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GIS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及优化
2015-02-07岳汉秋陈延辉杨雨华
岳汉秋,甘 泉,陈延辉,杨雨华
(1.平顶山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低山丘陵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 平顶山 467000;2.平顶山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非GIS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及优化
岳汉秋1,甘 泉2,陈延辉1,杨雨华1
(1.平顶山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低山丘陵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 平顶山 467000;2.平顶山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GIS 作为与空间信息有关的基本工具,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工具支撑。结合当前非GIS 专业的GIS 教学现状,从课程目标定位、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安排等方面探讨了非GIS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及优化措施。
非GIS专业;GIS;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高等教育实现“三个面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2]。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应用型学科,可以为关联领域研究提供工具支撑。我院的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都开设了GIS课程,但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实施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针对非GIS专业而言,进行GIS课程教学改革和优化研究势在必行。
1 GIS课程在非GIS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描述客观世界的各种数据,按其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输入计算机,提供了存贮、更新、查询检索、分析处理、综合应用、屏幕显示和制图输出等功能的决策系统[3]。我国的GIS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筹备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产业化阶段4 个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GIS作为一门以应用为目的的信息产业已经应用到政府公共管理、灾害监测与环境评价、资源配置、城市与区域规划、交通运输、国防与军事等各个领域。GIS课程要求学生掌握GIS的基本理论以及技术方法,使学生真正领会和把握作为现代高科技的GIS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对非GIS专业而言,GIS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工具课程,在非 GIS专业开设 GIS课程具有以下意义:①满足各行业对 GIS人才的急需;②拓展 GIS应用、提高社会效益、节约社会成本、促进 GIS再发展的需要;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改善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积极面对社会挑战的需要[4]。
2 非GIS专业G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GIS人才培养具体分为3个方向:基础理论研究、数据处理与应用、编程开发。GIS课程作为非GIS专业的基础工具课,在培养定位目标上应以数据的处理与应用为重点。大部分高校的非GIS专业在GIS课程教学中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目标泛化,忽略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地位,呈现出了偏理论、重开发等问题。
2.2 知识结构不成体系,缺乏相关理论基础
图1 GIS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GIS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知识点多,具有学科和技术的统一性、发展与内容更新的快速性、渗透性和空间抽象性强、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应用范围广等特点[5,6]。它融合了数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测绘学与遥感学等学科知识,如图1所示,相关理论的发展都将为GIS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GIS专业的学生相比,非GIS专业学生没有机会深入系统地学习GIS相关理论基础,导致知识结构不成体系。以我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具备了地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缺乏空间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等方面知识。因此,如何让非GIS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较好地掌握GIS 理论与技术,值得研究和探讨。
2.3 教学内容生硬,教学手段单一
从空间认知的角度来讲,GIS涉及了从现实世界到概念世界再到数字世界的抽象过程[7],GIS的大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围绕着计算机的微观世界阐述,如空间数据结构的存储、编码、转换算法,空间拓扑关系的存储以及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等,教学内容显得乏味。以下几个因素也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枯燥:①教材滞后,教学资源匮乏;②数据来源方式多样化、数据标准不统一、昂贵,导致GIS实验数据获取比较困难,理论和实验不能很好地衔接,课堂内容枯燥;③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多数不具备实际生产实践经验,且对整个GIS的基础理论体系也不是非常了解,在教学中常常有重此轻彼的现象出现。另外教学与科研所需软硬件的缺失,使得GIS课程教学手段单一,缺乏生动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不合理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8]。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了非GIS专业在GIS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上设置不合理。①大部分实验课的设置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验中,学生大多按照老师的详细指导完成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盲目的状态,缺少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多数实验以认知性实验课程为主,而与主专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分析性实验较少,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多数实验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学生所学实验知识不能系统化。
3 非GIS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思路
3.1 准确定位课程、明确培养目标
非GIS专业开设GIS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已经掌握的专业课程基础上,利用GIS工具,主要是一些GIS软件,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与空间信息相关的问题,从而增强综合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围绕着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非GIS专业的GIS教育的基本定位是紧紧结合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GIS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放在培养GIS软件操作应用上,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
3.2 补充关联知识、精简教学内容
针对GIS知识点杂、应用多样、不同专业学生知识背景不同等问题,坚持“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明确专业技能,抽取关键知识,形成核心内容”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系统实用”的GIS教学内容。笔者分析了国内出版的多部教材,大部分都围绕着GIS的基本功能(即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编辑和处理、数据的存储和组织、空间分析、GIS的输出、GIS的二次开发)进行组织。以高教出版社出版、黄杏元等编著的《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三版为例[9],根据我院的专业培养方案情况,GIS课程开设之前各专业学生有了测量学、地图学等知识基础,同时各专业对空间分析的要求比较高,应删除第二章地图投影以及矢量与栅格转换算法,第四章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的设计以及空间时态数据库,第七章GIS的设计与评价后两节等内容。重点突出GIS分析模型的应用,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应用模型,如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适宜性分析模型、区位选择模型、交通规划模型等应用案例。经过这样的调整,突出 GIS的分析功能,淡化 GIS系统设计,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丰富教学内容、多元化手段教学
GIS理论知识抽象,较难理解,通过以下手段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精简教学内容;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加强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如在地形分析中,针对地形因子坡度的提取,延伸计算不同坡度下植被多样性分布研究的内容;③ 以“挑战杯”、“GIS建模与开发大赛”为平台,丰富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④ 为学生推荐好的学习期刊、网站;⑤鼓励教师参与GIS知识培训、参与公司的项目实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在教学方式上,采取讲解、演示、课堂讨论和案例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突出“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放弃“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全面、注重逻辑联系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4 强化实验内容、构建连贯性实验教学系统
实验课便于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实验课时安排与理论相同,为36学时。GIS实验课的安排应能充分体现GIS的基本功能,又要层层深入,由易到难。由于课时的限制,对实验课的安排要精心选取、细心布置、合理安排。笔者认为,应围绕GIS的基本功能统筹设置,内容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教学内容安排
实验内容的安排中后一次的实验以上一次的实验成果为基础,既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又相对独立于教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大实验过程。不仅体现了GIS的数据采集、编辑与处理、存储与组织、查询与分析等基础知识,并将其应用到不同专业的具体实际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GIS在所学专业中的应用,并运用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验教学方法上,打破“讲深、讲透、讲全、讲细”的观念,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4 结 语
GIS技术在相关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非GIS专业开设GIS课程对于GIS理论发展和应用推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非GIS专业GIS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对非GIS专业GIS教育课程定位、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安排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优化研究,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1] 黑志坚,曲建光,周秋生,等.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能力指标的构建[J].测绘通报,2013(1):104-106
[2] 陈优良,王兆茹,邹凤琼.以需求为导向的 GIS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地理空间信息,2010,8(3):141-143
[3] 范文义,周洪泽.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 吉云松.对非GIS专业的GIS教育的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29(1):115-117
[5] 顾留碗,王春,王岽.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工程,2012,21(6):89-91
[6] 汤国安,周卫.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地球信息科学,2005,7(2):65-68
[7] 邬伦,刘瑜,毛善君.GIS 专业本科教学探讨——北京大学教学实例[J].地理信息世界,2004,2(2):27-30
[8] 贾泽露.GIS专业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研究[J].测绘科学,2008,33(5):230-232
[9] 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P208
B
1672-4623(2015)04-0180-03
10.3969/j.issn.1672-4623.2015.04.064
岳汉秋,硕士,研究方向为三维GIS开发。
2014-08-13。
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12B180026);平顶山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PXY-QNJJ-201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