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就文化发展高地
2015-02-07范玉刚
·范玉刚
以铸就文化发展高地
·范玉刚
白鹭湾湿地。图/冯立
近年以来,锦江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系列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一系列成功探索,尤其在文化建设方面成绩显著,以“一心五区”铸就了区域文化发展高地。
所谓“一心五区”,即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的成都文化之心,成都文脉传承区、商贸文化繁荣区、文化产业引领区、现代艺术展示区和社区文化示范区。锦江区通过整合优化区域文化资源,不断深化文化惠民内涵,积极拓展文化服务领域,有力地促进了城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为全面总结和提升锦江区的成功探索经验,中央党校课题调研组一行十多人,于2015年7月30至8月2日,围绕锦江区践行“四个全面”战略的成功探索进行调研。
双轮驱动 融合发展
在调研中,调研组一行深刻感受到锦江区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区,可谓处处充溢着文化的色彩和意味,文化符号、文化地标、文化时尚随处可见。城区文化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全区干部群众的努力创造,特别是在发展思路上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与融合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区文化建设。
注重统分结合,在总体筹划上下功夫。锦江区坚持把文化建设统在全区大局之下,纳入中心工作之内,从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全区文化建设“特色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龙头带动发展和品牌发展”的五大发展战略、“一心五区”主要目标、努力发展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三项基本任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十个重大项目和推进机制及措施,明确各阶段重点工作、主要指标。在具体实践中,立足锦江资源禀赋,以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导区”为目标,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在成都市率先调整产业结构,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1+4”现代服务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力推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锦江区坚持每年制定《锦江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倍增行动计划》,完善《锦江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见》《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建设工作机制》和《关于扶持广告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等一系列支撑性文件与保障措施,在充分保障文化事业投入基础上,区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作为区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助力创意设计、出版传媒、广告创意、原创艺术等产业腾飞。
成都艺术品保税仓库。图/冯立
成都创意设计基地iBOX。图/冯立
注重创新驱动,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锦江区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筹建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健全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工作组,参照省、市文化体制重点内容,细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工作目标,逐级明确工作职责与任务分工。锦江区深入分析文化建设成功经验、既有成果与薄弱环节,认真研究对策,查漏补缺,固强补弱,实施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文化建设转型与全面发展。注重利用创新驱动杠杆,致力以机制创新带动工作创新,紧密结合实践固化为长效管用的办法,推动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相继完善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机制、创新打造锦江文化名片机制、对外文化贸易交流机制、推进校地协同创新机制、重大题材对外宣传发布工作机制、构建新媒体舆论引导机制、探索优化艺术品交易税收征管服务机制等制度建设,使文化发展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注重顺势而为,在文化惠民的多元化需求上下功夫。锦江区依托“社区文化节”“春熙放歌”“锦江之夜”等全区大型品牌群众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三下乡”“四进社区”文艺演出和“统筹城乡·文化惠民进社区”特色文艺巡演等社区惠民活动为载体,年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数字电影免费放映工程,每年放映各种公益电影1000余场,大力推进公益电影进影院,放映电影500余场;购买专业文化演出服务,每年购买剧场演出和专业院团演出达到4-5场,免费为群众送票5000余张,将群众请进剧场观看专业性演出;实施“文化直通车进校园”活动,每年购买20—30场专业节目到中、小学校免费演出。锦江区紧扣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五大兴市战略、讲文明树新风、党风廉政建设等主题,创作话剧小品《唱吧,唱吧》 《明月几时有》和歌曲《妹是麦子遍山黄》,获多个奖项。锦江区每年在街道、社区、院落(小区)开展图书流转4次,年流转图书达到6万册次以上;同时开展全民阅读“八大行”活动,覆盖全区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特殊群体。每年开展舞蹈、声乐、书画、剪纸、健身等各类公益性辅导培训达500余场(次),培训辅导人数2万余人(次)。区文化馆还在网站上公布每期培训项目,初步形成了“点菜式”培训服务。
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图/冯立
注重强基固本,在人才支撑素质提升上下功夫。锦江区对文化事业单位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举措,加强对全区文化类社会组织人员的培训、引导,加快文化志愿队伍,吸纳文艺名家、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及文艺爱好者投身锦江区文化建设。设立“成都市锦江区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大力招揽大师级人才,吸引周春芽、何多苓、许燎源、董小庄等一批当代艺术领军人物将其工作室或研究中心落户锦江。锦江区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大学生创意与市场的无缝连接。建成西部首家锦江·四川高校大学生创业基地,致力于通过创业基地充分利用,吸引创意领域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后劲。锦江区组织力量编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干部知识读本供学习使用;邀请相关专家、教授为全区科级以上干部作文化创意产业专题讲座;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交流合作。成功举办区内广告创意、艺术原创、工业设计等人才素质提升培训班,通过培训建设多个人才小高地,余炳、蔚江等一大批本土艺术家和创意人才脱颖而出。
