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
——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2015-02-07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
——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本刊编辑部
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公告,时年58岁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另外两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同享这一国际盛誉。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看来,斯蒂格利茨对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极大。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斯蒂格利茨始终强调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不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很多经济学模型并不能真正揭示市场运行规律且具有误导性,这一创见成为他日后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依据。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先后在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曾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自2001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现同时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斯蒂格利茨被公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学者,其著述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观点,为信息经济学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所倡导的一些前沿理论,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成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标准工具。而作为当代活跃的著名经济学家之一,斯蒂格利茨是近年来多次访华并且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倾注热情且提供不少建议的学者,他的教科书《经济学》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他对贫困及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也让他蜚声全球。
“加里市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1943年,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的钢铁之城加里市。除斯蒂格利茨之外,这个以生产钢铁闻名的小城还诞生了另外一位蜚声全球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作为同行,声名卓著的萨缪尔森从不吝于自己对斯蒂格利茨的褒奖,在一封推荐信中,他曾满怀热情地写道:“斯蒂格利茨是印第安纳州加里市出来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纵观斯蒂格利茨的成长经历,家庭给他最大的影响应该是勤奋和坚持。他的父母都是勤奋的典范,斯蒂格利茨的父亲是一名保险代理人,95岁时才从这个岗位上退休,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67岁退休后又开始教人纠正阅读,一直工作到84岁。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斯蒂格利茨性格温和乐观,从小便成绩优异,17岁时斯蒂格勒高中毕业,由于数学成绩突出,获得了麻省阿默斯特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后来的斯蒂格利茨常常提及这所学校对其成长研究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阿默斯特大学是一所规模不大的文理科大学,但在这里斯蒂格利茨接受了一流的文理科教育。在阿默斯特,教师总是向学生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还要求他们对问题持怀疑的态度。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既强调直觉又强调刻苦。上课的时候,教师们经常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即同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和解答与学生一起探讨某个课题,而不是单纯做一个“填鸭式”的讲座。在这里,斯蒂格利茨进一步培养了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并基于个人兴趣,最终选择了集历史、社会研究和数学方法于一身的经济学这一终生研究方向。
201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学术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承办的“国际经济政策与治理”研讨会上演讲
大学毕业后,斯蒂格利茨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MIT的经济学教育同样让斯蒂格利茨获益匪浅。后来,他结合自己在其他大学的教学和研究经验,认为MIT的教育至少有三点过人之处:第一就是它注意把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相结合;第二是它既强调经济的直觉也强调数学的严谨;第三就是它提倡学者用简单的模型来分析问题的本质。现在,这种方法当然是司空见惯,但在当时接受的人还不多。
在MIT令斯蒂格利茨获益匪浅的,还有索罗、萨缪尔森等大牌教授以及像他一样出色的同学,包括戈登、阿克洛夫、诺德豪斯等,在与他们的讨论中,斯蒂格利茨对经济学的思考更加深入,而且这些思考后来都成为他的研究方向。他与阿克洛夫经常在一起讨论经典模型存在的问题,他们讨论了不确定性、引入期货市场、加入技术的内生变化等等问题,从这些讨论出发,这两位年轻学者都成为信息经济学界的领军人物,并凭借他们在这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在2001年分享了诺奖的荣誉。
