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印度的橄榄枝——“戈尔什科夫”号的新生
2015-02-04石宏
石宏
各取所需的买卖
自从1994年2月的事故发生后,停泊在罗斯利亚科沃码头的“戈尔什科夫”号几乎就没动过。第二年5月7日,为庆祝伟大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俄北方舰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靠拖轮拖带和辅助动力系统,让“戈”号勉强挪动了4海里,前往摩尔曼斯克的科拉湾参加阅兵式。整个过程居然花费了5个小时。阅兵结束后,“戈”号上只留下75名军人。
当年俄海军测算,按照1992年币值,修复“戈”号破损的蒸汽管道和锅炉至少需要500万卢布,而在“戈”号锅炉爆炸后的几年里,维修费用却在不断增加,比最初的预算高出几十倍,最后总计达到50亿卢布。这一切不仅是设备老化,更主要是军方和工厂员工道德沦丧——他们将舰上大量设备盗卖,许多含有稀有金属的电路板也被拆卸一空。1994年12月,俄海军总装备局向克里姆林宫提交报告,指出“戈”号的锅炉再也不可能点燃了,军舰不适合改装恢复,建议将其拆毁。从这一刻起,莫斯科便决定将其“赠送”给其他国家,免得砸在自己手里成了累赘。
理想的“下家”无疑是野心勃勃的印度。1994年,世界上进步最快的一支海上力量——印度海军被迫让超期服役的“维克兰特”号航母退出现役,仅剩下一艘舰龄也不算小的航母“维拉特”号。只有一艘航母的海军是无法全年执行远海战备的,因此印度政府很快收到有关顶替“维克兰特”号的多种方案:第一,尝试自主研制建造航空母舰;第二,与法国谈判,购买退役的“福熙”号中型航母;第三,购买俄罗斯的“戈”号航母,然后出钱让俄企业进行改装。其中,第三套方案被认为是最便捷的。
1995年9月28日,印度海军参谋长拉姆达斯上将以私人身份参观了“戈”号,当时为了笼络这位印度历史上首位信奉东正教的高级将领,俄方还特意安排奥洛涅茨克和彼得罗扎沃茨克地区的东正教大牧首马努伊洛姆陪同参观,也许是上天希望改变“戈”号的命运,这艘半废弃状态的航母给拉姆达斯上将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1998年12月,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访问印度,表示俄有意免费将“戈”号送给印度,但前提是印度要将航母在俄罗斯进行现代化改装,并购买俄制舰载武器装备,而印度刚刚因报复法国向夙敌巴基斯坦出售三艘阿戈斯塔90B型潜艇而放弃引进“福熙”号航母,于是俄印双方开始了马拉松式的谈判。关于改造费用,起初俄方开价9.64亿美元,但印方的心理价位是4亿美元,他们的理由很简单,“除了我们,谁还对失去航行能力的‘戈号感兴趣?”几经磋商,双方各让一步,把航母改造价格确定在6亿美元(只含纯舰体改造)。
匆匆忙忙的工程
2000年10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出访印度,期间与印方签署“戈”号航母的改造备忘录。2003年11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莫斯科,印俄双方就购买“戈”号所需的一切文件完成磋商。2004年1月17日,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原则上批准购买“戈”号。同年1月20日下午,印俄两国国防部长在新德里签署包含20个子合同、总价值15亿美元的“戈”号相关军事订货,合同工期为52个月。俄罗斯将根据印度的需要对“戈”号进行现代化改造,将其打造成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舰载机采用弹射起飞(后改为滑跃)。对于印度来说,仅用新航母70%的金额就拿到一艘航母也相当划算。要知道“戈”号的满载排水量超过4万吨,是现役的“维拉特”号轻型航母的2倍,满足印度海军对航母作战性能的需求。为保证航母改造工程推进,7月16日,由俄罗斯工业与动力工程部门、国防部以及国家财政部组成的海洋委员会正式做出支持俄造船业的议案,其中包括对实施未来印度航母改造和出售米格-29K舰载歼击机合同的企业进行财政支持。
