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届金像 见证荣光

2015-02-05

大众摄影 2015年2期
关键词:金像奖摄影

中国摄影金像奖(以下简称“金像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摄影艺术最高奖项。自1989年举办第一届金像奖以来,已经评出了9届。25年的光辉历史,亦是中国摄影事业发展之路的真实展现。

本届金像奖共收到293名参评人的稿件,其中24人曾获得过往届金像奖,占总数的8.2%。本届金像奖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广泛听取意见,进行了规则的修订,类别的细分、评委数量增多、一评到底、首次邀请协会之外的媒体担任观察员等举措增添了权威性与公正性。诸项变化与创新,让本届金像奖亮点频出,引起了摄影界的广泛关注,又一次书写了中国摄影事业的辉煌时刻。

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会

名誉主任:赵实

主任:李前光、王瑶

副主任:刘尚军、王郑生

委员:王悦、王文澜、王达军、邓维、李舸、李伟坤、李学亮、

李树峰、张桐胜、罗更前、索久林、雍和、李培隽、高琴、顾立群 罗江华、包旭东

秘书长:高琴

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罗江华 包旭东

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会

评委会主任:王瑶、刘尚军

评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云天、于文国、王玉文、王立平、王达军、王郑生、王建民、

朱宪民、任国恩、刘宇、刘占坤、刘铁生、李舸、李丽娜、李树峰 杨大洲、苏民安、宋靖、陈小波、陈光俊、周梅生、居杨、柳军、 娄晓琪、贺延光、索久林、贾国荣、徐步、徐京星、高琴、

郭延民、 黄文、韩丛耀、黑明、鲍利辉、雍和

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监审

顾立群 罗江华

获奖名单:

纪录摄影类:

新闻摄影组:李洁军、赵青

纪实摄影组:解海龙、樊尚珍、郑云峰、

卢现艺、田立、冯建新、黄利平

艺术摄影类:

直接呈现组:李英杰、楼宇浩

创意观念组:杨建川、高辉、范霖

商业摄影类:

商业广告组:胡国庆

商业人像组:贾云龙

摄影理论奖:

理论研究类:杨莉莉、朱金平

理论评论类:潘科、宋刚明

摄影史志类:谢琳

摄影传播奖:

图片编辑类:左微微

展览策划编辑类:张国田

图书策划编辑类:王征、王刚

摄影译介类:徐婷婷

终身成就奖:林少忠、茹遂初、邵柏林

终身成就奖

林少忠

1940年代考入山东大学英语系,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外交部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他坚实的英语基础。毕生致力于中西摄影文化对比,撰译摄影文章数百篇。曾为《世界摄影150年作品选》《ICP摄影百科全书》、《摄影构图学》、《摄影名作的诞生》等著作译稿,是许多摄影人的启蒙读物,至今仍影响深远。曾任《国际摄影》、《中国摄影》编辑部主任、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等。多幅摄影作品获奖并在国外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出版有个人作品集。

茹遂初

17岁从事摄影工作,先后在新华社西北总分社、西北新闻局任职。1952年参与筹建《西北画报》,历任《人民画报》摄影记者、编委,《大众摄影》编委。他是中国摄影学会创建初期的会员。主要从事专题摄影,是我国首批到达青海高原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的摄影记者之一。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影展。离休后牵头创建摄影网站,保存和传播相关影像资料。主编有多部大中型画册《中国世界遗产》等。

邵柏林

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曾任邮电部邮票发行局总设计师。1994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56年第一届全国摄影家代表大会代表,同年设计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徽,为协会建立了广为人知的形象标识,至今仍在使用。他还是《中国摄影》杂志创刊号封面设计者。曾任《中国摄影》、《大众摄影》编委,担任多次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

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热点

类别的细分

本届金像奖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在于类别的细分。

摄影创作奖纪录摄影类细分为新闻摄影组和纪实摄影组;艺术摄影类细分为直接呈现组和创意观念组;商业摄影类下设商业广告组和商业人像组;摄影理论奖则细分为理论研究类、理论评论类、摄影史志类。将原来的“图片编辑奖”和“图书奖”合并,同时增加了展览策划编辑类、图书策划编辑类和摄影译介类,共同构成“摄影传播奖”。

