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库区建成前后洞庭湖湿地动态分析

2015-02-06静,杨霞,刘

地理空间信息 2015年3期
关键词:滩地洞庭湖区三峡工程

符 静,杨 霞,刘 勇

(1.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2.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三峡库区建成前后洞庭湖湿地动态分析

符 静1,杨 霞1,刘 勇2

(1.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2.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洞庭湖区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获取1999年、2003年、2005年3个年份的洞庭湖区湿地类型分布面积,进行相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拦坝蓄水,枯水期增加下泄量,及时补给下游河湖,提高了洞庭湖区冬季水位;长江上游拦截泥沙,向下游输沙量减少,入湖泥沙含量降低,洲滩湿地面积增长变缓,有利于湖泊湿地的调蓄功能;洞庭湖湿地呈萎缩状态,这一现象是水利工程建设、气候变化、湿地自然演替以及人类活动等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洞庭湖;湿地;三峡库区;遥感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对调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2003年6月,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蓄水运行,必然会对洞庭湖水体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其植被生长[1-3]。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的影响体现在防洪、水力梯度、湖口水位等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和环境等方面[4-12]。本文基于现存的研究成果与技术方法,结合洞庭湖区1999年、2003年、2005年3个时段的TM遥感影像,借助ENVI4.8、ArcGIS9.3、Excel等软件,研究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地理概况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地跨湘、鄂两省,位于长江荆江河段以南,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本文中的洞庭湖湿地仅指湖南省部分[13],研究区土地面积为2.58万hm2,2008年全区总人口1 171.86万,位置范围如图1所示。

1.2 数据来源

图1 研究区位置范围图

遥感数据选取1999年、2003年、2005年冬季枯水期3期TM遥感影像,轨道号为123-39、123-40、124-39、124-40,空间分辨率为30 m。辅助数据主要有:1987~2008年野外调查数据;湖南省统计年鉴、县志;洞庭湖区1∶500 万矢量地形图以及行政区划图等。此外,还包括与地理环境有关的多方面的统计资料。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研究区长期研究的积累,部分来源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

2 研究方法

2.1 影像校正

本文中所采用的3期TM图像只经过辐射和系统几何粗校正,因此在分类之前要对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利用ENVI4.8软件的Registrastion菜单选用控制点校正的方式进行校正。首先利用Google Earth软件获得研究区足够数量的控制点坐标,再分别对3个时段拼接好的影像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同时将其他辅助数据、参照影像定义到统一的空间坐标系下。

2.2 影像拼接与裁剪

由于研究区跨越了4个轨道号上所获取的遥感影像,因此需要对每一时段的4景TM影像进行拼接。利用ENVI4.8中Mosaicking命令实现镶嵌配准。拼接完成后,利用洞庭湖矢量边界裁切处理,获得研究区3个年份的遥感影像。

2.3 图像分类与精度验证

借助ENVI4.8软件,参考野外调查信息,确定湿地类型解译标志,采用ENVI软件ROI工具菜单来定义、管理和编辑分类模板,建立3个年份所需的训练区。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图像进行监督分类,将研究区划分为包括自然湿地、人工湿地、非湿地在内的8种类别。最后利用ENVI4.8软件Post Classification下Confusion Matrix命令获得3个时相遥感影像的混淆矩阵,所得3期影像解译精度总体分别为 85.346%、88.736%、86.798%,符合研究精度要求。

图2 洞庭湖研究区湿地利用分布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洞庭湖湿地利用分布

通过ENVI4.8软件监督分类之后的遥感影像,利用软件中聚类(clump)分析及过滤(sieve)删除合并微小图斑,再经ArcGIS9.3、Photoshop CS软件处理获得的研究区3个年份的湿地利用空间分布图(图2)。

3.2 洞庭湖湿地发展变化分析

借助ArcGIS9.3软件ArcMap模块对图像进行属性提取,结合Excel软件,在前文分类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研究区内的湿地类型面积(表1)。

表1显示, 1999~2005年间,水体、苔草滩地、芦苇滩地的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旱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泥滩地面积一直在减少;水田、建筑用地面积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旱地面积1999年以来一直居于首位。

1999年,三峡库区蓄水之前,湿地类型以旱地、林地、芦苇滩地为主,面积分别为7 715.3 km2、6 903.2 km2、3 507.7 km2,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0.74%、27.49%、7.99%;水田面积为2 005.9 km2,占7.99%;水体1 582.1 km2,占6.3%;泥滩地1 484.8 km2,占5.91%;苔草滩地827.7 km2,占3.29%;建筑用地1 083.0 km2,占4.31%。总体而言,1999年天然湿地共计7 402.3 km2,占总面积的29.47%;人工湿地16 624.4 km2,占66.22%;非湿地1 083.0 km2,占4.31%。

表1 1999~2005年各湿地类型面积/km2

2003年,三峡库区建成后,由于1999年以来洞庭湖区气候变化、湿地自然演替以及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影响,加上库区于2003年6月开始蓄水拦沙,入湖水量、泥沙量不断减少,致使湿地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①人工湿地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旱地面积仍居首位,增长到8 773.0 km2,增加1 057.7 km2,占总面积的34.12%;林地增长为8 179.9 km2,增加1 276.7k m2,增长面积最多;水田2 418.1 km2,增加412.2 km2;人工湿地累计增长2 746.6 km2,增长率为16.52%。② 天然湿地面积骤减,芦苇滩地减少为2 119.9 km2,减少面积最多,减少了1 387.8 km2;其次是泥滩地,由1 484.8 km2减少为830.5 km2,减少649.3 km2;水体减少为1 313.8 km2,减少了268.3 km2;苔草滩地减少为358.8 km2,减少468.9 km2,天然湿地累计减少2 779.3 km2。③非湿地增加至1 714.0 km2,增加631.0 km2。

