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国情普查房屋建筑区采集规则的思考
2015-02-06郝中豫罗名海梁武卫
郝中豫,罗名海,肖 琨,梁武卫
(1.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22)
关于地理国情普查房屋建筑区采集规则的思考
郝中豫1,罗名海1,肖 琨1,梁武卫1
(1.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22)
对地理国情普查中城市地区地表覆盖采集的特点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房屋建筑的分类采集要求,分析了城市地区住宅区(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居住组团)的布局结构和分布形式,总结归纳了以上各类住宅区内地物(包括房屋、道路、绿化林地、绿化草地、硬化地表等) 的归类方法,既满足国情普查地表覆盖最小图斑的面积要求,又符合城市住宅区组成要素的实际功能定位。
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房屋建筑区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任务重点是:①查清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和面积。②查清交通网络、城乡建设、重大设施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情况。③划分地理国情统计分析的基本地理单元,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空间化、综合性统计、分析、评价。④建成覆盖全国的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形成系统、规范的地理国情普查技术和标准体系[1]。
地表覆盖分类是地理国情普查的基本任务,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房屋建筑(区)、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地、荒漠与裸露地表、水域10大类,其中房屋建筑区及其内部要素采集是重点和难点。
1 城市地区地表覆盖采集特点
地表覆盖数据采集根据面积指标与细分程度不同分为城市地区和非城市地区,两者总体目标一致,但内容的深度与层次有所不同。城市地区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和地表覆盖变化最频繁的地区,地表覆盖更关注城市内部的绿化林地、绿化草地、房屋建筑(区)、道路、工矿企业设施等人工构筑物、城市建设情况(施工工地)、城市湖泊的保护等[2]。
城市地区地表覆盖采集的特点:①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丰富,城市地区有1∶2 000甚至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影像一般为0.5 m甚至0.2 m的航天航空影像;②影像分辨率高,清晰,内业判读明确,无异义;③房屋建筑(区)采集尺度不易把握,采集工作量大。本文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实际出发重点探讨房屋建筑(区)的采集方法。
1.1 地理国情普查中房屋建筑的分类
地理国情普查中地表覆盖分类将房屋建筑分为房屋建筑区和独立房屋建筑2大类。房屋建筑区是指城镇和乡村集中居住区域内被连片房屋建筑遮盖的地表区域。具体指被外部道路、河流、山川及大片树林、草地、耕地等自然或人工分界线分割而成的区块内部,由高度相近、结构类似、排布规律、建筑密度相近的成片房屋建筑的外廓线围合而成。
独立房屋建筑包括规模较大的单体建筑和分散的居民点、规模较小的散落房屋建筑[3]。
1.2 房屋建筑学中房屋建筑的分类
根据建筑学的定义,房屋建筑按照使用性质可以分为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民用建筑),生产性建筑包括工业、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单层、多层工业厂房以及种子库等。生产类建筑的形式和规模往往由产品的生产工艺决定,一旦生产内容或生产工艺发生变化,建筑往往也需要随之改变。民用建筑又可再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2大类,居住建筑指住宅,公共建筑是提供公众服务的场所,往往有相当规模的体量[4]。
1.3 房屋建筑区的分类要求
房屋建筑区的采集有4点要求:①其最小图斑实地面积为1 600 m2。②房屋建筑区内的道路、绿化林地、绿化草地、硬化地表等其他类型,若其面积小于1 600 m2,并入房屋建筑区;如果其连片面积大于1 600 m2,应单独归类。③通过连接围合该区域的各房屋建筑的轮廓转折点形成房屋建筑区的范围;勾画房屋建筑区范围时,在包含相同房屋建筑数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外廓线包含的范围最小。④优先按照“房屋建筑区”的要求归类[5,6]。
由于生产性建筑的多样性,决定了此类建筑在国情普查归类中差别很大,既有房屋建筑区又有独立房屋,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何归类。民用建筑多为住宅区,这类房屋在城市中占比大、分布广、规律性较强,本文将重点讨论城市地区住宅区的归类方法。
2 城市地区住宅区的分布特点与采集方法