这样的细分正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其征稿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保障评选的公平、公正原则。

一评到底,评委数量创纪录

本届评选分为7个组同时进行。为保证评选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各类别评委将只对该类别作品进行全程负责,不再进行所有评委综合评审环节。一评到底的好处在于,每组评委能够比较深入地对所有的参评人都有详细的了解,对参评人总体的水平做到比较客观的把握。在时间上也有利于评委对于评选作品的加深认知,充分掌握送选作品的背景材料,在有效时间的利用上,使得评委能够集中注意力评选。本届金像奖共计39名评委,创造了历届评委数量之最。

首次聘请协会之外的媒体记者担任观察员

往届金像奖有设立监审和观察员的规则,以保证评选的公开、公平、公正,本届评选在沿袭往届规则的基础之上又有所进步:首次允许协会之外的媒体人员担任观察员,向社会传播、报道他人眼中的第十届金像奖评选过程。

本届金像奖观察员由律师、媒体记者构成。观察员在现场观察记录撰写观察员日记,让更多关心金像奖评选的人们有了了解评选过程的又一窗口。

全程现场视频录像

为便于广大摄影人更直观地了解、监督评选过程,本届金像奖对评选现场进行了全程视频录像工作。

提前两天通知评委,签订承诺书

据悉,为了保证评选工作的保密性,大部分评委提前两天才接到通知,所以行程准备的比较仓促,这已是金像奖评选的惯例。抵达评选现场后,仅经过片刻的休整,组委会便召集所有参与人员召开了会议,在对本届金像奖基本来稿情况及评选规则进行了通报之后,要求评委们签署了承诺书,从制度上对评委提出了严格的公平公正要求。

组委会工作细致,细节暖人心

走进现场,可以看见一排贴好标签的手机座,提示评委们在入场前需要将手机隔离保存,避免在评选过程中与外界接触,可见评选纪律相当的严肃;而宽阔的场馆内,照片、资料、作者牌码放得整整齐齐,只待“检阅”;细心的工作人员早已经将记分板和手套依次放好,提醒评委在评审过程中佩戴手套,以体现对作者作品的保护和尊重;而在另一个温馨的角落,细心的组委会准备了茶歇,以供评委暂时休息。这些细节体现了组委会工作的规范、严谨,让人感受到贴心与周到。

纪录摄影类

纪录摄影类依旧是金像奖最大的看点,作品精彩纷呈、难分伯仲。尤其是新闻摄影类的竞争异常激烈,表现为,到了终评环节,评委们十分“纠结”,不得不忍痛割爱。而为了保证公平性,组委会也反复强调,要充分复议,让金像奖实至名归。

新闻摄影组首次单独列类

细分类别是本届金像奖最大的亮点之一,而将纪录摄影类分为新闻摄影组和纪实摄影组又成了亮点中的亮点。本刊记者了解到,评委们对此举表示出一致的赞同。有评委表示,第一次将新闻类独立出来,为职业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竞技的舞台,比较公平。

纪录类作品增至50幅,难度相应增加

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申报启事中明确规定,“纪录摄影类提供摄影作品50幅,其中至少包含一组专题作品”。这一修订,无疑提高了金像奖的门槛。中国摄影金像奖是对摄影人摄影成就的全面考量,增加参评作品数量,有助于对个人成绩更完整、更全面地展示。

纪实作品更应注重人文关怀

在纪实摄影组,李洁军18年坚持拍摄麻风病岛的作品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这组作品时间跨度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经过岁月的累积所得到的纯粹的主题。这也体现出评委对优秀作品的明确要求:纪实类作品十分注重人文关怀。评委建议,参评者在投送作品时,对于阐述体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题材时,要挖掘深度。人文关怀体现得越深厚,越能反映作者的水平。

新锐力量的闪光点值得鼓励

在本届金像奖评选中,出现了不少新锐摄影师的身影。评委们表示,社会在进步,摄影也在进步,从这些年轻人的作品中见到了许多可贵的闪光点,十分欣慰,值得鼓励。但和那些身经百战、更老练的摄影师相比,他们的作品略显单薄、稍欠火候,建议年轻人在保持敏锐观察力的同时,更注意作品对人的关怀,让作品多一些深度与厚度。

