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义务”
2015-02-05杨海亮
杨海亮
1921年刘海粟为病中的蔡元培作肖像写生。
1927年8月的一天,几个文艺界的朋友在蔡元培家做客。大家谈笑风生,兴致勃发。在讨论上海图画美术院的前景时,年轻画家刘海粟坦露了心迹:“我想去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它们都是艺术天才的国度。我要将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艺术,进行分析、研究,为我所用……”一个朋友不满意刘海粟的高论,不禁揶揄:“你的想法很好啊,只是你没有财产,出国的费用从何而来呢?”被这冷水一浇,刘海粟不再言语。
没过不久,刘海粟收到了一份惊喜——中华民国大学院正式聘请他为特约撰述员。是谁有这样的好心呢?不是别人,是蔡元培。原来,蔡元培时任大学院院长,恰好着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急需各界贤才,刘海粟年轻有为,才气不凡,正是招纳的对象。这样,刘海粟每月便可享有160元的津贴。这样一笔薪水,是很可观的,只要储存数月,在国外生活虽不算富裕,倒也不必为布帛菽粟而犯愁。欢天喜地的刘海粟立马致信表达谢意,称感激之情“非区区楮墨所可表于万一”。
1928年底,刘海粟出国前准备在国内举办一次画展,他想让蔡元培帮忙主持。蔡元培不但欣然同意,还和史量才、郑午昌等人为画展特刊撰写文章。如此盛情,让作为晚辈的刘海粟感动不已。
第二年春,蔡元培又设宴为刘海粟饯行。席间,刘海粟动情地回顾:“自提出出国考察以来,先生劳神焦思,照拂备至,直使赴欧成行,先生所作的一切,让后生一辈子都难以忘怀。”蔡元培却满不在乎地表示“勿要这样”。
之后几年,刘海粟遍访各国美术院、博物馆,或观摩名作,或拜访大师,或演讲论艺,兼收并蓄,画技精进。可回国时,又遇上了经费欠缺的窘境,万般无奈中只好向蔡元培告急。蔡元培接信后,通过教育部,汇给了刘海粟一万法郎,及时解决了川费不敷的问题。
1933年,刘海粟又坦露了去德国办画展的想法,他对蔡元培说:“在西欧,日本艺术很有吸引力,但毕竟知之不多,甚至不知道日本画是源于中国画艺。德国的东方艺术协会、普鲁士美术院、柏林大学还派人和我协谈。”蔡元培听了,很是高兴:“好啊,中国艺术早该走出国门了。海粟啊,我支持你!”
果然,没过多久,蔡元培就联系叶恭绰、徐悲鸿、李石曾等艺术名家,成立了柏林中国美术展览筹备委员会。作为主任委员,蔡元培并不是挂个虚名,而是事无巨细,一一过问,画作的征集、目录的编译、资金的筹集、款式的装裱、作品的运输等,都有他的具体指导,所做各事缜密,尤为可佩。
是年12月,刘海粟在德国的画展如期举行,一时震动欧洲。捷克、荷兰、瑞士、英国等国纷纷来人来电,希望“零距离”感受中国画的魅力。获悉刘海粟举办的中国现代画展赢得无上光荣和巨大成功,蔡元培喜不自禁:“此次画展之后,移集欧人视线,此固吾全国艺术家之力量所博得之荣誉。”
蔡元培不惮烦劳地为刘海粟铺路搭桥、雪中送炭,引来众人不解。有人问及个中缘由,蔡元培不假思索:“这不是为了他,也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很需要大艺术家来振兴美育的祖国,这项使命只能托附于中年人青年人身上。为这些人挺身请命,披荆斩棘,是老年人的义务!”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蔡元培常拿杜甫的这二句诗勉励刘海粟,希望他的画能像南北朝时诗人庾信和鲍照那样,清新俊逸,卓异不凡。刘海粟也不负蔡元培的厚望,最终成了享誉海内外的画坛巨匠,为中国新兴美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也证明,刘海粟在文化输出上的努力,对于岌岌可危的中国本位文化地位的保护,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