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人

2015-02-03王春江

醒狮国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天地人天地万物

王春江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全方位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而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无论是《庄子》《孟子》还是《中庸》,都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只有尽善尽美才可与天地参。

《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

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潜藏在每个国人的意识形态中。从古至今,各种神魔小说和神话故事都备受人民喜爱。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等,都在传授给人们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些神魔小说中,神仙即代表了天,他们的所作所为即是天的旨意。商纣王昏庸无道,污辱神灵而遭天谴,女娲娘娘派狐妖而魅惑他,扰乱朝纲,终致祸国殃民,朝代灭亡。新一轮的朝代更迭则就是为了重新恢复天人合一的平衡状态。《聊斋志异》中各种鬼魅妖邪,也正是惩恶扬善的代表。《西游记》更不必说,为了使百姓安居乐业,尽享天年,经观世音菩萨点化,唐僧踏上了西去的道路。可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天已是最高统治者的化身,是天掌管着人类的旦夕祸福,指引着人类前进的道路,这些神魔小说只是进一步把天具象化而已。这里的天指的是传统意义的天,即国人普遍认为的天是完美的化身,是赋予人吉凶祸福的存在,是主宰人和王朝命运的存在,是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是赋予人仁义礼智的存在,是人们敬畏和侍奉的对象。即使是现在,在诸多的农村和小城市中,都会有逢年过节祭祀神灵的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全家平安。可见,这一思想已是中国人潜意识中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依托。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这都是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的承载者儒学,在历史上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远至秦“焚书坑儒”,近至近现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新文化运动。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根深蒂固也给天人合一的思想托起了一片成长的天空。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现代人更多的愿意把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简单化,具体化。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只是宇宙的渺小一粟,他的发展与宇宙的发展相一致。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季羡林先生也对天人合一的概念给出这样的解释: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要顺应自然而行事。

那么天、地、人,到底谁起着核心作用呢?《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不断追求GDP的发展,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于是乎,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失去平衡,各种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也警示着人们: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既然处在天地人的中心地位,那么就要担起“成万物”之职。万物和谐而有序,天才可“始万物”,地才可“生万物”。万物和谐乃天人合一。何以做到万物和谐?在当下社会就是以自然规律为纲,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遵循自然原有的本质的规律。往通俗了说,就是热爱大自然。桂林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这个美称正是得益于这里的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一切以不破坏自然的原生态而为美,所以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来这里观光、驻足,只有在这里才会享受到大自然本身的美,没有刻意的雕琢粉饰,没有张扬的现代化建筑的堆砌。一片静静的银杏林,一川弯弯的小溪流,都是自然的恩赐,而非人为的产物。看惯了大城市的浮华,也许人们会觉得这里太过粗陋,殊不知自己已离自然的美走了很远很远,而忘了最原始的美。这里,你可以抛开城市的喧杂,坐在木筏上听筏工给你讲述每座山的故事,你无需多言,只需静静聆听,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时你便是天地人中的焦点,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仿佛你与大自然已融为一体,这便是一幅天人合一的美景图。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这份宁静,都愿意拥有这份宁静,而肯抛弃城市的浮华,那么,我们的国人也不会去片面的追求GDP的发展而忘记自然本身的美。

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下还有一个热门领域是不容忽视的,那便是现代人乐于提及的中医养生。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疾病也层出不穷,而很多疾病归根到底还是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关。为了饮食健康,我们开始回归中国人养生的本质方法———中医养生。而中医养生的本质就是讲求天人合一。《内经》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中国传统饮食养生学特别强调天人相应、调补阴阳和审因用膳的观点,在营养保健学方面独具特色。天人相应,是指人体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例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所以说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常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例如,人们在冬季常喜欢吃红焖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相处的高智慧,对于今后改进、调整、理顺、整合、协调人与天地即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心与人身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即使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谐发展),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对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明天,必将具有巨大的启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地人天地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天地人和·卢禹舜作品展
和谐天地人 中华大吉祥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拾天地之荒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德国卫德明《易经中的天地人》论释思想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