在MIT度过充实的两年后,斯蒂格利茨作为富尔布莱特访问学者,到英国剑桥大学继续学习,剑桥作为当时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中心,让斯蒂格利茨感受到另一种经济学的研究风格。自剑桥访问深造一年后,斯蒂格利茨完成学业回到美国,此时的他已经是MIT的经济学博士了。在MIT当了一年助教以后,他在26岁的时候获得了耶鲁大学的聘请,开始了他的教育和研究生涯。1979年,斯蒂格利茨到普林斯顿大学当经济学教授,1988年又受聘于斯坦福大学,他在这三所著名大学都获得了终身教授席位。1993年到1997年斯蒂格利茨接受克林顿总统的任命,成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其中后两年还担任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在四年的政坛经历后,1997年,他又到世界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的职务。1999年,因为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激烈批评,斯蒂格利茨被迫辞职,并重返学术界,此时的他仍具有斯坦福大学教授的身份,主要在布鲁金斯研究所做研究工作。自2000年至今,斯蒂格利茨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作为一个学者,斯蒂格利茨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促进了信息经济学的建立,并且对宏观经济学、货币理论、发展经济学、公共金融、公司金融、产业组织及农村组织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收入和财富分配等均作出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经济协会(AEA)授予他克拉克奖,这个两年一度的奖项,专门授予40岁以下学术贡献最突出的青年经济学家,因而又有“小诺贝尔奖”之称。此外,斯蒂格利茨还是国家科学院院士、经济计量学会等学会的会员;2000年,斯蒂格利茨发起“政策对话倡议”,这一对话计划成为全球200位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的交流平台。2009年被联合国大会主席任命为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专家委员会主席,并在多个委员会任职;2011年,他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一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2011-2014年任国际经济学会主席。自然他最受瞩目的仍然是他2001年因对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的诺奖得主身份。
除了在学术方面成就卓越外,斯蒂格利茨还是著名的经济学教育家,他的入门教材《经济学》翻译超过12国文字,在1993年首次出版后一版再版,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继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之后又一本入门经济学经典教材。
专注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智慧大师
斯蒂格利茨的研究领域很广泛,而让他成名的则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完全竞争模型总是假定,市场参与者具有关于商品买卖的充分信息,但现实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人们获得的信息一般是不完全的,要获得信息事实,必须付出成本,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信息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市场均衡状态和经济效率。信息经济学就是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到经济模型当中的分析,包括对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关系等的分析。
斯蒂格利茨是信息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1969年他到耶鲁大学任教。他刚到耶鲁,就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邀请,前往该基金会在肯尼亚内罗毕的发展研究所工作。当时正是发展信息经济学的黄金时期,内罗毕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前来调查研究。斯蒂格利茨自言,当时能在内罗毕工作“非常幸运”,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与许多经济学家频繁接触,交流思想,而且还可以对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早在MIT的时候,斯蒂格利茨就开始思考传统模型的缺陷,在内罗毕的时候,他集中精力研究当地劳动力市场。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劳动力市场总会存在失业?斯蒂格利茨从信息不完全、逆向选择角度进行解释,发表了多篇论文。
后来斯蒂格利茨把自己近30年来关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传统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批判,第二部分是用信息理论进行市场分析,第三部分是建立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并凭借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在2001年与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一起以“信息不对称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颁奖典礼上,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开表示,在同时获奖的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中,斯蒂格利茨对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最大。
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斯蒂格利茨获奖后说:“市场经济的特征是高度的非理性和不完整性。旧的模型假定信息是完美和理想的,但即使很小程度的信息不完整也能够导致很大的经济后果,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些人知道的比另一些人多’”。
