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御窑金砖文化的初探

2015-02-03施俊杰

群文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金砖苏州

施俊杰

苏州的历史文化悠久,勤劳的苏州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手工艺品,御窑金砖便是其中之一。自紫禁城营建之始,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就一直成为皇家的御用专品,每块金砖反映着金砖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独特性和延续性,同时展示特定历史时期金砖文化的史实,发掘金砖文化中所承载的中华民间民俗风情,关联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金砖名称的由来

金砖名称的由来,大体有三种说法:一是,金砖由苏州府所造,运送至京城,所以称为“京砖”,后来演变成了“金砖”。二是,金砖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宛如金子一般,故名“金砖”。三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极为昂贵,民间唤其为“金砖”。据史料记载,明代烧造的砖,称为“方砖”。万历以后,多加“细料”二字,故又名“细料方砖”。清初烧造的砖,顺治时沿称“细料方砖”。顺治以后,才逐渐称为“金砖”。康熙时,称为“细料方砖”。嘉庆时,称为“见方金砖”。此后,多称为“金砖”。

“金砖”这一名称,可能起源于唐代南蛮骠国“王居以金为甓,厨复银瓦”的说法。这里的“金”并非金属,而指“琉璃”,即所谓“琉璃为甓”;而“甓”就是“砖”,但并非铺地砖,而是屋顶所用,即沈括所谓盖屋“上以方砖甓之,然后布瓦”。“方砖”的名称,在史料中最早见于宋朝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卷十五》所载:“铺砌殿堂等地面砖之制,用方砖。”明嘉靖时,称为“大砖”,如《世宗实录·卷一四三》所载:“苏州等五府成造‘大砖,又称为‘方砖。”万历编纂的《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记载:“嘉靖年间苏州窑烧造‘方砖”。万历时所编纂的《大明会典》中,多称之为“细料方砖”,这与万历朝遗存的方砖款式一致。明代刘若愚沿用此说,称为皇极殿“金砖玉瓦在殿额两旁”。如今所称的金砖,专指苏州窑为皇家建筑烧造的铺地方砖,最早见于万历本《工部厂库须知·卷三》与《熹宗实录·卷五》,但是迄今并未发现明代方砖在款识中使用“金砖”的名称。直至清初,《明清档案(未):顺治十四年正月江宁巡抚张中元揭帖》中所载顺治御旨中有“金砖”之名,康熙本《钦定大清会典·卷一百三十二》所载,顺治年间重建乾清等宫需用“金砖”,然并未发现顺治朝烧造的方砖在款式中使用“金砖”的名称。

金砖烧造的源流

在苏州府众多烧造的窑址中,尤以陆墓御窑最为著名。陆墓御窑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墓镇以西的御窑村,相传因为南京和北京皇宫烧制优质御用方砖,而受到永乐皇帝朱棣的称赞并赐名“御窑”。陆慕原名陆墓,镇长3里,位于苏州齐门外6里路,因唐代宰相陆贽墓葬于此地而得镇名,是苏州城北的一个古镇。1989年,陆墓镇更名为陆慕镇。陆墓御窑村约一平方公里,紧靠古镇,距相城区区政府所在地2公里,西南距苏州城区平门3公里,西邻虎丘、北接蠡口,东衔元和塘。地貌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一般为黄色粘质土壤。这种土壤的特殊性,是制作优质金砖的上等原料。陆慕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益,年降水量约1300毫米,无霜期300多天。这种气候非常适合金砖砖坯的成形。陆墓御窑所烧造的金砖,已成为明清历代帝王所倚重的皇家御用专利品,也是后代修缮宫殿皇陵和其他古建筑物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陆墓所烧造的金砖,承载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是值得珍视和保护的濒危物品。

御窑所烧制的金砖,为陆墓地区的传统“四宝”之一。御窑村烧制金砖,肇始于明代,据称:“自明永乐中(公元1413年),始选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砖长二尺二寸,径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所产。”当时,陆墓的御窑业已然发达,被苏州府遴选为烧制金砖的主要场所。此后为明朝历代皇帝烧制了大批优质金砖。嘉靖时,御窑营建尤繁,“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作七陵,造内殿,醮坛。”,“是时,营建最繁,近京及苏州皆有砖厂。”御窑村是苏州烧制金砖的重要产地,所以保护御窑村古窑及遗址,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对研究金砖制作工艺和建筑构件的发展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北京的紫禁城,特派官员至陆墓监制金砖。因御窑村土质优良,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所产金砖特别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被永乐皇帝赐封为“御窑”。明正德年间宰相王鏊所主修的《姑苏志·窑作》中记载:“出齐门陆墓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张问之在苏州三年多,亲自督造五万块金砖,多产自陆墓御窑村。

