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边地区渤海国聚落址现状分析

2015-02-06左晓明王新伟

地理空间信息 2015年3期
关键词:延边渤海遗址

左晓明,王新伟

(1.河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2.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050024;3.延边大学 地理系,吉林 延吉133002)

延边地区渤海国聚落址现状分析

左晓明1,2,王新伟3

(1.河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2.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050024;3.延边大学 地理系,吉林 延吉133002)

采用非监督分类和GIS叠加分析法,对延边州内97个渤海国聚落遗址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遗址分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约6.2%的渤海国聚落址位于自然环境中,82.5%已沦为农业用地,仅有11.3%仍作为居民点。针对此现象,从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生产方式等方面作了解释,探讨遗址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遗址分布特征,从不同角度提出保护遗址的相关建议。

延边地区;渤海国;聚落址;自然景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

渤海国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其存在期间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现今在延边等地区仍存在较多遗址[1],这些遗址对研究渤海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渤海国时期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多集中在对渤海国历史面貌的复原[2-5],以及如何运用3S技术提取有关遗址信息[6]和遗址保护[7]等方面的研究,而很少从地理的角度探讨这些历史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同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等方法,归纳了渤海国现存的部分遗址,对其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尝试建立遗址分布规律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为渤海国遗址开发和保护提供合理建议。

图1 延边地区渤海国遗址空间分布图

图2 遗址在各种环境中比例分布图

1 数据处理

本文通过查询《中国文物地图集——吉林分册》[8]和《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9]等文献,统计出渤海国时期现存遗址名称、数量、分布范围等相关信息。并利用Google Earth,添加遗址的名称、位置、面积等属性信息,生成kmz文件,以进行空间信息分析。

为便于对比,本文将研究区内环境分为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小的自然环境以及被人类改造明显的人文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包括森林、草原、河流和湖泊等;人文环境又包括住宅区用地和农田用地。根据各遗址分布范围绘制延边地区遗址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遗址在各种环境中土地类型比例如图2所示。

2 数据分析

由图可知,从空间范围上来看,延边境内的渤海国遗址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也存在较多,而广大的东部地区则少有分布;从土地利用类型上分析,大多数遗址存在于现今的农田范围内(约占总量的83%),约11%的遗址存在于生活区范围内,而有约6%的遗址至今仍处于自然环境中。

3 遗址分布规律同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3.1 自然地表环境中的遗址

处于自然环境中的渤海国聚落遗址多分布于林地中,包括大山嘴子遗址、六道泡遗址、东云洞遗址、大包地遗址、窟窿山遗址、鸡冠遗址。其中大山嘴子遗址、窟窿山遗址、六道泡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可受到较好的保护。

山地环境中存在较多的遗址与该地当时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较大的关系。由于夏季温度较高,降水丰富,本区森林茂盛,物产丰富,可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资源。延边境内虽多山地丘陵不利于农耕,却草场发育,境内生活着大量动物,包括太白之菟、南海之昆布、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湄沱湖之鲫。除此之外本地还盛产丸都之李、乐游之梨以及海东青、海豹皮、玳瑁杯和胶鱼皮、人参等珍贵产品。文献资料显示,渤海国向国外进贡的商品中主要的林业产品主要有药材类的人参、麝香、白附子,兽皮类的貂皮、大虫皮(虎皮)、熊皮、罴(棕熊)皮、豹皮,滋补品有蜂蜜等[10],由此可见渤海国森林产品种类十分丰富。山地虽物产丰富,但当时渤海国政权内部经济生产方式以农耕为主,林业和畜牧业所占比例较少,因此本区所占人口比例较低,遗址分布较少。

3.2 建设用地中的遗址

建设用地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人文景观,包括居民区、道路、工业用地,公共绿地等。通过数据处理得出古渤海国聚落址有11个,占渤海国聚落址的11.3%,位于现代居民聚居区内,分别为台岩遗址、河西遗址、龙河遗址、长安屯遗址、龙西屯遗址、凤照遗址、工农遗址、草帽顶子遗址、新兴遗址、幸福遗址、三道沟遗址。

现阶段延边有237个行政村,而从渤海国沿用至今的居住用地却仅有11个。本文认为,这种现象是自然环境的演变以及政治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部分遗址分布于山前的河流两岸。由于本区夏季降水量大、降水时段相对集中;此外山前的较大落差使得当地有较强的降水时,会形成破坏力极大的山前洪水,这就使得本区部分年份涝灾频繁,而广大居民为躲避自然灾害将不断改变居住地点。而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契丹人统治渤海之后,为防止当地人的复国思想,对渤海人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政策,多数渤海人迁徙到别处定居,导致许多渤海聚落荒弃[11],这些原因都使得保存至今的遗址数量较少。