家具创意挂钩。图/杨永
创意涂装熊猫。图/杨永
注重联动推进,在融合发展全域构建上下功夫。锦江区着眼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文化建设纳入《锦江区城建攻坚十年规划》,积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文化建设效益最大化。着眼传承成都城市文脉,建设了大慈寺、水井坊、耿家巷、春熙坊等俯瞰太古里。图/冯立充满文化记忆的特色街区,并植入新的业态,既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又提升其商业价值。2014年建成的成都远洋太古里就是以体验消费为特征,融合文化遗产、创意时尚都市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商业地标项目。将春熙路商圈、盐市口商圈、大慈寺、水井坊、耿家巷等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白鹭湾湿地公园和三圣花乡统一规划成锦江之旅,以都市商业文化、历史文化和农村生态观光文化相融合方式发展旅游业。依托天涯移动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引进上下游关联文化企业,促进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利用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成都艺术品保税仓库等专业服务平台,汇聚文化创意企业资源和金融资源,探索建立锦江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促进文化和金融融合发展。锦江区在全省率先将生态建设纳入战略目标,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创意相互渗透。以文化创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白鹭湾湿地、三圣花乡等景区集文化、科普、旅游、展示、养老休闲、生态保护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文化与养老、健康、生态的有机融合。
价值追求 永恒不变
在“文化锦江”的品牌塑造中,锦江作为城市核心区的文化建设取得骄人的成就。通过剖析锦江区文化建设成就,调研组有以下几点深刻感受:
首先,锦江区的文化建设起点高、定位准,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文化内涵的提升,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主动权,积极发挥思想文化在城区“五个文明”统筹推进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多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班人始终在思考:如何实现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如何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当下锦江区处在发展的历史节点上,必须在集约使用资源上下功夫,要考虑社会转型中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充分意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有经济指标,更要有社会和谐和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发展不仅指经济的发展,文化是发展的关键词,文化繁荣是城区发展的最高阶段。因而在城区建设中,起点要高一筹、节拍要快一拍,才能在城区发展中始终保持主动的态势、步步领先!
其次,锦江区文化建设始终坚持“标杆意识”,勇当高飞燕,积极发挥文化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在对文化艺术的卓越性追求中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使文化发展融入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从而成就了锦江的文化城区的使命。锦江区文化建设实践表明,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底色和灵魂,文化作为一种“活法”和“说法”,一定要契合大众的日常生活。文化就是要相互尊重,既要尊重传统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听川戏、喝大碗茶、摆龙门阵、掏耳朵、吃小吃等,也要尊重现代时尚文化的流行和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在多元文化的融合积累中,文化融入了城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文化为处于城市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众安心、铸魂,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在和谐城区建设中,从而成就了“文化锦江”的城市品牌。锦江的文化建设实践显示,只有以文化的视野、心态和观念看待城市发展,社会才能和谐,才能有可持续性。
再次,锦江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态度全力投入城区文化建设,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为主线,始终保持定力,持续地加大投入,一以贯之地使文化惠民落到实处。从打基础、利长远角度出发,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以及文化创意集聚和产业园区发展,从而夯实区域文化发展繁荣的根基。
最后,文化建设要契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民性”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凸显“以人为本”,使文化扎根生活、扎根人民,顺应民众对文化形态、表现形式、存在方式以及内容方面的变化,始终把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确保先进文化永远与发展同步并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锦江区的文化建设再次表明,文化建设是否坚持“人民性”立场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体、利益诉求多元化语境下,是否真正为人民利益工作,为普通百姓提供优质服务直接关乎文化的“人民性”问题,锦江区的文化实践使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党的理论和宗旨的深刻领会。“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锦江文化建设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责编: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