投稿应注意细节

评委还提出一点关于细节的提示:每一张图片应配有文字说明,明确阐述作品拍摄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发生背景。尽管评选规则有明文规定,但仍有部分参评人没有严格遵循,有的作品因为没有相关文字介绍,评委无法了解照片的意图,导致落选,十分遗憾。因此提醒广大摄影人,注重细节,把握成败。

赵青

1963年生,任《深圳晚报》摄影编委。从事新闻摄影工作20多年,

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一般新闻类单幅银奖,

第5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日常生活类单幅金牌奖。

1993年8月5日在深圳清水河仓库大爆炸采访中身负重伤,

同事从他被炸开的相机中取出的珍贵影像图片,获得中国第13届新闻摄影金牌奖。

赵青

一直以饱满的工作激情投入在新闻采访第一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被业内称为“拼命三郎”。他曾主持开辟深圳晚报社“深圳24小时目击”摄影栏目,备受全国新闻摄影界关注。他用鲜活的事实、滚烫的瞬间、持久的传播,忠实地践行了新闻摄影影响社会、以文化人、提升品位、促进文明的历史担当。(于文国点评)

李洁军

1965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新快报》副总编辑。曾荣获多届中国新闻奖,全国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提名,

中国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提名,

中国摄影家协会“五十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

2008年获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肖像类(组照)三等奖。

李洁军

的作品《复制战争》是对荷赛肖像类评选的突破与创新,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赞扬。麻风病人的喜怒哀乐令他牵肠挂肚,18年的跟踪拍摄倾注了他深情的关爱。洪灾、非典、地震、雪害各种天灾人祸的现场第一时间总能看到他匆忙的身影。他的作品是新闻价值与艺术观赏性的统一,是新闻摄影工作者为实现中华复兴梦力所能及的奉献。(郭延民点评)

解海龙

1951年生,历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

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曾经是军人、工人、文化馆创作员、报社记者及文艺团体组织管理者,

用相机推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慈善行动“希望工程”,轰动海内外。

解海龙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田野调查方式,对中国农村失学儿童的摄影记录,不仅积累了海量珍贵影像,更引发了一场遍及全中国的重要社会运动——“希望工程”,这是迄今在中国通过摄影方式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改变影响最深远的项目。而且作者至今没有放弃的对当年失学儿童后续生活状态的了解和影像捕捉。(黄文点评)

樊尚珍

1966年生,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海野生动物摄影协会副主席,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期关注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

作品在国内外影展中多次获奖,

其中《守望》、《雪山霸主》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银奖,

《大漠狼行》获第57届国际新闻摄影大赛(荷赛)自然类铜奖。

樊尚珍

的镜头一直追随大自然之中的野生动物,并捕捉到它们独特的生活形态和优秀的视觉形象。他拍摄的野生动物表现出明显的拟人化特征。整体作品体现了作者对大地母亲的热爱和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执着,其社会责任意识与其优秀的视觉书写能力相结合,最终造就出一批出色的野生动物摄影作品,可圈可点。(黄文点评)

郑云峰

1941年生,1970年至1998年任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专职摄影记者。

长期致力于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记录性摄影工作,迄今30余年。

系统地记录了这些河流流域的自然地理、历史遗存、宗教信仰、民俗传承等

内容的珍贵图片30多万帧。

郑云峰

30余年如一日,自发奔走于中国西北青藏高原上的黄河源头,全方位记录当地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数十年出版相关大型画册十余部。其摄影作品及著作成为关于中华民族母亲河源头地区的百科全书。这种以摄影为工具,为自然和社会服务的执着与担当令人感佩,更充分体现了影像工作的本质意义。(黄文点评)

卢现艺

1958年生,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开始从事少数民族影像的记录工作,

曾获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金奖、银奖,

出版的大型图书《符号与仪式(上、中、下)》

获中国首届图书政府奖摄影奖、装帧设计奖,

2007年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卢现艺

深入贵州山区苗族聚居区,通过详尽的细节化影像白描,将苗民在“牯脏节”上祭祀、寻找祖先之灵的仪式性过程完整记录下来,使得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这一中国少数民俗口传文学的语言叙事获得了可视化的呈现。其细致入微的影像采撷具有强烈的记录意义和重要史料价值,使摄影本质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黄文点评)