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一般由住宅、公共建筑、交通设施与绿地和场地4个系统组成,分别对应地表覆盖中房屋建筑区、道路、绿化草地、绿化林地、硬化地表。按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大小,住宅区可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与居住组团三级[7]。本文在分析居住区、居住小区与居住组团中道路、绿化、硬化地表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各类采集指标要求,探讨其取舍方法。
2.1 道路
根据经验,住宅区道路通常可分为4级,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7]。
1)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 m,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 m。该类型道路满足国情普查中“房屋建筑区内宽度大于5 m”的道路,应该单独采集归为道路,如图1所示。
图1 居住区道路示意图
2)居住小区道路,也可称为小区主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小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 m(采暖区)或10 m(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在5~8 m,可容纳2辆车平行对开。该类型道路满足国情普查中“房屋建筑区内宽度大于5 m”的道路,应该单独采集归为道路,如表1所示。
3)组团(级)道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 m(采暖区)或8 m(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 m。根据其车行道两旁绿化带的情况决定此类道路是否采集,若几乎无绿化,车行道与人行道合并宽度大于5 m,则将人行道与车行道合并按单独采集;若绿化带将车行道与人行道隔开,无论是绿化带、车行道还是人行道都无法满足“房屋建筑区内宽度大于5 m”的宽度指标,因此综合到房屋建筑区内,不单独分类,如图2所示。
表1 居住小区道路示意
图2 组团级道路示意图
4)宅间小路,一般为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是道路系统的末梢。一般道路宽度不超过3 m,不单独归类,直接并入房屋建筑区内,如图3所示。
图3 组团级道路示意图
综合以上分析,房屋建筑区内道路的采集原则为:居住区级、小区级道路若连片面积达到1 600 m2,即单独归类;组团级道路根据车行道两旁的绿化情况决定道路宽度是否达到采集最小宽度指标5 m,若达到5 m且连片面积大于1 600 m2应单独归类,否则并入房屋建筑区;宅前小路在小区内部不会超过5 m的宽度指标,因此选择就近合并到房屋建筑区中。住宅区各级道路采集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住宅区各级道路采集要求
2.2 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居住区公共绿地组织结构及采集要求
居住区内绿化草地、林地的采集原则:居住区级、小区级根据实际情况,连片达到1 600 m2即单独归类,如图4中A区域;组团级房屋建筑内部的绿化不单独归类。组团外围构成的房前屋后的绿化分2种情况:
1)开放式、无院墙的房屋建筑区域以房屋外轮廓勾画房屋建筑区,周边的绿化林地草地按照各自的面积指标采集。
2)封闭式管理、有院墙的房屋建筑区域以院墙勾画构建房屋建筑区。对于区内的小路、绿化林地、绿化草地的处理方式有3种情况:①如图4所示B区域宅前小路,绿化草地、林地宽度小于5 m属于狭长地带,归入房屋建筑区。② 如图4所示C区域宅旁地物宽度大于5 m,且面积大于1 600 m2的小路、绿化草、绿化林单独提取。③如图4所示,D区域中若人行道也被绿化林覆盖并与小区边的绿化林地连片,则忽略院墙,墙内外绿化连线为一个整体归为绿化。
2.3 硬化地表
图4 居住区绿化分布示意图
硬化地表在图上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直观,比较容易从图面解译,易于把握。房屋建筑区内硬化地表的采集指标是1 600 m2,若面积小于该阈值,将其并入房屋建筑区;如果硬化地表单一类型连片面积大于1 600 m2,应单独归类。硬化地表的归类根据硬化地表的功能细分,尽量避免归类到“其他硬化地表”[8]。
[1] 国发[2013]9 号.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S].
[2] 罗名海.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的基本思路[J].地理空间信息,2013,11(6):1-3
[3] GQJC001-2013.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S].
[4] 同济大学.房屋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GQJC003-2013.地理国情普查采集方法[S].
[6] GQJC051-2013.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解答(一)[S].
[7] GB 50180-93(2002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8] GQJC052-2014.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解答(二)[S].
P208
B
1672-4623(2015)02-0012-03
10.3969/j.issn.1672-4623.2015.02.005
郝中豫,工程师,从事地理国情普查及遥感影像分析工作。
2015-01-15。
项目来源: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PF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