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问题意识探析
2015-02-05易星同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易星同(贵州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论十大关系》问题意识探析
易星同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要高举改革这面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就不能不重视问题意识,在当前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大背景下,对于问题意识的重视已然成为我们绕不开的话题,而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这篇探索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具有启蒙意义光辉著作,蕴含了对重视问题意识的深刻认识和丰富思想,对于我们研究重视问题意识,树立正确处理矛盾问题态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品读和思考。
关键词:改革;问题意识;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其写作目的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其中所蕴含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诸多观点和有益尝试本身的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不言而喻。但是,这篇著作之中蕴含的重视问题意识的宝贵思想,在当下改革和发展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之下,更凸显其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意义。“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2],“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3]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9月17日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要点,从中可以清晰的发现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改革进入当下阶段的语境中,已然提升到了必须寄予高度重视的程度。这一方面是现实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际情况对我们提出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更是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发现矛盾、承认矛盾、解决矛盾的客观要求,而《论十大关系》这篇著作中蕴含的众多重视问题意识的宝贵思想,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分析,努力借鉴和发扬,用以指导我们进行实践。
一、《论十大关系》对问题立足点的启示
强调重视问题意识不是强调那些“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所谓“问题意识”,这种为了问题而找问题的错误思想只能是自欺欺人,在实践中不具有丝毫价值,甚至会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无端浪费;我们强调的问题意识应当是立足于调查研究之上,反映最为关键、重要和迫切的实际问题的问题意识,《论十大关系》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一)将问题意识建立在充分、详实的调查研究之上
在1956年,我国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的注意力转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之上,在1956年1月,当得知刘少奇开始听取各个部委汇报工作的之时,对于各个部委所汇报的工作开始了高度的关注,从1956年2月14起到同年的4月20日,他在中南海颐年堂先后听取了总共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与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情况汇报,并召集了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领导前来一起听取汇报集思广益,开展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这一切为他撰写《论十大关系》做了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用毛泽东同志自己的话说:“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34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步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的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4],正是在这样详实、准确、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才于1956年4月25日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由此可见调查研究实乃具有正确问题意识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性环节。
(二)将问题意识建立在关键、迫切的实际问题上
毛泽东撰写《论十大关系》之时,中国已经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的矛盾已然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个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成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在立足于“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5]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开始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研究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问题,并且在众多问题之中仍然有所侧重,抓住最为要害的问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一共阐述和分析了十对关系,并且明确的指出了“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6]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加予以关注。其方法论启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在重视问题意识的基础上,秉持科学的问题意识和态度,立足于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提出问题,并通过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问题意识建立在关键、重要和迫切的实际问题上,进而推动我们更好的去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论十大关系》中鲜明的问题意识具体体现
《论十大关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贯穿了整篇著作,甚至深入到许多具体的内容之中,在十对关系当中,不论是经济关系还是政治关系的提出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些问题意识具有多视角、多层次、多侧重等诸多特点,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念具有极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因此应当加以准确分析和研究,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
(一)“以苏为鉴”的问题意识体现
《论十大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写作背景就是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作为苏共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在2月14日到2月25日主持会议(2月14日恰好是毛泽东开始听取34个部委汇报工作的开始时间),在2月25日即苏共二十大召开的最后一天凌晨,赫鲁晓夫突然抛出了一份《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并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个举动很快导致了斯大林的家乡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还导致了震惊世界的“波匈事件”,并且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猛烈攻击。毛泽东在撰写《论十大关系》过程中以敏锐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些新情况、新变化特别的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如今当然更要引以为戒。”[7]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了如何“以苏为鉴”的重要命题,并且在全篇著作中都贯穿了“以苏为鉴”,一方面学习苏联经验,另一方面探索符合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精神,例如在谈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时候举了苏联粮食生产长期无法恢复到革命前的最高水平,苏联和东欧由于工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严重后果与问题,用这些情况与中国的情况进行比较,探寻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避免重蹈苏联和东欧的覆辙。《论十大关系》“以苏为鉴”在重视问题意识上的启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在提出、研究和分析问题时,不能将思想禁锢于狭小的范围当中,要放眼四周,把握现实当中的种种变化,要求我们能够敏锐的去察觉世情、国情、党情变化,这种敏锐性和广阔的视野是正确的提出问题中必不可少的。
(二)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意识
1.在优化产业结构上的问题意识
在第一五年计划当中要兴建由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了国防军工、机械制造、电子制造、化学能源等几乎所有的重工业部门,为中国的工业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仅建成了较为齐备的工业体系,并且平均3年半就将建设的成本收回(同时期美国需要4年,苏联需要五年),但是毛泽东却以很强的问题意识指出:“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8]提出了必须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的问题,一方面要坚持从前那样抓好农业,另一方面在主要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增加农业轻工业和农业投资的比重。更前瞻性的提出了如果少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长远上存在的问题——发展基础不稳固,并且在总的投资上收益率较低的问题;而如果夯实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则可以确保重工业发展的数量,并且能够改善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体现了提倡工农业并举,在对优化产业结构上的重视前瞻性问题意识。