田立

1959年生,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曾在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获奖,

被授予文化部最高奖群星奖。

田立

是一位身处巨大变化社会浪潮之中,特别关注正在消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努力用影像准确记录这种过程的摄影师。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以黑白还是彩色方式呈现,他的作品表现出明确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其优秀的影像控制和呈现能力充分体现出作者扎实的美术训练功底,而作品中表达出的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了其记录价值。(黄文点评)

冯建新

1953年生,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高级记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纪实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

多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长江韬奋奖评委。

代表作《无名小站》获第1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

2007年被中国摄协授予“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称号。

冯建新

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军旅生活的影像记录,那些朴素、真实的影像在中国新闻纪实摄影探索过程中难能可贵。而今,作者的镜头对准已届耄耋之年的老红军战士,是其为历史留影的一种可贵努力。作为重庆摄影家协会的带头人,他积极参与地方各类摄影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为整个地区的摄影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黄文点评)

黄利平

1959年生,山东东营市文联副主席,东营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高级记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齐鲁杰出摄影师奖获得者。

2000年,出版摄影专著《黄河滩区》。

纪实摄影《黄河故乡》获第三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典藏作品。

2001年,策划举办“东营一品国际摄影节”。

黄利平

对自己位于山东东营农村故乡的眷恋之情通过这些平静而温暖的影像涓涓流淌。尽管记录的多为乡间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细节,但作者不动声色的视觉呈现却成为一种无声而有力的表达。作者的影像平稳、扎实且富于内在逻辑,显示出其深厚的摄影记录功力。(黄文点评)

艺术摄影类

艺术类整体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不论是直接呈现还是创意观念,都可以见到许多在创作手法上、编辑思路上体现出创新性的作品。而结果显示,最终也是这些作品脱颖而出,给摄影人的启示是:不断求索创新,才能让艺术作品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区分类别 正确投送

本届金像奖将艺术摄影类细分为直接呈现组和创意观念组。类别的细分,是中国摄影家协会针对金像奖相关规则,在业界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了10多次研讨会,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重新修订的。

细分类别使得评选规则更为明确,为不同思路的摄影创作提供了更公平的平台,值得肯定。但是,在评选过程发现有优秀作品投错类别的现象,十分可惜。因此,提醒参评人要仔细研读征稿启事,准确理解组别,做到正确投送,避免遗憾。

规则对直接呈现的阐述很明确,要求包括:

(1)除对原始影像画面进行剪裁外,不得对画面内容进行增减。(2)彩照可整体转为黑白照,但不可对色彩进行局部调整。(3)可以对影调和色彩进行适度调整,以不违反拍摄对象客观属性为准。

创意观念组则是针对现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允许作者将在拍摄过程当中无法做到的先期创意通过后期技术手段完成。要注意,不论什么样的创意,都要求参赛者个人独立完成素材的采集、创意的表达和文字的描述。

图片编辑的重要性

作为金像奖的参评者来说,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创作成果,而艺术摄影类要求作者总共提交20幅作品。如何用20张精彩的作品来反映参评人的实际创作水平,图片编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却也常常被参评人忽略。

有的作者过于注重局部,疏忽了作品的整体呈现,这体现在作者没有用心考量作品的色彩、形式、色调等元素的统一性,不注重场景、内容的搭配。组照的编排,则应避免内容与形式的简单重复,要尽量围绕主题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影像元素。

因此,评委建议,参评人应该对自己的作品有宏观的把握,并加以图片编辑的思维指导,让成果得到最佳的展现。

李英杰

1963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4年接触摄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发表,

并在法国卢浮宫、泰国曼谷、中国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国摄影展览馆展出。

出版摄影图书8部,其中《太极》荣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李英杰

在“世界遗产影像学”的体系内对太极拳进行了深度的拍摄。在当代视觉语言与传统语境的探索中,以有形的影像结果表达太极的无形之气,以可见的身体之形表现不可见的生命能量,使摄影的艺术表现到达了一种至上无为的境界。李英杰的探索为现代视觉艺术触摸传统古典文化做出成功的范例。(梅生点评)