他的理论创新在于提出了现代经济学最优理论的非均衡量,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缺陷,在他看来,描述经济运行仅仅局限于运用价格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价格机制实现帕累托效率的有效性与普遍性是值得怀疑的,新古典模型并不能为市场机制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一旦将信息不完全性引入分析之中,就很难得出市场是有效率的推论。如前所述,他以劳动力市场为例,他所提出的有效工资和逆向选择这两大理论填补了在微观经济方面理论的真空,解释了在没有工会以及国家干涉下,市场为何会导致经济发展受制以及产生失业。除此之外,斯蒂格利茨还进一步研究了其他市场范畴中非对称信息如何对结果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在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中,以过去完美市场的观点来看,风险和机遇都有其既定价格。人们可以通过保险或者在资本市场为风险做好保障。风险越大,保单价值自然就越高。为了抓住一次投资机遇,必须找到投资者事先注资打本,才能在未来获得投资回报。但保险公司和投资者对风险和机遇的了解往往没有融资者那么透彻,对于后者来说,他们首先会美化自身现状,从而诱导保险公司和投资者为他们承担高风险。斯蒂格利茨对此提出“道德风险”这个概念。而将非对称信息理论应用于专业市场中,也衍生出“委托代理理论”等重要概念……
在澳门大学解读“不公平的代价”
一直到数学建模这一步斯蒂格利茨的研究都是严格按照现有经济分析工具进行,但其方法上的创新在于他们从真实的市场出发,并从中抽象出普遍经济规律。斯蒂格利茨将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备市场引入,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模型并描述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运行。他的模型不仅为洞察市场经济运行拓宽了理论视角,而且为在转型经济中的体制设计和政策选择提供了有启发性的思路。在今天,斯蒂格利茨和其他信息经济学家的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这栋大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所熟知,并为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公正与平等鼓与呼
“我走进经济学,带着它或许能使我为失业、贫困和歧视做些什么的希望……”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斯蒂格利茨曾如是说。虽然身居要职,拥有耀眼的学术成就,从自身研究出发,斯蒂格利茨对全球平等和贫困的目光却从来没有转移过,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他对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和贫困的关注日益扩大,并成为他90年代之后研究和发言的主题。作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布鲁克斯世界贫困研究所主席,面对全球贸易中的不平等和由此导致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斯蒂格利茨替贫困者代言并用自身的学术功力为之努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被提出之后,斯蒂格利茨开始注重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常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阐述问题。他认为,为了使国际贸易更加公平,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减少发达国家对其产业实施的各种形式的补贴,因为这些措施会把发展中国家排除在正当竞争之外。他曾尖锐地指责有关国际机构漠视贫困人群的利益,在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正方面无所作为,建议公共组织对此进行干预,从而使世界经济回到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稳定的增长进程中。
2012年,斯蒂格利茨的新书《不平等的代价》出版,成为反抗社会不公的最新力作。他认为,因为不平等,人们正在经济表现、民主以及其他价值层面,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斯蒂格利茨在书中明确指出,美国不平等情况比任何国家都要糟糕,收入和财富向顶层集中,中产阶级被掏空,底层则日益贫困。
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重要经济体,中国也是斯蒂格利茨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他对中国经济的关切,对中国市场改革的真诚坦言和中肯建议,引起了许多中国经济学者的共鸣。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斯蒂格利茨就非常注意我国的改革进程。1982年,他就曾受到中国社科院的邀请造访中国,讨论如何进行中国价格体系改革的问题。他的许多研究,特别是他对转型经济的研究,都值得我们借鉴。2014年12月,提前出版的美国《名利场》杂志2015年1月号刊登斯蒂格利茨《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的这篇文章,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争论。
斯蒂格利茨对中国经济的关注还在持续。2015年3月23日下午,他在清华大学做了主题为“中国下一阶段发展战略”的现场演讲,吸引了大批听众。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演讲过程中的热门话题。72岁的斯蒂格利茨在演讲中说,亚投行标志着一种新的体制和机构的开端,即使没有美国的加入,这一新的机构也能够创立良好的框架,为世界带来更好的发展。
在近几十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学的主流更多地注重效率而忽视了平等,更多地关注经济发达国家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关注国家利益却忽视了民众利益。作为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斯蒂格利茨却始终在关注全球贸易的平等问题,关注贫困人口的社会公正问题,他自己也曾言及经济学家的责任:“……自由产生责任:这种责任就是,我们可以利用自由去做许多事,以确保未来的世界不仅拥有更加繁荣的经济,而且还会有更多的社会公正。”正是出于这份责任,斯蒂格利茨也正以其所言所行启迪着更多学者以更实际且深刻的视角去关注社会、探研经济问题。■
学者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