围绕俄印出售“戈”号的交易,俄国家杜马、联邦政府和海军司令部一直存在分歧。俄北方舰队所驻扎的科里亚自治共和国代表要求保留“戈”号,并将请愿材料递交到国防部和政府办公厅,共和国还表示愿意支付一大笔修复费用。时任俄海军第一副司令的卡斯达诺夫上将也支持保留“戈”号,他甚至写了一份报告,客观分析了俄海军面临的困境,指出俄海军仅有一艘搭载苏33舰载歼击机的“库兹涅佐夫”号大型航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能携带反潜直升机的“戈”号航母伴随行动,这样才能确保俄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尽管舆情汹汹,但俄罗斯无法逃避的事实是——没有充足的经费来维修、保养哪怕是封存“戈”号航母,正如一位俄造船专业人士所强调的:“航母不是鸡肉,是不能放在冰箱里冷藏的。”
当俄印就“戈”号航母展开谈判消息一传出,面对这份“世纪大餐”,俄国内军工企业都红了眼。经过一番争夺,1997年6月7日,叶利钦正式批文,责成政府将改造任务交给北方机械厂,并安排将“戈”号拖运到北德文斯克。
1998年1月中旬,北方机械厂的48名工作人员来到北莫尔斯克,与450名俄海军官兵一起为“戈”号送行。有意思的是,俄政府为出航的“戈”号配发的各种证件都是民船证件,但实际上,它却是一艘携带各种先进导弹和火炮的“武装民船”。
拖运船队包括一艘拖船和两艘救生辅助船,船队计划将航母从北莫尔斯克牵引到北德文斯克,全程共计810千米,途经巴伦支海和白海,要通过厚达半米的浮冰区。船队原打算加派一艘破冰船开路,后因费用问题取消。
冬季的北冰洋给负责拖运的俄罗斯水兵们带来极大的麻烦,他们航行的海域风速达到12米/秒,海情达到34级大浪,大雪和大雾也让他们陷入困境,很多时候他们在大雾中看不清自己的指头。当时海域的气温低到零下40℃,为保障舰上采暖设备正常运转,北方舰队特意为“戈”号配备了一台陆上专用的移动式锅炉。尽管困难重重,但在通过封冻海区时,“戈”号却依赖自身巨大而坚实的舰体自行破冰前行,它能在厚度为300毫米的实心冰区自由移动,而在稍硬的5-6级冰面也可凭借坚固的舰体自行破冰前进。北方机械厂代表现场实际测量的数据显示,在如此恶劣的海区,“戈”号仍保持着8节航速,开创了世界无动力舰船拖带史上的新纪录。当拖运船队快要抵达北德文斯克时,却接到北方机械厂的通知,让他们推迟一下航程,原来北方机械厂码头入口处水太浅,如果不挖深的话,“戈”号根本进不去,另外为了节省成本,还必须要在顺风的情况下拖曳航母。结果,原计划4天完成的航母拖运任务,直到1998年7月才完成。endprint
需要强调的是,1997年末,印度只是表达了购买和维修“戈”号的意愿,莫斯科在没有与新德里签署任何合同的情况下,就匆匆安排航母改造,当航母交到北方机械厂手里时,厂方完全是自己贴钱进行整修,用经理帕斯图霍夫的话说:“我们完全是冲着国家信用去进行这项工程的。”这意味着在2004年俄印正式签署‘戈号航母改造协议前,许多费用已经产生了,如航母拖运船队消耗了近千吨柴油,而且拖运前的准备工作开销不少。在俄罗斯人看来,很显然,印度必须为此买单。
飞行甲板的改造
