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的教训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的哲学启示
2015-02-07都岩
都 岩
苏共的教训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的哲学启示
都 岩*
苏联共产党的垮台和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重大事件。虽然有学者认为苏共拥有1500万党员,曾执掌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其解散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因为目前所找到的任何理由都不具有摧毁性的力量。但是二十多年来,更多的学者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对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总结,给出了“生产水平低下说”、“体制僵化说”、“蜕化变质说”、“和平演变说”、“民族矛盾说”、“宗教政策失误说”、“合力因素说”等几十种结论。我认为,苏共垮台不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促成其发生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表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的丰富性说明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苏共创造了领导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辉煌历史,它的垮台值得全面、深入剖析。特别是对依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对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原因和启示的追寻,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
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苏共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日后的悲剧:经济发展方面,生产过于集中,将生产重心过多地放在重工业上,忽视轻工业生产,不能满足苏联人民发展的需要;政治运行方面,早期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党内民主缺失,官员腐败蜕化,工作独断专行,尤其是大清洗运动使党员和民众对党产生深深的怨恨和恐惧,而在执政后期,由于国家领导人进行全盘西化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大搞“民主化”,苏共的权力几近丧失;文化引领方面,多年以来以教条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手段,垄断真理的传播,“公开化”后又彻底放开媒体与社会舆论监管,任凭反对甚至污蔑党的言论在群众中蔓延,引进西方价值观念,颠覆共产主义信仰等等。实事求是地说,苏联早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集中化的方式,是在俄国历史遗留条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背景下形成的,客观上推进了苏联快速进行现代化进程,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稳固了国防,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落后国家民族解放和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探索。但是,世殊事异,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苏共依然坚持战时制度,对社会发展形成桎梏,等到戈尔巴乔夫等人主张改革之时已经回天乏术,企图通过走另一个极端的方式变革社会,实际上颠覆了社会主义,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错误的思想路线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导致苏共不能在理论上把握时代,不能在实践中创造新的历史。苏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表现为:理论来源与检验标准均为教条主义,而非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唯书、唯上是苏共理论教条化的表现形式:唯书,指的是理论来自于对简单化、公式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反复阐释,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唯上,指的是将领袖的言论奉为真理,阿谀奉承,鼓吹宣传,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由于斯大林的威信与政治地位,苏联学界将斯大林的《联共(布)党史》、《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著作中表达的思想奉为圭臬,学术研究过于政治化,继而教条化。虽然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的大量现象亟待总结归纳成规律性的认识,但“注经”显然是更流行、更安全、更快捷的理论生产方式。封闭、僵化与极端政治化的理论研究环境造成的是虚无主义的文化观,西方世界一切思想文化都被当作糟粕抛弃了,如当时本应予以注意与重视的西方学界比较成熟的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探讨基本未被触及,这使得苏联共产党人丧失了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可能性。
斯大林逝世后,特别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发布以后,作为对长期压抑禁锢思想的教条主义的报复性反弹,人道主义思想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主流。戈尔巴乔夫宣传“新思维”改革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将“多元化”、“民主化”、“自由化”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实际上就是用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否定社会主义运动。看起来自由的学术研究实际上依然受到了教条主义的绑架,只不过这次的教条主义披上了“西方自由思想”的“洋”伪装。“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苏联人民和苏共能否具有“新思维”不是靠引进某种在其他国家地区行之有效的思想就能够达成的,精英制造环境、群众适应环境的二元论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新思维”并非来自于对当时时代的把握,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前景的预见,或对苏联社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途径的追问,而是来自于现成的西方经验,或者说来自于西方积极输出价值观的战略。如果说旧的教条主义禁锢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用机械的条目和盲目的崇拜肢解了辩证法,那么,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照单全收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抛弃与背叛。
理论沦为维护政权统治的工具,而非指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武器。哲学社会理论本身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来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条件进行研究的学说,维护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相反,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述求,其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可以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同时是辩证的、历史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而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维护的是僵化的、封闭的、垄断的政治统治,脱离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服务于沉迷权力的官僚的特殊利益。这样的理论站在错误的立场上,就不可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得出正确的观点。这种理论宣传的目的是垄断和控制思想,维持政治统治。
同样,洋教条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抛弃马克思主义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戈尔巴乔夫等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自觉地将人道主义作为苏联新的意识形态,导致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地位的丧失,也说明这个党的党性已经丧失,不再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的政党不过是徒有共产党的虚名。从放弃共产主义信仰,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开始,苏共已经走向垮台。
人民群众不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理论与实践得以统一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无论是无视人的教条主义还是高呼人的人道主义,都将苏联人民群众贬低到客体的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无从体现。这样的理论不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也并不用于指导他们的实践;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取得的社会产品也没有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实现人民福祉;人民群众始终处在“被解放”的地位中,连声称代表他们的党的解散也不过在总书记的一声令下完成。苏共脱离人民群众的后果是,人民也抛弃了苏共。
今天我们对苏共失败的反思,应该与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反思。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适应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方向的道路。历史没有终结于资本主义的扩张,苏联的昨天并不会成为中国的明天。“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品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并且可以具备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改革,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正确道路的选择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障。这一认识的取得,来自于对他人失败教训的借鉴,更根本的是来自于对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国情的深入把握,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规律的积极探索与科学总结。
“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态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态”,“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②同上,第197、539页。[匈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第156页。如何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又好又快地谋求发展是中国改革正在探索的问题。目前改革进入攻坚区、深水区,在社会各个方面进行的改革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阻力。克服阻力的动力来自于为人民谋利益,带领人民奔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克服阻力的能力来自于13亿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总结实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予以理论解答,继而指导实践继续发展的不断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努力。
(责任编辑 林 中)
都 岩,辽宁丹东人,博士,(北京100091)中央党校哲学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