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害为利,“点草成菇”
2015-02-03阿友刘贤春王保群
阿友+刘贤春+王保群
农作物秸秆焚烧,不仅成为雾霾的来源之一,也是令各级政府防不胜防普遍头疼的“顽症”。安徽肥西县一位创新的奇才,将大量秸秆作为培养基,点草成菇,为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探索出了一条简便易复制的新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
“菇王”折翅育新品
1959年出生于肥西县丰乐镇的丁伦保,1983年7月从安徽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后,回到家乡租了几间空房种蘑菇,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路。丁伦保做事专一,认准方向后坚持走食用菌技术研究推广之路。“蘑菇痴”经过多年打拼,于1993年成立了一家集食用菌技术研究推广、培训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年产值3500多万元。在业界,这位扎根泥土的行业精英不仅攻克了20多项食用菌栽培难题,还成功申报了十几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蘑菇大王”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安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2007年,合肥市发布秸秆禁烧令。没想到,政府的禁令却给了丁伦保一个新的创意启发:如能尝试用秸秆种植蘑菇,带领农户进行秸秆产业化开发,岂不是一件惠及子孙的大好事?以前,丁伦保也利用过秸秆、木屑、花生壳作为少量辅料种养过蘑菇,但使用量不大。而且秸秆收集、打捆、运输成本费用相当高,运回来还要打碎消毒装袋。对于小家小户种植模式来说,这种方法性价比并不高,不适合大面积推广。
研发的道路坎坷崎岖,两年时间里丁伦保把自己开发出的所有品种蘑菇都尝试完,发现均不适合野外种植,还花了10多万经费。不幸接踵而至。2010年8月13日,丁伦保在为菇农作栽培技术指导的路上遭遇车祸,造成左臂神经坏死重度残疾,再也无法抓拿物体了。丁伦保失落过也沮丧过,但凭借着对事业的热爱,经过短暂调整休养,他战胜病痛,再度高歌起航,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技术研发上。丁伦保知道,传统的食用蘑菇多是大棚培育,工序繁杂,温度湿度要求高,只有门槛低操作简便,周期短见效快,在更加简易的环境下以秸秆为原料种植出蘑菇,才是适合千家万户的种养模式。
旷野林下草变金
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安徽农业大学陶教授的帮助下,经过4年反复驯化试验,曙光初现。2011年秋季,丁伦保发现有一种红褐色的食用菇在经过改良后,非常适应原始自然环境,直接在空地上长出来的菇子品相个头和大棚里的没啥区别,只是有阳光照晒颜色会淡一些,于是,像发现宝贝一样的丁伦保给自己的蘑菇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幸福菇。幸福菇菇色呈葡萄酒红色,色泽艳丽,菇体清香味鲜,盖滑柄脆,炒食、煲汤,入口滑嫩,极具韧性,满口余香。权威机构检测表明:幸福菇蛋白质及钙、磷、铁含量丰富,并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因此,幸福菇属于营养型全面的菇类,长期食用会提高人体免疫力。同时该菇类含有较强的抗癌活性物质,是生物制药的最佳原料。幸福菇不仅可鲜食更能制干,加工成其他食品,市场潜力巨大。
在研发过程中,丁伦保还发现,这个品种的蘑菇抗病能力强,可以直接使用秸秆种植,连粉碎、消毒的工序也省下了,不需要任何辅助设备。甚至只要在房前屋后随意开辟一块田地或在树林下,都可以套种幸福菇。“这样一来,农民种完水稻、油菜后,就不用发愁秸秆怎么处理了,直接撒上菌种,就可以长出几季蘑菇。过程也很简单,就跟种白菜一样。”随后,丁伦保又在位于肥西县花岗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自家种植基地内进行小规模试种,得出结论,这项栽培技术简便易行,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作物秸秆,如稻草(壳)、油菜秸、麦秸、玉米秸、高粱秆(壳)、木屑、棉籽壳、花生藤(壳)等作为大量铺地培养基,以这些农业生产副产品为资源,成本低且可再生,栽培后腐熟沤烂的稻麦草秸秆残株是新型天然优质有机肥料,可直接还田增加土壤肥力,让过度使用化肥的土地实现可持续生态修复。与此同时,幸福菇适应环境宽泛,可在露天大田、树林下、房前屋后栽培,最理想的是在树林下、玉米地、高粱地进行套种。