2004年底,印度支付的第一笔工程款到账,“戈”号的改装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3月13日,以印度海军联合司令部秘书扎伊特里中将为首的13人代表团抵达北方机械厂,他们考察了航母改造车间,登上航母实地考察舰况,还对厂房为印度接舰人员和监造人员准备的住房和配套设施进行了解。之后,陆续有1500余名印度海军官兵和造船方面的专家来到北德文斯克。为保障他们的日常交通、生活和居住需要,北方机械厂特意调剂出大量住房,对厂属食堂进行改革。由于这些印度人要在北德文斯克呆好几年,厂方还安排印方人员的子女入校上课。
根据俄方公开的资料显示,“戈”号的改装主要包括:
1、拆除首部武器区的所有武器,并对下方甲板的弹药库和舱室进行相应改装;
2、加装滑跃起飞甲板(全舰总长因此增加8米);
3、扩大左右舷甲板外张度,增设斜角甲板模块;
4、拆除舰岛上的几乎所有雷达电子设备,并将舰岛前部拆到舰桥底线;
5、对球鼻首进行改装,换装新型数字化声呐;
6、拆除中部左右两舷的“匕首”舰空导弹发射系统和尾部两舷侧的AK 630M近防炮系统,重新安装自卫武器系统;
7、拆除舰尾拖曳声呐舱;
8、将舰尾飞行甲板向后延伸2米;
9、拆除飞行甲板上用铆钉固定的防热瓦,换装全新的装甲甲板,并对飞行甲板进行重新布置,加装拦阻索、助降设备、着陆控制室等;
10、将后升降机的提升能力增加到30吨(原有的后升降机只能提升直升机);
11、重新设计和安装主机、电站;
12、拆除一切不必要的内部线缆,并对所有线缆(长度达2400千米,比原先估计的700千米多出2倍多)和管道进行重新布置;
13、拆除22%左右的下甲板舱室,重新规划和布置下甲板舱室;
14、强化重要部位(如弹药库、机舱、作战指挥中心等)的装甲防护;
15、拆装其他不再需要的功能区;
16、拆除一部分装甲带;
17、在舰岛后部右舷侧增设一根桅杆。
飞行甲板的设计是整个航母改造的最关键部分,直接影响着航母的作战能力,尤其是对没有弹射装置的短距起飞/阻拦降落型航母来说更是如此。考虑到“戈”号的两个舷内升降机改装工作量太大,而且还有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俄印双方最终放弃了将舷内升降机改到舷侧的打算,仍然围绕舷内升降机的原始布局来重新设计飞行甲板。
首甲板区域是“戈”号改装中工作量最大的区域,约占整个结构改装工作量的70%左右。一是将原先舰岛前建筑和甲板进行大拆除和重建,这部分结构需要拆至第三层甲板,然后进行重建,同时还要重建整个飞行甲板和第一、二层甲板。首甲板区域大约拆下5000吨结构材料,重新布设的甲板和舱室用去了4000多吨钢材。二是为了滑跃起飞米格29K/KUB战斗机,在原先尖锐的舰首上加装了一个重1500吨、长52米、宽17.6米的滑跃模块,滑跃角度15°。新增的滑跃模块还使首部长度增加了8米。不过,这个滑跃模块是套装的,在结构强度上自不如新建的航母,能否经受住印度洋的狂风巨浪拍击有些令人担心。另外,为了加装滑跃甲板,首部武器区被拆光,而“戈”号的原设计未在飞行甲板前部两舷侧设置防御武器安装平台,这意味着“戈”号在改装后,前半球没有任何对空点防御武器。这显然是个很大的缺陷,在实战中很可能为对手所利用。
“戈”号原先只在舰体左侧安装一条长度不足200米的矩形飞行甲板,长度不足,在布置上也不能完全满足新舰载机的起降。为此,“戈”号在改装中对飞行甲板进行加宽,在其左侧从前向后套上了外延模块,这样就开辟出一条可供固定翼舰载机拦阻降落的斜角甲板,且避开了设在飞行甲板中部的升降机,可以确保舰载机着舰和升降机运作互不干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后部的耳形外延模块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重近3000吨,除了可供安装拦阻索(共三道)、助降设备,设立第一起飞点以及监控舰载机着舰情况的控制室之外,还可形成一个小型停机区,停放2 3架米格29K/KUB战斗机。当然,左舷加宽之后,重量也大幅上扬,为此右舷甲板也从前向后进行了加宽,这样不仅能平衡左侧重量,保持横向稳定性,而且还使首部降落回收停机区和舰岛后整备停机区的面积加大,既解决了首部停机区停放飞机数量少的问题,又解决了舰岛后停机区与后升降机的工作干扰问题,可谓一举数得。在“戈”号尾部接有一段2米长的延伸段,作用是为了让舰载机更好地着舰。