楼宇浩

1970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首届“十佳摄影师”称号获得者。

作品多次在全国摄影艺术展、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中获奖。

楼宇浩

坚持基层拍摄20余年始终不渝,普通的油漆工带着斑斓的色彩和鲜活的呼吸走进镜头。《添彩人生》是一组走基层、接地气的优秀摄影作品,为美丽中国梦添上绚丽的色彩。楼宇浩精到地运用摄影艺术中的色彩语言和构图语言,为工业题材摄影中的艺术表现进行了成功的探索,题材、技巧、形式达到完美的境界。(梅生点评)

杨建川

1953年生,专注于国内外风光摄影,学习大画幅风光摄影创作。

代表作有“风景本色”、“京城记忆”。2009年开始探索关于传统文化新影像的创作,

代表作有“昆韵清梦”等专题。

在法国,新西兰,中国北京、平遥、连州、大理等地举办个人摄影展。

杨建川

将他热爱的昆曲艺术之独特神韵融入摄影的传达语义中,他以梅兰竹菊的文化符号为意,以昆曲表演的淑雅吟唱为形,在清新雅逸的视觉表现中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多年来他不断探索创新,研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怎样用摄影语言表述,包括运用各种摄影技术,巧妙地把虚与实、动与静融于作品中。(苏民安点评)

范霖

1964年生,中国煤矿文联摄协副主席,焦作市摄协副主席。

长期致力于红外摄影的研究,大批作品和文章在专业媒体发表。

2009年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

2011年获全国煤炭行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范霖

从2002年起潜心钻研红外摄影技艺,十几年间收获颇丰,不仅出版了专著教材还多次获奖。《红外幻境》组照,均为用红外技法拍摄的风光作品。抽去了正常的色彩再去看这些如梦如幻、空灵神秘的物象,这种全新而奇幻的视觉与心灵感受,正是作者孜孜不倦执着追求探索的结晶。(苏民安点评)

高辉

1961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濮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作品多次在大理国际影会、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丽水国际摄影节展出并获奖。

《太行·无形》、《山水间》在中国摄影展览馆展出。

高辉

采用新颖的影像形式,将宏观的雪域高原与微观的黄河沙痕有机组合,体现了自然和生命中博大苍穹与细小涓流之对比,诠释了无形与有形的存在和生命律动的意义。在浓重的黑白影调笔墨中略施色彩淡墨点睛,作品制作考究。在摄影创作中的突破创新与追求个性化表现使他获得此次金像奖殊荣。(苏民安点评)

商业摄影类

由于商业摄影类主要面向职业摄影师,所以在历届金像奖创作类的评选中,商业类都是参评人数最少的一个类别,本届来稿情况依然如此。参评的作品虽然数量少,但仍然不乏许多国内一线商业摄影师的佳作。

对职业性提出要求

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征稿启事中,对参评者的职业性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商业摄影类面向的群体是“从事商业摄影的摄影者”,其中商业广告组作者需提供“至少8幅经过实际商业使用”的作品。这一门槛的限定,将更体现金像奖的专业性,凸显金像奖的实力与荣誉。

相对于全部参评人数293人来说,商业类申报人数18人,只占据6.1%。而商业类下设的商业广告组和商业人像组各有一个获奖名额,虽然参评人数不多,但竞争之激烈不亚于纪录类和艺术类。不过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极为发达的时代,商业摄影的范畴越来越大,婚礼摄影、淘宝摄影等也让高端的商业摄影走下神坛,老牌的商业摄影师在市场方面受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大,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锐商业摄影师加入商业类奖项的角逐,对于整体的商业摄影而言,当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贾云龙

1982年生,自由商业人像摄影师,2002年开始从事商业人像摄影,

现任北京光影摄影培训机构摄影总监。

曾获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商业类铜质收藏奖,

第11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优秀摄影师,

第4届齐鲁国际双年展商业类铜质收藏奖,

第12届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商业类人体组银奖。

贾云龙

的作品稳重、静谧、流畅,清新雅致。他认为人像摄影师必须以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支撑,必须有完善的人格,必须是一个安静和有修为的人,必须把模特作为拥有独立思想的生命贾云龙正行走在“用相机寻找生命真相”的路上。他说这才是相机的使命。(陈小波点评)