3.3 洞庭湖湿地类型转移分析

利用ENVI4.8软件Change Detection命令将洞庭湖区1999年与2005年的土地利用分布图叠加,计算获得洞庭湖区1999~2005年的湿地利用转移矩阵(表2)。转移矩阵表明,各湿地类型的转移是相互的。天然湿地中增加的水体面积主要是泥滩地转入82.2 km2,水体转出22.8 km2,净转入59.4 km2,也有一小部分7.8 km2,来自退耕还湖,即旱地转入36.9 km2,转出28.1 km2。流失的泥滩地,主要转变为水田432.1 km2,水田转入75.4 km2,净转出356.7 km2,其次是转为旱地396.9 km2,旱地转入210.1 km2,净转出186.8 km2。损失的芦苇滩地中,转成旱地1 357.8 km2,旱地转入1 098.9 km2,净转出258.9 km2,转成水田313.7 km2,水田转入78.5 km2,净转出235.2 km2。流失的苔草地主要转成芦苇滩地206.1 km2,转入92.5 km2,净转出113.6 km2。人工湿地中,水田增加主要来自旱地420.5 km2,其次是泥滩地、芦苇滩地。林地转移大多来自芦苇滩地159 km2,泥滩地107.7 km2,也有一部分来自退耕还林87.7 km2。旱地增加主要是芦苇滩地、泥滩地的转移。

表2 1999~2005年洞庭湖湿地类型转移矩阵/km2

从表中面积的净变化可以看出,1999~2005年天然湿地中水体面积增加37.15 km2,得益于三峡库区冬季补给河湖水量,提高冬季水位;泥滩地面积减少最多,达784.23 km2,是因为入湖泥沙含量骤减,泥沙淤积降低;芦苇滩地减少了542.9 km2;苔草滩地减少137.52 km2。人工湿地中,水田增加1 296.76 km2;林地增加了534.38 km2;旱地增加226.52 km2。这表明退田还湖虽是主导,但也有湖滩地被围垦。这些变化特征表明,洞庭湖湿地发展变化不仅受三峡工程的影响,也与这些年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等国家政策有关。

4 结 语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与洞庭湖湿地环境演变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①三峡库区拦坝蓄水,冬季增加下泄流量,及时补给下游河湖,提高了洞庭湖枯水期水位,改善了湖区水生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②长江上游拦截泥沙,致使下游输沙量减少,入湖泥沙含量降低,泥沙淤积减缓,洲滩湿地面积的增长变慢。但有利于湖泊湿地的调蓄功能、防洪能力提高。③天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变较大,湖泊呈萎缩状态,究其原因是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深受三峡库区蓄水拦沙影响外,也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以及湿地自然演替等因素有关。

鉴于选用的是冬季影像,此时水田已部分转成旱地,因此旱地分类相对较多。通过实地调查,湖区防护林滩地面积较少,且分布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本文将其划归为林地一类。为了更好地做好湿地生态改善与保护工作,应大力加强湖区防护林工程建设,扩大湖区芦苇经济林的人工种植面积,通过立法限制人类活动对湿地环境的负面影响。

[1] 严承高,张明祥,王建春.湿地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0(1):41-46

[2] 刘可群,梁益同,黄靖,等.基于卫星遥感的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增刊):281-284

[3] 赖锡军,姜加虎,黄群.三峡水库调节典型时段对洞庭湖湿地水情特征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2):167-172

[4] 李倩,曾光明,黄国和,等.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水力梯度及其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1):12-15

[5] 洪林,董磊华,李文哲.三峡工程建库后对洞庭湖水位、泥沙和水质的影响分析[J].中国水利,2007(6):13-14

[6] 贺清云,朱翔.三峡工程建设背景下的洞庭湖区治水方略探讨[J].地理研究,2003,22(2):160-168

[7] 林秉南,周建军.利用三峡枢纽下泄清水改善洞庭湖和荆江的防洪局面[J].三峡工程建设,2003(12):4-6

[8] 东启亮,林辉,孙华,等.1987~2004年洞庭湖典型湿地类型动态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12,33(3):1-8

[9] 姜加虎,黄群.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水位影响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5(4):367-374

[10] 周国华,唐承丽,朱翔,等.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74-77

[11] Subklew G,Ulrich J,Fürst L,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Yangtze Three Gorges Project: An Overview of the Chinese-German Research Cooperation[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0(12):817-823

[12] 代勇.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3] 潘明麒,于秀波.不同时段洞庭湖区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及退田还湖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9):140-145

P237.9

B

1672-4623(2015)03-0114-03

10.3969/j.issn.1672-4623.2015.03.040

符静,硕士,主要从事生态环境评价与GIS应用的研究。

2014-04-24。

项目来源:湖北省水利重点科技资助项目(TG1316)。

猜你喜欢

滩地洞庭湖区三峡工程
洞庭湖区滩地及稻田洼地资源分布研究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时空演化与扰动因子分析
论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生态修复体系构建
郑守仁: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
基于形态指数的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分类方法及演变分析
基于GIS的洞庭湖区水土流失变化监测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安置研究
洞庭湖区荸荠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