哭泣的胡萝卜下刀呢?”这些疑问句和反问句恰似钟磬声徐缓而悠扬地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深层思考,无疑也扮靓了文章的语言。
难点指津
这是一篇极具生命哲理的散文。作者花大量篇幅来引导人们关注植物的情感世界,是为了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在文末写道:“我们伫立在绿色蓊郁之中,语言飘忽而去,另一类词汇随着白亮的秘密在瞬间击穿我。凉凉的水意,沿脚跟进入,布满全身。”这里所说的“语言飘忽而去”“瞬间击穿我”“沿脚跟进入,布满全身”究竟是一种什么感受?这种感受是真是假,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是理解本文主旨的难点所在。面对充满自然神奇的景象,作者觉得平常词汇都显得苍白,不能生动形象地描摹生命的姿态,因而将视觉转换成触觉,表达出这种与自然中生长的植物融为一体、命脉相通的独特感受。
当这种独特的感受出现时,作者突然觉察出生命的另外一个秘密:世间万物的生命本源皆为一体,自己的前世可能就是一株栀子花,抑或一株水杉。这样看来,我们对身外之物应该多一份关爱和呵护,因为我们所做本来就是在爱护我们自身。但理智告诉作者,这是一种幻觉,不能信以为真。我们觉察植物情感的意义在于拓展人们无尽的神秘的想象空间,在于挖掘和丰厚人类极具深度的精神世界,也在于带给人们真、善、美的情感启迪,引导人们永远充满爱心。
考点训练
1.本文独具情味,语言优美,请你结合具体文段对本文的语言进行简要赏析。
2.如何理解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中的“语言飘忽而去”和“另一类词汇”的含义?
3.你认为本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生命观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