胡国庆

1963年生,1992年创办深圳市弧歌摄影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及首席摄影师。

从事商业摄影以来,曾为国内外600多家客户提供优质的商业摄影服务。

现为Getty及多家著名广告公司签约摄影师。

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商业类金银铜奖获得者。

胡国庆

一直在寻找商业与创意的完美平衡,他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借鉴、行动,逐渐形成了作品自然清雅、和善明亮的风格,因而也成为一名炙手可热的商业摄影家。他认为没有艺术表现力的商业摄影没有价值,没有市场导向的商业摄影没有意义。他一直真诚独白,用摄影艺术回应想象力匮乏的世界。(陈小波点评)

理论研究类

杨莉莉

1975年生,广东省高校摄影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在国家核心期刊《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等发表40余篇论文及专栏文章,著作《商业摄影实训教程》被30多所院校作为教材使用。

杨莉莉以良好的摄影专业教育背景和较好的研究素质进入摄影理论研究领域,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摄影评论和理论文章,以个案方式评介西方当代摄影观念和创作方法,引起广泛关注;其提出的“无表情外观”概念,对摄影性别及女性主义的研究,对中西个人摄影史的比较研究都很有新意。(李树峰点评)

朱金平

1958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从事军事新闻工作30余年,获得长江韬奋奖,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贡献突出的专业英才”称号。出版的新闻学著作有《新闻发现论》、《新闻记者论》、《新闻编辑论》、《新闻典型论》、《新闻与传播新论》及《论突发事件报道》等。

作为长江韬奋奖的获得者,朱金平长达30年的军事新闻工作卓有成效的积累,使这部《军事新闻摄影论》,即具备结构严谨的大家气象,又不乏深入浅出的亲和力;既有独特的理论建树,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被誉为难得的中国军事新闻摄影理论拓荒之作。(刘铁生点评)

理论评论类

潘科

1953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首都文明基金会中华文明摄影学术委员,山东齐鲁摄影学会学术委员。注重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15篇,《底片——探寻熟悉的陌生人》被誉为“中国影像比较学的开山之作”,同名影展在济南国际摄影节获得最佳摄影展览奖。

影像的书写是困难的,对影像作者的书写更为困难,这是对影像作者精神范式的解构与重建,需要累积与感受,需要毅力与恒心。潘科在“照”的立存和“相”的缕析中试图建立一种图文互构关系,以确定影像文化架构的核心。研究方法可行,研究路径可辨,语言特色鲜明。在特定时期中国本土代表性摄影家影像比较分析和个案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韩丛耀点评)

宋刚明

1956年生,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影像学教授,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作品《戒毒女》获得第20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三等奖,金盾文化工程图书类一等奖。200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特别贡献奖”。

宋刚明以近30年摄影创作的浸润和积淀为基础,把自己对相机的认知和创作中的体会和感悟用近乎大白话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他在杂志上开设专栏,并出版了专著《影殇》(上、下),都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评论佳作,体现了一位卓有成就的摄影家对摄影技术、艺术理念、影像价值的持续追问和思考。(李树峰点评)

摄影史志类

谢琳

1962年生,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从事高校本科摄影教学近20年,研究领域涉及新闻与纪实摄影、美学教育、文艺评论等。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第6届摄影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摄影专业委员会理事,新华社广东分社图片顾问,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汕头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谢琳从事摄影教学20余载,著述颇丰,却一直牵挂着落户家乡的中国感光材料品牌——“公元”的盛衰。她用三年的时间,走访了45位“公元”老人,以口述的方式,记载了公元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消亡的悲怆历史;叙写了那些创业者与建设者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深情篇章。这是第一部以国产感光材料品牌为主题的图书,也是中国摄影史志研究的重要样本。(高琴点评)

展览策划编辑类

张国田

1962年生,《映像》杂志社总编,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人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摄影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十多年来,立足本土,以国际化、专业化的视野,使得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摄影盛会。

