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 抗战时期的文化记忆
2015-02-07
文/图 本刊记者 陈 晖
李庄: 抗战时期的文化记忆
文/图 本刊记者 陈 晖
李庄“四绝”之——白鹤窗(供图/李庄镇)
“国难不废研求,六载清苦成巨制;
室陋也蕴才情,百年佳话系大师”
——梁思成李庄故居对联
1999年的春夏之交,已定居台湾、年近八旬的苏兆南先生在四川省和宜宾市台办的协助下实现故地重游,回到魂牵梦绕的李庄。
走过凹凸不平的青石板,高耸的灰砖风火墙和小青瓦民房鳞次栉比,街巷的格局和建筑呈现出浓郁的川南风情,苏兆南不禁老泪纵横:禹王宫(现已改为慧光寺),这不是当年同济大学(以下简称同大)的校本部所在地吗?1944年,同大学子投笔从戎,正是从这里整装出发;王爷庙,这不是当年同大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吗……沉寂多年的李庄随着同大学子的到访而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霞光辉映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古镇(何民中/摄影)
1941年同济大学女学生在李庄江边留影
旋螺殿设计巧妙,上、中、下三层檐下均有斗拱,分别承受屋面重量,而且没有用一根铁钉。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
在席子巷李庄古镇书屋的主人左照环看来,李庄,不仅是自己当下生活的李庄,更是抗战时期同大毕业的父亲讲述的“李庄的同大,同大的李庄”。抗战时期的李庄就像左照环的亲身经历一般,历历在目……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一大批高等学府和机构开始冒着敌人的炮火颠沛辗转,内迁到相对平安的大西南云、贵、川诸省。1940年夏,由于日本侵略军以切断滇缅公路为目的,加大了对云南省各重点地段的狂轰滥炸。在昆明的同大意欲迁往宜宾南溪县,结果被婉拒。
消息传到李庄,张访琴、杨君惠等有识之士经过多次磋商后准备接纳同大。
“他们认为这些文化科研机构迁来,无疑会对地方上的文明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地方上的众多青少年也会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成为有用之才。”左照环说。共识既成,地方即刻推举张官周、李清泉二人作为李庄代表前往南溪县城面见同大先遣人员,陈述李庄接纳的各种有利条件。同时,李庄地方政府向国民政府内政部、教育部、同济大学发出电文,热情相邀: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正是这短短十六个字的电文,不仅改变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改变了李庄的命运。“七十年后的今天,李庄所释放出的潜能和影响力,也是当初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左照环说。
1940年9月30日,同大作出迁往李庄的决定。随同大一道迁来李庄的还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学研究所、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加上抗战之初从宜宾疏散到李庄的省立宜宾中学,李庄自有的两所完小和1942年创办的李庄宪群女子中学,李庄的人口从3000人激增至1.5万人。李庄也从一个西南边陲小镇一下提升为抗战文化四大中心(重庆、成都、昆明、李庄)之一,并名扬海内外。
适兹乐土,孜孜以求
建于清代的文昌宫上有灰塑龙凤呈祥饰、缠枝花纹饰。
从1940年到1946年间,在小小的李庄镇上,云集了一大批国内外顶尖级的专家学者。
1940年,童第周作为生物教授和夫人叶毓芬来到李庄同大理学院任教。
童第周被誉为世界克隆第一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在20世纪九十年代被列为世界100位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1943年夏天,英国学者李约瑟来到李庄,当他了解到,童第周在旧货店内购买了一台显微镜,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利用金鱼做试验,形成一篇篇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他不由惊呆了,连连禁不住高声称赞:“奇迹!奇迹!简直不可思议!”可是当李约瑟提出要童第周去国外从事科研,却被童第周婉言相拒:“因为,我是中国人!”
1939年,中央博物院聘请梁思成担任建筑史料编纂委委员会主任。1942年梁思成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由林徽因负责收集辽、宋的文献资料,卢绳负责收集元、明、清的文献资料,莫宗江负责绘插图。经过两年的辛勤努力和共同协作,一部《中国建筑史》在李庄成稿,实现了梁思成提出的“《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的夙愿。同时,还完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一书。梁思成融汇中西文化的精髓和科学实证的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建筑科学之父。他的这些著作成为中国建筑领域的经典。《中国建筑史》这部书稿,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必学教材。梁思成还把李庄板栗坳栗峰山庄作为川南民居的经典之作,和李庄旋螺殿的建筑结构介绍一并收入《中国建筑史》一书中。
对于在李庄几年中的艰苦生活,梁思成女儿梁再冰后来作过如下回忆:家中实在无钱可用时,父亲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把派克钢笔、手表等“贵重物品”都“吃”掉了。父亲还常开玩笑地说:把这只表“红烧”了吧!这件衣服可以“清炖”吗?
费正清夫妇和一些美国朋友知道梁思成夫妇的情况后也力劝他们到美国去工作并治病,梁思成郑重地表示: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六年中,抗战文化中心李庄培养和造就了学术领域中的佼佼者。仅后来在大陆成为两院院士的就有朱洪元、陶亨咸、王守武、唐有祺、俞鸿儒、卢佩璋、吴孟超、裘法祖、涂铭旌、王守觉、吴式枢、曹楚南等人。
李庄也受益匪浅。李庄当时的教育状况是从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读研究生,所有这些学业的完成都可不用迈出李庄一步,这也是李庄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后来成为上海交大教授并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庄板栗坳的张轶群,就是当年同大工学院造船系的学生。
1945年8月,中国人民历经八年浴血抗战,终于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而告终。消息传到李庄,“我们胜利了!”成为当时最能集中表达人们情感的一句话。“迁驻李庄的师生们白天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示庆贺;晚上纷纷点燃用竹纤绳制作的火把在李庄的大街小巷游行欢呼。狂欢进行了整整三天三夜。”李庄镇组宣委员潘成君介绍说。
待这种胜利狂欢的浪潮渐渐趋于平静后,这些文化科研机构又开始实施复员东迁。他们依依不舍地和李庄父老乡亲告别:
谢谢了,乡亲们!谢谢了,李庄!
悠悠历史古街景(供图/李庄镇)
慧光寺是李庄最大的清代建筑,寺内的戏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1942年5月,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
责任编辑: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