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整合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一点体会
2015-02-07蒋恭祝
蒋恭祝
有效整合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一点体会
蒋恭祝
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和保护红土地文化资源,是一个大课题,笔者不敢妄议。但作为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红土地的受益者,退休后有幸参与老区建设促进会的一些活动,对我县整合和保护红土地文化资源谈一点自己粗浅体会,旨在抛砖引玉,提高认知。
统分结合保存革命历史资料
“统”即是全县统一建立革命历史纪念馆,将全县主要革命史料全面系统收集整理,以图文、实物等形式保存陈列其中,以供人们参观学习,接受教育,了解全县革命斗争史略、梗概或具体人事,成为全县集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德化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县城塔尖山上烈士陵园内,于1987年8月动工,1988年7月落成,建筑面积252平方米。1997年6月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被省委党史研究室授予“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该馆陈列保存着自1927年中共泉州市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德化支部成立至德化解放整个历史过程的革命史料。每年前往祭扫烈士墓和参观纪念馆人数近万人,其中2012年达11200人次。参观人员中60%为城关地区中小学师生。纪念馆规模太小,已不适应史料保存、陈列和供人们参观学习,有待改扩建和进一步完善提高。
所谓“分”,则是在主要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兴建专题馆(室),以利对这些事件的史料加以深化、细化并在当地给予保存和陈列,让人们如临其境,接受深刻的红土地文化熏陶,更有利于红土地文化的世代传承和发扬光大。我县已先后建立的专题馆(室)有:水口坂里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陈列馆”、龙浔丁墘的“中共德化支部陈列室”、水口毛厝的“岐山堂革命旧址”、国宝南斗的“戴云之战革命历史陈列馆”等。这些馆(室)都分别被省、市、县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逐步成为我县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相结合的好去处。
“文”“物”交举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所谓“文”,则是文字资料。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县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县老区办、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新四军研究会等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先后分别搜集编写、编辑出版了《德化人民革命史》、《瓷都星火》、《戴云之战》、《省委机关在坂里》、《星火》、《德化烈士》、《瓷都老区新貌》、《瓷都沧桑》、《戴云风雨》等史料文集,共计百余万字,为我县红土地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所谓“物”,则是红土地上各种革命纪念物。有了红色文化文字资料,又有各种革命遗址、遗迹、遗物等使之相互衬托,互为印证,使红土地文化更为翔实,让人们印象更为深刻。2009年,新中国60周年华诞和德化解放60周年前夕,我们在叶尚谋会长的带领下,组成革命老区历史纪念物普查组,冒着酷暑,驱车千里,爬山涉水,走遍13个老区乡镇和部分老区村,在有关乡镇、村和相关人员的支持配合下,对全县老区历史纪念物进行一次全面调查了解,对革命旧址、遗迹、烈士墓、纪念馆室等进行一次深入造访,一一拍下照片并造册登记。据查,全县有纪念馆室5座,烈士墓8座,革命活动场所旧址39处,故居4座,重要遗迹、遗址6处(件),其中“戴云之战革命历史陈列馆”系2012年新建。历经岁月风雨,沧海桑田,烈士故居虽然显得破旧与衰老,但依然兀立在红土地之上,为正义鏖战过的战场,鲜血染红的土地更是红花似锦、林木郁苍,每一处景物都是一片片红土地的见证与写照。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革命历史纪念物分类、分期、分批进行树碑保护,修建馆室纪念。近两年来,分别为闽中游击队(戴云纵队)、戴云之战及其主要战斗旧址兴建纪念碑,为中共福建省委闽中通往闽西北戴云地下交通线在德化境内的水口毛厝、葛坑十字格、上涌山茶、春美尤床半山等地下交通站旧址和湖坂溪头红色渡口、狮峰岩联络点等革命活动旧址树立石碑,给予保护和纪念。革命历史纪念物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去处,红色旅游的好景点,更是红色土地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
实践证明“统分结合”、“文物并举”是我县整合和保护红土地文化的有效途径,只要持之以恒,不断改进和完善,相信必有良好成效。
(作者单位:德化县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