张国田从2008年担纲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以来,承前启后,带领团队立足本土,以国际化、专业化的视野,以出色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协调能力让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名扬四海。平等、包容、开放、多元的办展理念,已让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成为摄影人的精神家园。(鲍利辉点评)

图片编辑类

左微微

1977年生,《财经》杂志图片总监,《Lens》杂志常务副总编。长期承担三本杂志的图片编辑与传播工作,在经济领域的图片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Lens》策划编辑多组摄影专题报道,获得广泛好评。

左微微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职业精神。以“新贵之盟”、“伊春空难”和“命若垃圾”等这些由她担任图片编辑的深入独家报道,选题把握准确,图片采编深入,版面呈现独到,获得广泛传播和社会好评。她14年的图片采编经历和业绩,让我们欣慰地看到新一代年轻图片编辑的努力追求和责任担当。(徐京星点评)

摄影译介类

徐婷婷

1982年生,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摄影史。曾获曼哈顿文化艺术委员会个人艺术家基金、《中国摄影》杂志首届“摄影之光”基金赞助。回国后在华辰拍卖影像部进行老照片鉴定、著录工作。后进入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从事摄影史研究。为《中国摄影》杂志 “北美当代摄影艺术家访谈” 栏目撰写艺术家访谈和作品评论12篇,后结集出版。

徐婷婷曾在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从事摄影史研究,《中国摄影史》从外国人的视角较为完整地总结了摄影术自1842年走进中国以来最初的38年历史。虽然受当时文字表述习惯所限,翻译有一定的难度,但全书译文流畅,不乏点睛之笔。摄影术语翻译准确,体现了作者良好的专业素养。(杨大洲点评)

图书策划编辑类

王刚

1966年生,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副总编、党支部副书记。从2007年起致力于“摄影类”题材图书的选题策划与编辑出版,已策划出版了70多种人文影像类图书,是对中国人文影像的一次全方位的整理,其中《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火车上的中国人》等引起较大反响。

王刚的参译图书《金山寻梦》、《江村记事》等围绕摄影开展影像文化传播。选题广泛,既接地气,与基层干部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又侧重历史的再现,让“飞虎队”影像重见天日,赋以时代的特征。王刚长期钻研摄影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把影像作为载体,融思想于视觉,在中国出版传媒界开启了视觉文化的新风尚。(徐步点评)

王征

1962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人委员会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著名策展人、编辑。出版《西海固的事情》、《摄影中国1956—2006》、《中国摄影家王征——寂寞生灵》、《像说》、《非像说》、《隐没地——上圈组文学与影像越界实验》等图书,担任第四届济南国际双年展艺术总监、第五届济南国际双年展艺术总策展人。

王征从推进我国摄影创作走出“消遣娱乐”、“沙龙摄影”、机械记录状态出发,积极策划、组织编辑《像说》等系列具有前卫和先锋意识的摄影图书,在实践和理论上展示了影像构成方式、影像形态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对于提高我国摄影创作的艺术层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理论,推动摄影创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索久林点评)

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宁波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出席开幕式

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艺术中心揭牌

2015年1月6日至8日,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中国摄影家协会与地方政府合作创建的首个项目——中国摄协宁波艺术中心同期揭牌。

中国摄影艺术节是中国摄影界久负盛名的品牌活动。本届艺术节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联、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江东区人民政府承办。艺术节以“复兴梦想、盛世和光”为主题,着力倡导影像共绘中国梦、和谐文明、文化共享等理念,突出展示“书藏古今,人文宁波共享光影盛宴;港通天下,海上丝路同绘东方神韵”的宁波特色。

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昭典、盛昌黎,中国摄协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田宇原,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巡视员李培隽,中国摄协分党组副书记王郑生,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文联主席翁鲁敏,副市长张明华,市政协副主席徐明夫,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副会长、宁波籍摄影家李元等出席本届摄影艺术节开幕式并剪彩。

中国摄协顾问张宇、陈勃,副主席王文澜、王达军、邓维、李伟坤、索久林,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顾立群及全国性摄影组织、中国摄协各团体会员单位的代表,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等出席了这一盛大的文化活动。

