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常走 收获常新

2015-02-06史瑞

四川党的建设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一轮党员干部干部

文 / 本刊记者 史瑞

基层常走 收获常新

文 / 本刊记者 史瑞

图/东方IC

“太好了,现在路灯亮堂堂的,晚上出门再不用黑灯瞎火的了!”资中县干坡村村民熊永福指着道路两旁的节能路灯激动地说。

干坡村位置较偏僻,一些聚居点长期未安装路灯,村民不仅出行不便,还存在治安隐患。内江市城管执法局在“走基层”活动中与干坡村结对帮扶,将安装路灯确定为帮扶项目。

路灯亮了,百姓乐了。

在新一轮“走基层”活动中,像熊永福一样得到实惠的群众还有很多。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四川创造性地开展了“走基层”活动,如今,“走基层”在四川已固化为常态。

新一轮“走基层”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实”。省委书记王东明要求,活动要在制度化、经常化、具体化上着力,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注重联系服务群众实效,这也是活动的生命力所在。

在“走基层”活动中,群众说,走出了干部好作风;干部说,走出了服务群众新常态。应该说,“走基层”更像是一把标尺——丈出民心之重,量出干部作风之变。

领导带头走出实效

为确保新一轮“走基层”活动走出实效,省委活动协调小组下发通知,明确了活动的四项内容,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带头走村入户,带头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和困难问题分类建立台账,限时办结。

强化问题导向,注重领导干部“三个带头”的主体示范引领作用。新一轮“走基层”有责任、有指标、有内容,干部下基层不是走一走、看一看就了事,不能只是到基层去收集问题,而是要着力于解决问题。“领导带头、走出实效”成为新一轮“走基层”活动的新常态。从这个意义而言,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并主动融入这种新常态。

南充市蓬安县张湾村的道路在活动中得到了及时改造。县委书记温桂彪带头走基层时,刚进村就被村民唐联富拉住。“路修好了,大家种的果子有了出路。”唐联富请温桂彪“一定尝尝新再走”。这样的事放在以前,张湾村的干部想都不敢想,因为人均收入不高,干群关系一直紧张。干部们清楚记得,温桂彪第一次到村上时,“群众都冷漠得很,站得远远的”。

转变,开始于当地领导干部带头“走基层”。直面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突出问题,不“绕道走”,真正把群众的事办好,把群众的怨解开,才会得到群众真正信任。

“以前公共厕所少,出门不敢多喝水,实在憋不住只能往商场跑,急死人。现在,县里在繁华地段、绿地广场建了很多公厕,出去散步再也不用心急火燎找厕所了。”在蓬安县老广场跳坝坝舞的杨奉娇讲起身边的变化,一脸兴奋。

在“走基层”活动中,蓬安县主要领导带头,先后到访全县39个乡镇,逐一梳理问题,其中就包括张湾村的道路改造和杨奉娇关心的城市公厕建设。

探寻服务“最佳路径”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需求包罗万象。“走基层”面宽、量大、战线长,如何做到全面覆盖、不留空白、落实见效?

为此,省委提出了“走基层”要常走常新。强调创新联系服务群众的体制与机制,在新一轮“走基层”活动中,从传统的“民情日记”、“工作台账”、“结对帮扶”到全新探索的“换位体验”、“干部+群众”双向互动等,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在活动中“走”了出来,形成了四川“走基层”的另一种新常态。

巴中市建立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镇电子信息系统”,确保扶贫对象不虚、不错、不漏,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分别联系1个乡镇、1个村(社区)、2-5户贫困户,市、县(区)部门定点帮扶1个贫困村,每位党员和中层干部至少帮扶1户贫困户。

针对基层的不同特点,各地进行探索,分别采取切合实际且相对固定的活动形式,这样最符合群众需求,最为群众接受。这是广大党员干部“走基层”的普遍感受。

新津县采取了“干部+群众”双向互动的方式,紧贴群众需求结对帮扶,成效请群众评判,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全县以机关单位和行政部门为主,对照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分类分组结对帮扶。建立6类帮扶对子8517个,包括“县领导+重困户、单位班子成员+一般困难户、科技干部+技术群众、农技干部+职业农户、政法干部+信访群众、普通干部+普通群众”。

全县还开通了两部“走基层”群众问题反映专线电话,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活动的标准,推动干部办事与群众面对面,安排教育、卫生、环保、城管等15个部门“一把手”在电视节目中与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回答和解决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

有计划、有安排、有重点、有落实,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我省“走基层”活动长效化的工作格局就此形成。

去除官气接地气

“要态度和蔼,不要盛气凌人,要厉行节约,不要大吃大喝……”在2013年“走基层”活动开展之初,四川制定了《四川省党员干部“走基层”规范要求》,规范了党员干部“走基层”的行为。

在新一轮“走基层”开展时,结合省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从严治党《决定》,四川再次为“走基层”划定了“红线”,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走基层”要严格工作纪律,“坚决反对‘四风’问题,不搞层层陪同、迎来送往,不接受宴请,不组织联谊,严禁收受礼品和土特产,不给基层和群众增加负担……”

“走基层”要去官气、接地气,党员干部要以群众需求为指针,在为民服务中转变干部作风,锤炼品格,在深入基层中促进问题整改,强化宗旨意识。

正如毕世祥常说的一句话:“不到基层我的想法和判断就没有底气。”很多干部反映基层群众工作难做,可毕世祥做起来怎么就那么得心应手?答案在于,他始终没有把自己当成“官”,群众也不把他当外人。

四川通过“走基层”活动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丰富了群众工作经验,提升了服务群众意识。党员干部不再是“官”,而是一个个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群众服务员。

针对党员干部“走基层”的作风问题,宜宾县把“践行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四风’”作为走基层的“清洁剂”。该县出台了《宜宾县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十条规定》《违反改进工作作风系列规定处理办法》等8个制度文件,切实规范党员干部走基层言行。发动群众监督,全面开展正风肃纪“随手拍”活动,推动改进作风。

“进村入户,与群众握握手,唠唠话;逢年过节,给群众打电话、发条短信,关心一下;遇到群众,聊上几句,问候一声。群众的心暖和了,工作就好开展了……”

这是达州市达川区乡镇部门“一把手”带头下基层后的真切感言。在“走基层”活动中,达川区乡镇部门“一把手”深入群众家中走访慰问,将《干群连心册》逐一发放到群众手中,现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连心册》发得好,镇村干部的电话和惠民政策全都有,今后办事再也不用跑冤枉路了。”

“以前办个事,来回跑几趟,老是找不到人。现在办个事,不打折扣了,有时还服务到家门口,我们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走基层”走出的干部好作风赢得了群众“点赞”,干群关系得到重塑。

“与群众越亲近,就越能体会到工作的责任与快乐。”在一名基层干部“走基层”的民情日记当中,我们看到了这项活动收获的又一种新常态。

责任编辑:黄颖

猜你喜欢

新一轮党员干部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新一轮高考备考备忘录
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党员干部要姓“党”
将新一轮土地改革纳入法治轨道
马山县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思考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