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的防控方案
2015-02-06
(浙江博信药业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307)
蓝耳病的防控方案
占永祥,邵 斌
(浙江博信药业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307)
从现阶段的饲养环境来看,保证猪群蓝耳病的稳定、驯化和封闭饲养是当前防控蓝耳病的多种有效手段之一;另外,勤消毒、抓好饲养管理和疫苗免疫是保证蓝耳病稳定的辅助条件。
自2006年夏季开始,蓝耳病给猪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江西最先开始暴发蓝耳病,造成猪群大面积出现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商品猪出现高热、皮肤发紫、喘气急等症状。
近年来,仔猪腹泻、保育猪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及中大猪呼吸道综合征在猪场频繁发生,究其原因都与免疫抑制有关,特别是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病、饲料中霉菌毒素和重金属超标等因素造成了猪群抵抗力下降,而蓝耳病是这些免疫抑制性疾病中最难控制的疾病。要保证猪群生产稳定性,必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 驯化
驯化是猪群控制蓝耳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驯化包括注射疫苗和注射血清(保证场内不暴发蓝耳病、也不清除蓝耳病)。首先在母猪群中注射疫苗,保证能使猪群维持较高水平的抗体,保护猪群免受野毒的感染,选择活苗也应该选择与本场毒株相接近的疫苗免疫。但种公猪应该慎用蓝耳活苗免疫。现如今蓝耳疫苗仍有几大不足之处:①蓝耳病毒株多、病毒变异快,弱毒疫苗交叉保护性差,还会出现毒力返强现象;②蓝耳病的抗体依赖性强:当免疫疫苗时效价到达低浓度,可以促进蓝耳病毒的迅速复制,造成发病;③蓝耳病疫苗免疫后产生中和抗体慢(免疫后至少8周产生),不可做紧急接种使用,还会干扰猪瘟疫苗抗体;④一个猪场如果免疫不同厂家的多个弱毒疫苗容易造成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变异毒株;⑤蓝耳病灭活疫苗具有安全、不存在散毒和造成新疫源的危险,也不会返强,但对异源毒株免疫效果不理想,难以控制和根除PRRSV在猪场存在和流行,对清除PRRSV感染的巨噬细胞无能为力。疫苗的注射保证全场母猪群能感染同一个毒株,让一个毒株在整个场占位,失去宿主。注射血清进行净化,首先要选择典型发病猪的病变器官,进行捣碎、过滤、取上清液对肥猪进行攻毒;然后将肥猪屠宰后留取血液,离心做血清,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
2 保持封闭饲养
当蓝耳病在猪群中处于活跃期,封闭饲养是相对保守但比较有效的方法。蓝耳病病毒感染在闭锁的群体里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不会终身带毒。清除时间一般在半年之内。封群期间不引进后备猪,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封群前要选留好半年的后备种猪。及时做好每次出售种猪和商品猪时的消毒工作,制定每周2次猪舍消毒和猪舍外环境、道路每周1次彻底消毒工作。并且在各个分场外设立一个消毒池,供运输饲料车辆进入各个分场的车轮消毒。坚决不使用外来种公猪精液,减少饲养员和兽医人员猪舍间走动。对发病猪在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饲喂猪群,抑制蓝耳病在猪体内复制,减少猪只继发感染导致的死亡。
3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饲养环境管理和每年4次的蓝耳检测工作,及时淘汰亚健康的母猪。注意冬季保温与通风,夏季的降温、减少热应激。避免猪舍高温高湿的环境,给蓝耳病带来可乘之机。每季度对母猪群按比例进行抽血检测抗体水平。对留种后备母猪每头都要进行蓝耳抗体检测,将抗体水平S/P值在2.0的种猪群进行隔离。待抗体水平下降至与经产母猪相接近的水平,再混群饲养。对S/P值高于2.5,不稳定的猪群及时淘汰。对生产区内经产母猪背部有出血点、结膜炎、繁殖率低或产死仔偏多的母猪淘汰处理。这种母猪不但会导致产房仔猪蓝耳的不稳定,而且会不断在场内散毒,造成保育和育肥死亡率增加,对全场疫病控制相当不利,给养殖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编辑:赵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