生态菌菇达三赢
2014年11月4日上午,阳光明媚。记者来到肥西县花岗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蘑菇种植基地里,只见在一大片开阔的农田里,一条条整齐的垒高田垄上,覆盖着厚厚的枯黄色稻草,掀开稻草,一颗颗粗壮水灵的蘑菇挺直了身子,从覆盖着稻草的泥土里钻出脑袋,白茎红冠惹人喜爱。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眼前这片蘑菇并没有生长在大棚中,而是空旷田野里,没有任何遮蔽,也没有控温、调湿等设备。丁伦保蘑菇种植基地的西边,在一片密集的樟树林下,翻开稻草,一只只小伞般的黄色蘑菇探出头来,让人立即产生一种亲近抚摸的欲望。现场,丁伦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蘑菇地使用秸秆8000~10000斤,是10亩地的水稻、油菜能打出来的秸秆总量,一季下来可产5000~8000斤的幸福菇,这些稻草里长出来的“植物肉”已被政府部门认定为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批发收购价至少每斤3元,一亩地春秋两季最少可赚2.4万元,而成本只要3000元,市场前景良好。为推广幸福菇的栽培技术、带动更多农户致富,丁伦保发动身边许多农户种植,还免费提供菌种和技术,目前当地周边乡镇已有100多户农民栽培幸福菇200亩,并且已经产生效益。丁伦保告诉记者,大棚种蘑菇一般要先粉碎稻草、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再培养,前后工序五六道非常繁琐。而这种露天旷野、林下种植栽培新技术,模拟田野森林原生态,种植非常方便,在土里铺一层稻草,撒上菌种,再铺层稻草盖上土,顶上盖第三层稻草,只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就可以出菇了。简单得就像种菜一样,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能种蘑菇。因此,丁伦保自诩自己的技术完全是“傻瓜”型,而且蘑菇生长非常快,从出菇到采摘仅7个小时。
经过不断摸索,而今在丁伦保的种植基地内,花盆里、香樟树下,甚至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草垛子”里,都成了蘑菇的新家。丁伦保说,通过这种方式,市民随意找片空地就能培养,吃上自家种的蘑菇。因为好种植,幸福菇还能种在花盆里,可成为阳台蔬菜的一种。眼下,丁伦保正在组织力量推广这种自助式的都市家庭阳台景观蔬菜。这种门槛极低成本微小的种植技术,已经在肥西县部分乡镇推广,既解决了收割季节秸秆大量产生后的资源化及时利用,更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有力地遏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大大优化了大气环境,具有极高的推广借鉴价值。随着幸福菇栽培技术声名远播,目前已在肥西、长丰、淮南、阜阳等地进行小规模试种,产量、品质、市场销售情况等都比较好,现在此项技术已辐射8个省36个县,受益农户15000户。盛名之下,丁伦保的种植基地也获得安徽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安徽省残疾人培训就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4年夏季,被丁伦保命名为“露天大田、林下套种幸福菇”新技术,通过安徽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正在申报市级科技进步奖。专家们表示,该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项创新成果不仅受到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杜占元的肯定和赞赏,也在安徽近期举办的农博会上受到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的肯定。发达不忘回报桑梓。丁伦保的企业目前招纳了20多名残疾人在基地承包大棚创业。丁伦保还告诉记者,他制定了帮扶残疾人3年计划:3年内培训500名残疾人,解决100名残疾人就业,帮扶200人创业,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勤劳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