改装后的飞行甲板全部采用高强度合金钢,能够有效承受舰载机起降的冲击和发动机喷流,并具有良好的防弹能力。在甲板上涂覆有与西方航母甲板类似的防滑涂料,它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摩擦系数大,防滑性能好,能有效防止因海浪颠簸造成飞机侧滑和人员摔伤;二是耐磨损;三是耐日光曝晒、耐高盐、高湿、高温,并有良好的附着力和密封性,能阻止水汽和盐雾的渗透,确保装甲飞行钢板不受腐蚀;四是耐油沾污,可用洗涤剂进行简单方便的清洗;五是耐发动机喷流冲刷;六是耐冲击,可长期经受舰载机着舰所产生的较大冲击力;七是踩踏舒适性好。
由于“戈”号只是排水量4万余吨的中型航母,即使经过改装,飞行甲板宽度也难以和大型航母相比,因此其上只设了两个起飞点:一个设在左舷中后部耳形外延模块靠前位置,其到滑跃甲板顶部中点形成的起飞跑道长约195米;另一个设在舰岛左侧升降机前,其到滑跃甲板顶部中点形成的起飞跑道长约150米。其中设在左舷中后部耳形外延模块靠前位置的点是第一起飞点,正常情况下所有米格29K/KUB都必须通过这个位置进行起飞操作。尽管这条起飞跑道反斜向交叉通过降落跑道,但由于“戈”号左侧中后部外延模块宽度较大,使得起飞区起始点和整备区不像“库”号航母那样深入降落跑道中,挡轮器设计在红线安全区以内。在准备起飞的过程中,除操作人员的活动可能需要进入到降落跑道外,基本可以做到与降落区无交叉干扰,能实现降落跑道的30秒紧急清空。endprint
设在舰岛左侧升降机前的起飞点为第二起飞点。但与第一起飞点不同的是,第二起飞点没有设置燃气导流板.,加上又在前升降机前方,因此在使用上是有严格限制的。其作用是执行防空拦截任务),或是当第一起飞点的舰载机出现起落架故障或火灾时作为接替起飞点。不仅如此,在使用第二起飞点时,其后的降落跑道必须清空,而且不允许有人员活动或停留,以免被打开加力的喷气发动机喷流所伤。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改装后的“戈”号上的2个起飞点所形成的起飞跑道均比较长,因此其上搭载的米格29K/KUB战斗机从这两个起飞点均能实现重载起飞。“戈”号在改装过程中还特别扩大了停机区,这是因为停机区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航母作战能力的强弱
对航母来说,只有在甲板上停放的做好准备的舰载机才是随时能够使用的作战力量。
“戈”号改装的停机区参考了法国在“戴高乐”航母上的设计经验,将操作区向左舷靠近和集中,将右舷甲板拓宽的区域全部用作停机区。其中首部拆除武器区和一部分舰岛结构并向右拓宽(最大拓宽处达8米)所形成的安全红线内停机区可停放4架机翼展开的米格29K/KU B(机翼折叠时可停放5架);舰岛后部拓宽的停机区安全红线内可停放6架机翼展开的米格29K/KUB(机翼折叠时可停放9架)。此外,前面提到左舷耳形外延模块形成的小型停机区安全红线内也可停放2架机翼展开的米格29K/KUB(机翼折叠时可停放3架)。
