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暴力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2015-02-06

法制博览 2015年21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暴力行为亚文化

滕 飞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公共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内高校诸多暴力现象呈迸发之势,多地高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事件,使校园内的师生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侵扰,同时也破坏了高校的校园教学秩序。

一、高校校园暴力行为内涵界定

从学界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内涵阐释情况来看,一些国家的研究者基于校园中心主义视角,对校园暴力进行了解读,如美国预防校园暴力中心认为,一切对教育教学活动造成破坏的行为,以及导致校园对人身、财产、枪械问题等所作出一系列防范措施受到破坏的行为均构成了校园暴力行为。台湾地区的研究者也认同校园中心主义视角,强调此种暴力行为生成的地域性。本文也采取这一观点,并对高校校园暴力行为做出如下定义:高校校园暴力,即指发生于高校校园之内的,行为人所实施的旨在对师生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造成伤害或侵扰的暴力行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高校校园暴力大致可以被界分为几种情形,分别是校外人士进入高校校园实施暴力行为,如2014年发生在安徽的阜阳师范学院女生宿舍的“女学生被三女子殴打”事件,打人者为校外人士;高校校内学生之间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如2014年首钢工学院大三男生捅死二名同学事件;高校师生之间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如2008年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的付某某砍杀教授案件。考虑到校园暴力行为方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本文主要将研究视角定位于高校校内大学生之间所实施的暴力行为方面。

二、高校校园暴力行为产生原因探析

从以往发生的高校校园暴力事件来看,相当一部分高校校园暴力行为的产生多数是基于一些些微的小事,换句话说,多数高校校园暴力行为是可以借助行之有效的手段实现对其的先期性规避。不过从近年来所发生的高校校园暴力行为的共性来看,诸多暴力事件折射出了实施暴力行为的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价值观念,即其思维定式乃是惯于借助暴力的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进路。而其形成此种思维定式的原因相当大的层面上源自现今社会的亚文化传播影响所致,特别是在步入信息时代之后,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每一个持有者在获益智能终端为其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其成为各类信息的接收者,尤其作为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对新鲜事物往往表现出敏感性,因而其成为各类影视作品、电子游戏、动漫等的主要受众,在这种亚文化的浸染之下,其不自觉的接受了其中的一些暴力价值观,进而将此种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的指引。通常而言,暴力价值观的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大致表现为下述层面:

(一)暴力价值观的亚文化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认知混同,即将暴力行为表象化,并混淆了勇敢、决断与暴力的价值界限,认为暴力能够使其周遭的人形成对其的人格认同,在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下,以此种价值观为圭臬的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奉行简单粗暴的处事方式,惯常于藉由暴力方式解决问题。

(二)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突出,媒体多次使用“史上最难就业季”这一称谓形容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在此种压力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受学业以及就业的双重压力,未能寻找到正确的排遣之道,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未能做到有效的情绪排遣以及自我减压,因而极易产生极端思想,进而将压力通过暴力的行为方式迁怒于周遭人群。

三、高校校园暴力行为的法律规制

作为发生在高校的暴力行为而言,笔者认为,对其最有效度的规制方式在于依托立法完善加以实现。原因在于,法律的目的在于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震慑而非惩治,借助法律的先期性防范效用将使高校校园暴力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此外,考虑到我国高校教育多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为主,而对于安全教育则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而借助立法模式实现对校园暴力的规制,也能够唤起高校管理者对于校园暴力规制的重视程度。

从实践角度来看,对待高校校园暴力行为的频发,主要依托《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加以调整规制,然而现行法律未能对高校校园暴力形成有效震慑与规制,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应参照美国的《克莱瑞法案》的立法模式,通过立法的方式创设校园暴力预警干预机制,使高校校园暴力行为的风险得以有效规制。具体而言,立法机关应通过立法方式规定国内高校必须创设长效安全机制,对高校管理者的安全机制落实情况加以法律调整;创设高校校园暴力预警机制,促使高校管理者借助微信、微博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高校校园内的广大师生进行安全提示;此外,还应通过立法的模式,明确高校制定相应的暴力事件风险报告的义务,对高校校园内部的暴力行为的产生原因、应对方式以及处理结果形成明确的文字报告,从而形成规范化的校园暴力风险防控系统。

[1]姚学军.校园暴力诱因透析[J].学周刊,2012(02).

[2]程伟.透视与思辨:我国校园暴力犯罪成因解析与防控对策[J].理论界,2012(01).

[3]张燕婷,付佳荣.高校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暴力行为亚文化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