2.在调整工业区域布局上的问题意识
毛泽东在阐述我国工业区域布局时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百分之七十五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并具有整体问题意识的提出了平衡工业布局的问题,要在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的前提之下,去努力发展内地的工业,将新建的大部分工业设置在内地,改变历史上客观造成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现象。并且指出了认为有可能发生战争就不发展沿海工业的错误观点,只有用不断发展的沿海工业区才能更好的支持内地工业的发展,实现总体的平衡。体现了在工业区域布局上的重视整体性问题意识。
3.在阐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时的问题意识
在1956年毛泽东撰写《论十大关系》时我国已不再是1840年那个落后挨打的旧中国了,在朝鲜战争中甚至击败了拥有世界最强军事实力的美国,中国当时已经建立起了较强的国防力量,但是毛泽东独具问题意识的指出了发展核武器的问题,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9],还指出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关系,要研发、生产先进的武器,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离不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加快经济建设就要努力压缩军政开支用以投资经济建设。体现了重视经济建设基础性地位问题意识。
4.在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问题意识
在探索与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时,《论十大关系》的问题意识是建立在总结经验教训之上的,鉴于“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10]的苏联教训,以及“一九五四年我国部分地区因水灾减产,我们却多购了七十亿斤粮食。这样一减一多,闹得去年春季许多地方几乎人人谈粮食,户户谈统销。农民有意见,调查不够,摸不清底,多购了七十亿斤,这就是缺点。我们发现了缺点,一九五五年就少购了七十亿斤,又搞了一个‘三定’,就是定产定购定销,加上丰收,一少一增,使农民手里多了二百多亿斤粮食。这样,过去有意见的农民也说‘共产党真是好’了”[11]的实际工作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毛泽东提出了要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处理好,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的问题,如何实现“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问题,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和生活之中的迫切问题,真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意识。
5.在研究中央和地方关系时体现的问题意识
《论十大关系》所体现的关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问题意识源于毛泽东对“苏联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对我们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时的经验与教训的认真思考和总结,他指出:“我们不能向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现在几十只手插到地方,使地方的事情不好办”[12],从注重主观发挥能动性的角度提出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要适当给予地方更大的独立性的问题。同时,《论十大关系》中还提出了在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经验的问题,这一点也体现了其问题意识视角的广阔性,其启示意义在于在我们要有调动各方面主观能动性、具有广阔性视野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利。
(三)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的问题意识
《论十大关系》在论述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党和非党关系,革命和反革命关系,是与非关系,中国和外国关系上同样也体现了对问题意识的重视,例如在阐述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问题中:在正视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所制造的各种民族隔阂及其负面影响,苏联所暴露的俄罗斯族和广大少数民族极不正常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和经济的问题,提出了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问题,是在民族关系上“以苏为鉴”,正视历史的基础上树立的问题意识,其启示意义在于要以史为鉴的树立问题意识,拷问历史,在历史中寻求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除此之外《论十大关系》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对于问题意识的重视还有诸多体现,值得我们去不断挖掘和研究。
三、《论十大关系》中体现科学对待问题的态度
只有具有科学的问题意识才能提出现实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否则只能将问题束之高阁无法正确的进行分析,更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妥善的去解决问题,《论十大关系》不仅蕴含了十分鲜明的问题意识,更体现了科学对待问题的态度,在实践中同样具有方法论意义。
首先,科学对待问题的态度需要我们承认矛盾,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13],如果不承认矛盾的存在,甚至掩盖矛盾,非但无法隐藏问题,反而会给工作制造麻烦,埋下隐患。因此在方法论上,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反对将矛盾问题视而不见的唯心主义做法,其既是对问题的无所作为,更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其次,科学对待问题的态度需要我们发展的看待问题,《论十大关系》中阐述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两个缺点,同时又是两个优点,倡导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看待我国农业的不发达,工业的落后问题,指出“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14]其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促进问题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和过渡。
最后,科学对待问题的态度需要我们如实、积极的看待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遇见的种种挫折和困难,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清晰的阐释了“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但是,像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15]其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并且常常伴随着艰难险阻,必须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正反两种可能的结果,坚定不移的迎接挑战。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16],而作为问题倒逼而产生的改革强调我们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去面对在改革步入深水区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7],《论十大关系》作为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探索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光辉著作,在今天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能够通过对它重新品读和研究,探索其对于当代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必定能启迪今天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N].人民日报,2013-11-14.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③刘海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8.
④曹普.《论十大关系》导读[J].刊授党校,2011(7).
⑤武力.“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N].中国青年报,2006-03-20.
注释:
[1]刘海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8.
[2]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N].人民日报,2013-11-14(01版).
[3]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N].人民日报,2013-11-14(01版).
[4]曹普.《论十大关系》导读[J].刊授党校,2011(7):74.
[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
[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0.
[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8]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
[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
[10]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
[1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
[1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
[1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
[1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
[1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
[16]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N].人民日报,2013-11-14 (01版).
[17]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N].人民日报,2013-11-14 (01版).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文科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GDZT2011008);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人文2015054)。
作者简介:易星同,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5- 8- 2
中图分类号:A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