3.3 农业用地中的渤海国聚落址

在古渤海国遗址中,分布于现代土地利用类型最多的就是农业用地,有80个,占全部古渤海国聚落址的82.5%。由于本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因此农业发达,由遗址数量和分布密度可知,以农田为主的中部地区为当时渤海国人口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据《新唐书·渤海传》[12]所言,渤海国“俗所贵者,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丸都之李,乐游之梨。”由此可见,当地养殖业极其发达。《新唐书·北狄传》记载:…靺鞨…多粟麦穄。说明了在温度较低的渤海国北部地区,当时农作物以粟和小麦等旱作作物为主,且产量大。此外另有记载,在渤海国南部,相当于现在吉林延边州和龙县境内的卢城稻米已成为普遍种植的作物。而蔬菜种植以及纺织业在当时也得到了较大发展[13]。与林业和牧业相比,耕种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面积土地内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因此发达的农耕区成为遗址分布范围最多的地区之一。

4 延边州古渤海国聚落址开发与保护

对历史的传承与开发不仅有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开发历史资源,也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而聚落址出土文物较少,历史价值也有局限性,因此很容易被忽视,目前为止仅有自然地表中的大山嘴子遗址、窟窿山遗址、六道泡遗址,农业用地中的腰甸子遗址、金谷遗址得到重视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窟窿山遗址还被列入图们江旅游景点之一,其余92个聚落址则鲜为人知,未曾保护和开发,位于居住用地中的渤海国聚落址更是销声匿迹,现代建筑早已替代了古时村社。

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位于自然景观中的渤海国聚落址多位于山水秀美的地区,保存较好,易开发成旅游资源,因此开发较多,占到已发现的渤海聚落址的50%。位于农业用地中的渤海国聚落址虽也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仅立碑为界,开发较少。而位于居住用地中的渤海国聚落址则仅有记载而已,很少被保护和开发。但作为历史的载体,智慧的结晶,渤海国聚落址都应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得到该有的重视。通过以上分析与说明,作者认为对延边地区聚落址的开发与保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渤海国聚落址为古渤海国一般居民点,相当于当代村镇模式,历经千余年沧桑,时至今日,当时的人文景观大多不复存在,但历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理应得到传承。对渤海国遗址的开发与保护应当受到重视,如将渤海国遗址的规模、出土文物、相关史实写入该村镇史志,代代相传。相对较大、出土文物较多的聚落址,在列入相应级别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应加强宣传,在其所在村镇醒目位置设立遗址宣传景观等。

2)在遗址或历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历史资源。位于自然景观中的聚落址,可以根据已有史料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各种动植物主题公园,开发旅游业等。位于居住用地的渤海国聚落址的开发与保护,包括台岩遗址、河西遗址等11个聚落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村庄渤海国文化馆、娱乐馆等,既可以增强村民凝聚力、丰富居民业余生活,又可以创造一定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而位于农业用地中的80个古渤海国聚落址,应注重渤海国时期农业历史的研究开发,借鉴渤海国种植经验,开发相关农作物品种等。

[1] 刘晓东.中国渤海史研究的四次热潮及其代表性成果[J].北方文物,2005(3):50-55

[2] 张全喜. 浅谈我国的大遗址保护[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8)22:201-202

[3] 刘建国,王琳.空间分析技术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J].遥感信息,2006(3):51-53

[4] 李亚,马小青. 对邯郸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状况的思考[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3):1-7

[5] 贺辉. 有关中国大遗址的若干思考[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1(2):31-39

[6] 高飞,王心源,吴立,等. 3S技术支持下的小型遗址提取方法[J].地理空间信息,2009(4):76-78

[7] 肖国磊,张忠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遗址保护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2(4):33-34

[8]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吉林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

[9] 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

[10] 赵伟.唐渤海国交聘日本商品产地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1

[11] 梁玉多.渤海遗民的流向——以未迁到辽内地和辽东的渤海遗民为中心的考察[J].学习与探索,2010(2):233-236

[1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渤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 梁玉多.关于渤海国经济生活的几个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7(3):234-236

P208

B

1672-4623(2015)03-0096-03

10.3969/j.issn.1672-4623.2015.03.034

左晓明,硕士,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

2014-03-19。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610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ZS090)。

猜你喜欢

延边渤海遗址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图们江论坛2018”在延边大学举行
신라 -고려 시기 경물 묘사 관련한시의 어음문체론적 특성 소고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