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探究活动要“思”“行”结合
2015-02-02董育
董育
现代科学教育提倡探究式学习,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探究式学习采用“动手做”的教学活动模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主动地建构知识。除了让学生“动手”,探究式学习也注重让学生“深思”,“动手”和“动脑”都是探究式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中做,做中思”是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
探究式学习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在科技教育活动中,运用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强化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思”在“行”之前,把活动做深做透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学生“做”的质量,把一个问题或活动做深做透,让学生除了做,还有所得。例如:在创意搭建桥梁活动中,我们先给学生展示各种桥梁的图片,然后提出以下问题让他们去思考:一是桥梁设计应该考虑哪些因素;二是自己要搭建什么样的桥梁;三是使用什么元件、按照什么结构去搭建。我们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举代表对这三个问题进行阐述。在这样的表达和交流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碰撞。这样,学生就实现了“思”在“行”之前。
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动手去做,而是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思考、交流和讨论。小组的探究使他们得出一致的看法,大组的交流使他们在互相质疑中反思自己、理解别人。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学生会发现自己思维上的缺陷,同时学习他人好的观察方法,这样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理性思考的能力会加强。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所以,我们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分析和思考,在“深思”中把问题研究透彻。
“思”在“行”之时,追求探究的效益
“思”在“行”之时就是“边想边做”。这种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学生实验和操作的过程中。比如在搭建桥梁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之前无法预测的问题,他们就会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交流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在此过程中,“思”是融合在“行”之中的。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线性的,缺乏周密性,常常会顾此失彼,这也是学生动手操作常常失败的原因。而科学研究特别讲究思维的周密性,这也是科学素养的一种表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考虑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尤其是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
科学探究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而程序性的探究则可以体现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因此,在动手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找出规律,规划好制作的流程。例如,在搭建模型时思考先搭建什么部位,后搭建什么部位。通过动手做中的“深思”,学生会总结出正确的规律。
因此,要实现探究的应有效益,就必须把“行”和“思”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做”中“悟”,在“动”中“思”。
“思”在“行”之后,体会科学的真谛
学生完成了作品后,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对问题进行扩展,探寻科学的真谛。
“动手做”的关键就是要得出结论,所以在“动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清实践的步骤,明确研究的目的,抓住问题的关键。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积累。比如:在搭建桥梁模型后,要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对桥梁模型进行受力的检验,看它是否坚固,是否需要改进,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桥梁的结构。
在“动手做”后,一定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思维、阐释自己结论乃至辩论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思维成果的同时进行思维互动,在实践中体会到科学的真谛。
总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与“行”是密不可分的。“思”是“行”的理论导向,“行”是“思”的实践支撑。只有真正实现“思”与“行”的结合,才能使我们的科技教育活动有成效,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 编辑 于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