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烽火岁月里的李庄战时新闻社

2015-02-07周兰王黎

四川党的建设 2015年9期
关键词:李庄新闻社陈列馆

·文/图 周兰 本刊特约记者 王黎

烽火岁月里的李庄战时新闻社

·文/图 周兰 本刊特约记者 王黎

宜宾翠屏区李庄古镇老场街66号,一块木牌挂在门前。外墙上粉刷的“抗战到底”四个大字,静静诉说着70多年前的事。这里,就是李庄战时新闻社的原址所在地。

8月7日,记者走进李庄古镇战时新闻社陈列馆,探寻那段不寻常的岁月。

大门打开,历史气息迎面扑来。暖色的灯光打在资料和人物图片上。在几个放置历史资料的展柜里,有“致同济大学请求将新闻社器材留借李庄”的公函;民国印章盒、民国报纸、民国挎包、民国马灯等。

这些文物里,最珍贵的当属1945年9月3日《华美晚报》号外刊载的“日降书昨晨正式签订”内容。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这份资料的意义非常重大。而陈列馆最里面是新闻社“采、印”新闻的场景再现,让人如临其境。

1940年10月,抗战全面爆发,全国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内迁西南各地。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入驻李庄。时隔70多年,昔日新闻社的历史被发掘出来,呈现于世人面前。

新闻社成立缘由

抗战年月,地处后方的李庄,地方偏僻,消息闭塞。为了了解国内外时局消息,尤其是抗战前线情况,同济大学发起成立了李庄战时新闻社,由同济学生轮值。新闻社的主要任务是收听国内外时局消息,及时记录并刻印成传单、小报、标语等发到驻李庄各文教机构、老百姓手中。

同济大学成立新闻社后,工作人员积极收听并传播国内外时局、前方抗战消息,也配合进行抗战宣传,使身处偏僻李庄的学者、学生及百姓及时知晓时局,避免成为战时信息孤岛。

同济学生组装收音机

在李庄采访,巧遇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朱馆长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战争年代,收音机属于非常紧缺的物资。同济大学工学院学生王守觉(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购买零部件,自己组装了一台收音机。当时李庄战时新闻社里用的10多台收音机,都是同济大学工学院学生自己组装的。在当时,传播消息最快的是电台,一有新闻就马上通过电台播出去。同济大学学生外语非常好,常常一边收听国外电台,一边进行汉语播报。

1945年8月15日,正是王守觉从广播中第一个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随即将消息传遍整个李庄。

珍贵抗战文物将在李庄展出

这次朱馆长还带来了一些难得一见的李庄抗战历史资料,其中有同济大学报名参军名单、泰国华侨寄到李庄的汇票等资料复印件。朱馆长说,这些名单是自己十年前从一个四川人手中购买的。在志愿书中,还找到了教授参军的照片。而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将在李庄古镇东岳庙工学院旧址陈列馆中展出。

据介绍,李庄战时新闻社陈列馆策划、设计、展陈以及文物提供,均由四川省建川博物馆承担完成。建川博物馆为此次李庄多个陈列馆共捐赠了16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以名人信函、学生工具、教具为主。将用于李庄6座陈列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旧址陈列馆,梁思成、林徽因旧居陈列馆,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陈列馆,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陈列馆,李庄战时通讯社旧址陈列馆,川江航运陈列馆)的打造。 (责编:李妍婕)

9月3日“号外”。

李庄战时新闻社原址。

猜你喜欢

李庄新闻社陈列馆
加入《学与玩》新闻社 成为小小媒体人
唤起我沉思的一本书
——读岳南的《那时的先生1940-1946 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李庄·印象》
——李庄古镇代表性应用图案作品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修缮开馆
史语所李庄时期事迹史料之一
走李庄
在“统一战线历史陈列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黑龙江·黑河·瑷珲历史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