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拯救长江源

2015-02-06

户外探险 2015年1期
关键词:斑头雁唐古拉山长江源

长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近5000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唐古拉山镇是长江源核心区的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行政隶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平均海拔4700米,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和流经该镇,因而也被称为“长江第一镇”。

可是近年来唐古拉山镇被媒体冠以“长江第一污染源”的名号,高原的蓝天、白云、阳光、雪山和随处可见的垃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除了日益泛滥的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之外,长江源区还面临着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一、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增多、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叠加,唐古拉山镇的草场退化现象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

二、唐古拉山地区偷猎野生动物的情况没有完全杜绝,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加强。

三、唐古拉山镇目前还没有进行过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保护工作缺少科学数据的支持,也难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四、传统的单一畜牧业,缺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生态环境的持久性保护难以延续。

五、唐古拉山镇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艰难抉择,潜在的开矿和无序水电开发跃跃欲试,形成对长江源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

水电开发在中国已经如火如荼,长江源的通天河、沱沱河峡谷也被水电规划,同时,矿产开发在长江源也蠢蠢欲动,非法开挖情况十分严重。长江源是长江干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大型兽类种群数量最多的区域。保护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水源地的生态安全迫在眉睫。

基于以上情况和理念,绿色江河在长江源持续开展了八年的“垃圾分布及污染调查”、“长江源冰川及气候变化监测”、“长江源生态人类学研究”的项目基础上,2011年开始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建设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2012年,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经过两年的努力,绿色江河完成了中国民间第二座自然保护站的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转。保护站成为长江源生态拯救行动的实施平台,同时绿色江河还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长江源水环境长期监测体系,是科学家及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基地,当地社区、居民的环保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上万游客的参观,成为长江源生态保护大本营。

绿色江河的长江源生态拯救行动项目包含了“垃圾换食品”、“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清洁青藏线”、“斑头雁守护与调查”、“GEF/SGP/UNDP减少长江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发展可替代生计实现可持续的草场管理”,“通天河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多个子项目。

绿色江河也希望通过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查清长江源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本底,协助当地社区发展可替代生计,为当地探索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借助政府及社会资源给予扶持,在促进长江水源地生态环境持久性保护的同时,使当地的生态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垃圾换食品项目:2012年9月起,志愿者深入牧区,开展垃圾危害的宣传与培训,普及垃圾分类回收的基本环保知识,鼓励牧民收集散落在草原上的垃圾,特别是不可降解和有毒有害垃圾,带到保护站交换相应数量的食品和日用品,实现垃圾的分散收集。

成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绿色江河以垃圾换食品的方式从牧民手中置换出塑料瓶、金属罐和废旧电池等85626个,其他电子垃圾近2000公斤;游客自驾车带走垃圾4800袋,超过500人参与。

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项目:回收到保护站的垃圾由志愿者分类打包,动员途经保护站的自驾车和空返车带至420公里外的格尔木指定回收点进行后续处置,实现垃圾的长途运输与集中处置。

成果:在2013年7月~8月一个月的时间内,已有54辆私家车带走124包垃圾。如今一袋垃圾的高原旅行还在继续。

清洁青藏线项目:2013年10月,召集大学生志愿者,以及沿线政府和部队的人力,沿青藏公路长江源区徒步接力400公里,调查、捡拾公路两侧垃圾,呼吁全社会正视长江源垃圾污染的严峻形势。

成果:“清洁青藏线”项目动员了40名大学生和沿线军队官兵、政府部门200人参与,调查、捡拾垃圾159187件,呼吁全社会正视长江源垃圾污染的严峻形势。

通过垃圾类系列项目的实施,“分散收集、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垃圾收运模式基本形成,这个模式被政府和公众广泛认可,促进了当地政府清理长江源垃圾,促进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申报青藏线240公里的垃圾回收项目。

斑头雁守护与调查项目:长江源为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斑头雁的重要繁殖地。之前,在长江源每年有超过2000枚鸟蛋被盗捡。孵化期间,项目志愿者在斑头雁繁殖地接力驻守,阻止盗捡鸟蛋行为,开展斑头雁种群数量调查。2012年至2014年,长江源斑头雁数量增加一倍。

成果:2012年到2014年连续三年的“斑头雁守护和调查”项目,阻止了长江源区斑头雁繁殖地的盗捡鸟蛋行为,开展了斑头雁种群数量调查;促进当地政府出台《关于禁止捕猎的通知》;帮助当地牧民建立了长江第一野生动物巡护队;三年间,班德湖斑头雁数量从2012年的1117只到2013年的2000只,再到2014年的2523只,守护效果明显。现在,当地牧民和居民捡拾到受伤野生动物都会主动送至保护站救治,保护野生动物成为当地居民的自觉行为。

通天河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2014年4月,在长江源第一峡谷—烟瘴挂峡谷建立两个野外营地,开展野生动物、植物及牧业生产、牧民生活的基础调查,发现潜在的可利用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他生态产品,为当地探索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替代规划中的水电建设和矿产开发,为长江留下最后一个自然的峡谷。

成果:“通天河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通过野生动植物调查和生态人类学调查,以及65名志愿者的野外接力驻守调查,已经确认调查区域的烟瘴挂峡谷拥有雪豹的密集程度居世界前列,在40平方公里范围内记录了九只雪豹个体和大量其他野生动物;当地社区、牧民、NGO及政府深度参与,并达成可持续发展共识;央视59分钟的报道,让外界第一次了解长江源第一峡谷—烟瘴挂。

GEF/SGP/UNDP减少长江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发展可替代生计实现可持续的草场管理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督导,绿色江河负责实施的为期两年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以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为实施平台,为当地居民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性宣传、正确进行垃圾处理避免垃圾焚烧等环境教育培训,实施垃圾分类回收,改善当地垃圾污染的状况,减少和杜绝焚烧垃圾带来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消除外来垃圾对长江源区水源和自然环境的污染;同时,协助适度开发适合当地情况的可替代生计项目,特别是协助当地妇女开发和销售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系列活动,以改善当地牧民对单一畜牧业的依赖度,减少对草场的过度使用,以实现草原的可持续管理和发展。同时,保护站自身的环保节能建筑、太阳能发电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为当地建筑和节能、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做出示范,帮助当地社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猜你喜欢

斑头雁唐古拉山长江源
长江源生态文创产品设计——“福禄”斜挎包
斑头雁:看我如何翻越高山
长江源区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斑头雁进风洞
在纳木错湖边
三条河在我桌头流淌
长江南源当曲源头水沙特性初步分析
站在岩石上的斑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