金砖烧造的工艺

金砖的烧制方法独特,工艺极为复杂,从选土练泥、踏熟泥团、制坯晾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烤、熄火窨水,到出窑磨光,往往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明代金砖的烧造流程,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张向之的《造砖图说》中均有周详记载,大致分为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烧制等六道。清乾隆年间江苏巡抚、金砖督造官的记载,则说从出土到出窑需两年。

经过长期的改良,金砖的制作工艺可分为六步:

第一步是取土。取土之前先要选土,首先要选好土质,金砖所使用的土料,采用的是阳澄湖湖底沉积多年的泥土,“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选好土之后,还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才能完成,耗时将长达8个月之久。

第二步是制坯。把备好的泥土,用半手工半机械的模式制作砖坯。要将泥“填满木框,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砖坯制成后须置于室内通风处晾干,约经60天入窑烧制。按《天工开物》所载,制坯时,首先要“吸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此法叫炼泥。然后将炼熟的泥块垒放几时,再“填满木框之中”,并以“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碾转然而坚固之”,以上为装模制坯。待泥坯入地窖阴干之际,要在每块砖坯的小面砸盖印记,印款的内容,分别是成造年代、砖料尺寸、督造官和监造官所在州府及姓名、窑户所在地名保甲及姓名等。

第三步是烧制。烧金砖须用大窑,每窑只有窑中央可装100块左右金砖坯,四周得用杂砖坯围护,以防窨水时水滴直接滴到金砖上,产生白色斑点。烧窑时,用火也十分考究,火温要求逐渐升高,先用糠草熏一月,而后用片柴烧一月,再用棵柴烧一月,最后还要用松枝柴烧四十天,共需一百三十日,方可“窨水出窑”。所谓窨水,指的是一窑砖烧好后,必须往窑里浇水降温。这些浇向窑里的水,得由窑工们沿着窑墩外那条又陡又高的砖梯挑到窑顶,再从窑顶浇入窑中。

第四步是出窑。在出窑前,虽然已往窑中浇水降温了四五天,但窑中温度仍然很高,长时间烧制过的“金砖”更是炙热难当。金砖出窑要经过精心选择,将其缺楞残角、颜色不正及声响有异的剔除,将精品逐块以草袋包裹草绳捆绑后装船运京。

第五步是打磨。刚从窑里搬出来的金砖,还只能算是璞一样的半成品,要让它成为光彩照人的玉,还得花一番心血进行细致地打磨。“金砖”打磨是运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在一个圆形的水槽里进行,一边磨,一边冲水,不仅要让金砖表面变得平滑,还要让它使用时间越长,反而越加光亮,甚至可以当镜子用。

第六步是泡油。打磨之后的金砖,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仅能使金砖光泽鲜亮,还能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至此,从泥土到金砖的全部工序才算大功告成。

烧造金砖属钦工物料,质量要求十分苛刻,只有颜色纯青、声音响亮、端正完满的,才算合格。

金砖用途与使用范围

金砖的使用场合,并未见有明文规定。作为皇家专用的钦工物料,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实物来看,主要使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等三种皇家建筑宫殿是金砖最重要的使用场所。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细料方砖,以甃正殿者。”依据史料记载,除三大殿外,乾清、坤宁二宫均使用金砖(《神宗实录》卷二九六)。清代乾清宫(康熙本《钦定大清会典》卷一百三十二)、明代皇家坛庙所甃之砖实际上多为琉璃砖,甚至到清初顺治年间依然如此。例如,圜丘“坛面砖块,奉谕改用金砖,以期经久”;朝日坛“面甃金砖,旧制用青色琉璃”,夕月坛“面甃金砖,旧制用白色琉璃”;祈谷殿、大饗殿外三成台面,屡经修补,砖色不一,改用金砖墁砌,“既堪经久,于体制亦为宜称”。现存明清档案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坛宇工程请用金砖的记载。

实际上,即便是皇家垄断的建筑材料使用中,也不排除将金砖用于雕塑、模具、收藏等用途,甚至还有乾隆皇帝用金砖练习书法的说法。不仅如此,除古代皇家建筑以外,民间使用金砖情况也不乏史实。如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1470—1559年)家中有上好金砖,置于特制硬木架上,每天在砖上练字。

猜你喜欢

金砖苏州
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 金砖国家再发力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有味道的苏州云
“2017年金砖五国电影展”举行
苏州之美
创新合作为金砖国家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