王瑶在艺术节开幕式上致辞,代表艺术节组委会对到场嘉宾表示欢迎,对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说,中国摄影艺术节创办25年来,为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本届摄影艺术节有三个鲜明特点:首先是主题鲜明,“复兴梦想,盛世和光”,用影像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和深刻变化;其次是导向鲜明,本届艺术节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后举办的一次重要摄影活动。“中国梦”影像公益广告主题展、“共圆中国梦”农民工摄影大赛首站讲座、“摄影曙光学校”摄影作品展、“致敬光荣点赞梦想”主题拍摄等活动,体现了本届摄影艺术节的公益性,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三是特色鲜明,本届摄影艺术节兼顾大众性与学术性,结合国际性和地域性,既有对过往成就的梳理和总结,也有对新时期工作的开创性探索。

29人荣膺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白立忱等出席在宁波举行的颁奖仪式

1月8日晚,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于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闭幕之际在宁波举行,首届“李元杯”中国风光摄影大展和第五届阿拉宁波摄影节颁奖仪式同期举行。2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人获颁金像奖的殊荣。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白立忱,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子跃,市政协主席唐一军,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盛昌黎,中国摄协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刘尚军,中国摄协顾问张宇、陈勃,副主席王文澜、王达军、邓维、李伟坤、索久林,分党组副书记王郑生,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柳国平,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文联主席翁鲁敏,副市长张明华,市政府秘书长王建社,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副会长、宁波籍摄影家李元等出席颁奖盛典。来自中国摄协各团体会员单位及各地、各行业摄影组织的负责人、摄影爱好者与宁波本地群众一起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

王瑶代表中国摄协对所有参评者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对29位获奖者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她说,这份荣誉是对摄影家在摄影各个领域里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和突出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广大摄影人的鼓励和鞭策。中国摄影金像奖一直秉承“出作品、出人才”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本届金像奖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对评选章程等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修订,不仅奖项类别细分,而且程序更加缜密、纪律更加严明、评选更加严格。她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国摄协将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评奖办法,完善评奖制度,提高工作质量。

王瑶表示,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她希望更多的摄影人紧跟时代步伐,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共同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展览目不暇接 共享视觉盛宴

本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盛况空前,80场展览分布于宁波文化广场、宁波美术馆、李元摄影艺术馆、汇港美术馆、世纪东方广场、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等8个场馆,集中体现了近年来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繁荣的成果。

16位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获得者的作品在中国摄协宁波艺术中心与观众见面,同时展出的还有113位历届金像奖创作奖获得者的代表作品。中国摄协在全国各地创建的数十所“摄影曙光学校”的孩子们,以“我爱我家”为主题,在宁波世纪东方广场展出了100多幅生动鲜活的照片。

在宁波科学探索中心一楼的展厅内,由本刊策划的“中国好风光主题摄影展”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6幅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风光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日前,第三届“中国好风光全国摄影大擂台”蓄势待发,即将开启新的征程。

“2014索尼世界摄影奖优胜作品展”亮相宁波美术馆,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启动仪式同时举行。中国摄协副主席王文澜、《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陈仲元应邀出席活动,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副总裁阿部英先生介绍了该计划的思路。

风格各异的展览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摄影人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讲座精彩纷呈 来宾求知若渴

艺术节期间,由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组委会安排的论坛、讲座等活动层出不穷,来宾热情高涨,会场座无虚席。

1月6日下午,“共圆中国梦”农民工摄影大赛首站讲座拉开了本届摄影艺术节摄影论坛和讲座的大幕。当天晚上,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金像论坛吸引了众多观众,本届部分金像奖获得者就影像实践、理念和社会责任等话题,与现场摄影人进行了交流。

1月8日上午,在宁波科学探索中心,由《大众摄影》精心筹备,湖北省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主任、后期技术专家黄一凯主讲的《匠心——欧美摄影大师无损后期流程基础》讲座就作品后期处理与输出等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展开探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致敬光荣 点赞梦想”

1月7日,“致敬光荣点赞梦想”主题拍摄活动在宁波世纪东方广场举行。活动邀请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为宁波市12位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分批拍摄肖像。活动现场人声鼎沸,喜气洋洋,大批市民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金像奖摄影
香港金像奖延至2022年“合二为一”
香港金像奖“最短”颁奖礼仅20分钟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