由于舰岛后和左舷耳形外延模块停机区安全红线内停放的米格29K/KUB都不影响航母的降落落,且都可以直接在停机位置解决挂弹、发动机试车检查等起飞前准备工作,因此“戈”号改装后,在正常情况下所能出动的米格-29K/KUB数量约为12架,特别是耳形外延模块停机区安全红线内的2-3架米格29K/KUB不需要穿过降落跑道就能直接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进入起飞位置,最适合执行紧急起飞警戒任务。除了飞行甲板上的舰载机外,“戈”号的机库还可容纳14架米格-29K/KUB和6架卡-28/31直升机。这样,全舰最多可搭载31架米格-29K/KUB和6架卡-28/31、印度产“北极星”直升机。对于1艘4万多吨的中型航母来说,这个载机量是相当了不起的。不过,根据印度海军透露的信息来看,飞行甲板上的停放数量是12架米格-29K/KUB和4架卡-28/31、“北极星”,因此全舰的载机量就是26架米格-29K/KUB和10架卡-28/31、“北极星”。
原改装方案没有提及舰岛左侧的20吨升降机是否更换,只是说将后升降机的提升能力增加到30吨。但从完工的改装情况判断,舰岛左侧升降机也进行了更换,提升能力增加到了30吨。这样,前后两部升降机都可以提升最大起飞重量状态(约24500千克)的米格-29K/KUB战斗机。
电子设备的更新“戈”号的舰岛与西方航母舰岛相比显得体积太大,同时没有完全设在右舷侧,而是明显靠里(原因在于“戈”号的舰桥体积和重量极大,原设计的左舷飞行甲板又没有足够的外飘,为了平衡全舰重心,只好把舰岛的位置往里靠),这样就挤占了飞行甲板空间。在设计改装方案时,考虑到舰岛上设有烟囱及烟道,如果挪动会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和技术风险,因此仍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装,主要是拆除舰岛上的“天空哨兵”相控阵雷达、各种导弹火炮的火控雷达、电子设备,并将舰岛前部结构拆到舰桥底线。这些拆除工作带来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增加了首部停机区面积;二是降低了舰岛重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因两侧甲板拓宽而带来的全舰重心升高的问题。不过,由于舰岛仍在原先位置,而改装后右舷宽度却增加了好几米,所以从视觉上,舰岛看上去显得更为靠里了。
拆除工作完成后,舰岛上安装了礼炮公司研发生产的“军舰鸟”M2EM频扫三坐标对空/对海雷达、“平网”-ET1改进型频扫三坐标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圆顶帽”战术空中导航系统、数据链天线、敌我识别系统、电子战系统等,另外在舰岛左侧中部加装了一个突出舷台,作为观察飞行甲板全部区域的飞行控制室。
“军舰鸟” -M2EM雷达作为备用及平时值班雷达,其对空最大探测距离300千米,对典型战斗机的最大探测距离为230千米,对低空导弹的最大探测距离为50千米。“平网” -ET1改进型雷达是主力探测雷达,其对战斗机的最大探测距离为300千米,对轰炸机的最大探测距离为500千米,对低空导弹的最大作用距离为55千米。对海探测时,正常探测模式下对1000吨水面舰艇探测距离为40千米,对5000吨水面舰艇探测距离为50千米。对流层探测模式下,对水面舰艇的作用距离可达500千米。就整体性能而言,“平网”-ET1与美国海军航母上的AN/SPS-48E相当。不过,无论是“平网”-ET1雷达,还是“军舰鸟”M2EM雷达,都存在扫描速度慢(平时转速6转/分,紧急转速12转/分)、多目标探测和低空探测能力差等弱点,而“戈”号在改装后也不具备搭载和使用固定翼预警机的能力,只能用卡-31预警直升机来进行低空补盲。因此,“戈”号改装后的对空对海探测能力仍然不甚理想。
