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幼师专业生物教学模式初探
2015-02-05王海霞
王海霞
在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生物学教学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幼儿师范学校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院校,构建适合提高幼师学生科学素养的生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提高幼师学生科学素养生物教学模式的构建
1.模式结构
该模式是由教师引导学习,综合基础知识、实际应用和职业需要,启发指导学生创设课题、解决课题、评价分享,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是:激疑引趣——学习新知——提出课题——课题活动——讨论分享——总结评价。
2.教学程序
① 激疑引趣
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形成认知需要,产生学习动机。教师可以运用影音资料、动画片段等多媒体手段,也可设置悬念、幼儿问题等场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② 学习新知
学习新知阶段是运用整个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活动,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智能的协同提高。
③提出课题
提出课题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关键阶段。幼师专业的学生不再将升学作为最终目标,他们毕业后需要快速熟悉并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因此,在提出课题阶段,除了有探究式课题,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从幼教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相关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出有实际意义的、适于探究的课题。比如,在学习软体动物内容时,有学生提出“如何指导幼儿观察蜗牛”的课题,这课题不仅为未来幼教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选题较小,适合高职学生进行研究。
④课题活动
课题活动是本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一般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知识性课题可遵循一般的探究过程,展示性课题可采用多媒体设计的方式,职业预见性课题可采用绘画、歌舞、表演、场景模拟等多种方式等。除考虑一般的分组方式外,还可采用同寝室人员为小组的方式,这种方式更适于课题的延伸研究。
⑤讨论分享
讨论分享是本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够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此环节要求学生准确、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对于提高学生将来幼教工作中的表达能力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合理控制时间,调和学生情绪,最终达到求同存异、发展思维、提高认识的效果。
⑥总结评价
这是本教学模式的最后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发展的能力、课题活动的创新和不足、讨论分享的结果和启示进行点评,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
此阶段要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和运用,重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他人评价的结合,重视知识性评价、能力性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的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3.教学策略
在进行此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时,应注意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重视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的前提。它是智育的首要任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及智力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习新知的环节,根据未来幼教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幼师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演和策划者,能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培养自主意识和获得亲身体验的重要场所,使生物科技活动成为学生的活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评价,让学生学会分享观点和理解他人,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最大发展。
③制订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策略
对于幼师学生来说,一是要将知识与时代发展相联系,使所学知识对社会生活有所指导。二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解决好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未来职业发展真正联系起来。
二、提高幼师学生科学素养的生物学课堂实践
现笔者以“甲壳纲动物”一节为例展示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下图是形成“甲壳纲动物”概念的教学过程。
三、实践后的思考
这种教学模式构建和实践的时间不长,但其优点还是很明显的: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信息和谋求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提高实验技能,提高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识,形成坚忍不拔、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幼师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甚至绘画、舞蹈、多媒体设计、故事创编等各种在将来幼教工作中可能使用到的技能;促进学生掌握课题活动中涉及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技能。
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充分理解新课改、新理念,避免课题活动流于形式。第二,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注重预见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努力达到教学预设目标。第三,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对科技新知识、新动向及时关注掌握。第四,特别要注意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此教学模式只表明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模式的各个环节因课型和内容不同会有所侧重,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要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够真正适应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系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新模式探究”(编号2014-JSJYYB-1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责编 李亚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