更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在与印度签订“戈”号的改装合同时,明确规定只能采用俄罗斯的雷达和电子设备,而且俄方在改装施工时既不预留线路,也不向其他国家开放接口,这就封死了印度海军想在舰岛上换装西方雷达和电子设备的可能性。由于俄方的坚持,使得一些设备无法在舰岛上安装,印度海军不得已请俄方在舰岛后面加装一个舷侧桅杆,在上面安装了西方制式的卫星通信天线、数据链和夜间助降灯光等设备。
其它部位的改装
“戈”号在改装之后,动力装置也依然采用燃油锅炉蒸汽轮机模式。但因“戈”号之前的动力系统完全被毁,所以在改装中全部予以更换,其中8台锅炉采用了圣彼得堡特殊锅炉设计局新设计的KVG-3D(是“戈”号原先装备的KVG 3锅炉的全自动化型),燃料改为柴油,相应的综合控制系统也采用RG-1134D电液综合控制系统(实际上和西方所称的全权数字式电子控制是一个概念)取代原先的RG-1134液压控制系统。蒸汽轮机的数量为四台,配用的传动系统由基洛夫工厂制造。据称,整个动力系统的功率为147000千瓦,4轴推进,可让改装后的“戈”号具备29节的最大航速。整个动力系统的使用寿命达10万小时,大修间隔时间为5万小时。舰上的电力由6台芬兰瓦特西拉公司的柴油发电机提供,总功率9000千瓦。endprint
改装后的“戈”号作战情报中心采用了全新的“伐木工”-E综合化航母作战管理系统,全部由双层、多功能、装有高清晰度大尺寸液晶屏的显控台构成,用于数据交换、数据库存储、无线电信号处理等。其它管制系统包括飞行员控制、飞机管理、防空武器管理、反潜直升机管理、水面舰艇管理等。
考虑到舰载米格29K/KUB的作战能力远远超过雅克-38M,因此“戈”号在改装时将弹药库容积增加了4倍,同时加强了装甲防护。
从目前公开的改装和试航照片可以看出,改装后的“戈”号没有装备任何自卫武器。可以肯定,安装自卫武器的活儿要由印度人自己来完成了。目前,印度海军水面舰艇的标准自卫武器配置是垂直发射型巴拉克1舰空导弹系统和AK-630M近防炮,尽管这两种自卫武器的体积都不大,但要想在舰尾每侧舷台同时装上2座8单元巴拉克1导弹和2座AK-630M近防炮仍然非常局促。或许印度海军还有更高明的布置方式。总而言之,在其它结构布局和设备都已成型的情况下,印度海军如何在其上布置自卫武器是个颇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俄罗斯人的反思
不久前,1988-1992年担任苏联海军第一副总司令,现为俄军事科学院名誉院士的卡皮塔涅茨海军元帅撰文指出,困窘的俄海军本来就没有几艘像“戈”号这样的大型载机舰,在经济能力有限时不妨将其封存,一旦需要可迅速改造成现代化舰艇,现在全部将其卖光,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俄海军来说,如果没有航母,那么现代化建设根本无从谈起,所有努力都将是白白浪费金钱”。
文章中,卡皮塔涅茨提到,连经济上根本不富裕的国家都在建造“准航母”,尚不论搭飞机数量多少,也不论其战斗力强弱,仅是这种执着精神就值得俄罗斯学习。例如中国,它并不是没有根据地买走俄罗斯的现代级驱逐舰和三艘苏联旧航母,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发展本国航母事业。中国获得现代级驱逐舰后,可以将其动力装置等关键设备移植到苏联时期的旧航母上,如果再装备上新型武器和舰载机的话,那就是一艘现代化航母。
他强调,俄罗斯将一些大型舰船以废铁价格卖给别人是不理智的,这些舰船可以毫不费力地改造成大型反潜及直升机起降平台。如果“新罗西斯克”号、“明斯克”号和“基辅”号没有当做废铁被分别卖给韩中两国的话,完全可以将其稍加改造后租借给印度和中国,通过这些租金供养“戈”号,使其继续在俄军中服役。可惜这一切都无法挽回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