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改进”导航课改“深水区”

2015-02-02本刊编辑部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变革意见学科

本刊编辑部辑

编者按:2014年11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出台“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改进意见”,分别针对中小学语文、英语和初中科学类课程发布三份改进意见,以期解决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本期,我们特邀三位教研员分别对学科改进意见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同时,为更好地推进学科改进意见的落实,本栏目从2015年第1期开始设置子栏目——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改进意见”,聚焦学校在落实改进意见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以期给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从2001年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以来,北京市积极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应试轻教学等问题。此次《改进意见》,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与学科学习特点的把握,凸显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变革。

变革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重要位置。在语文教学中,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使语文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变革二:遵循“零起点”教学,切实防止教学“抢跑”。小学语文、英语学科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努力消除学生学习“压力前移”,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拓展视野、培养兴趣。

变革三:小学阶段禁止统考、统测,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一直是课改的难点,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教师耳熟能详的名词,如何让这些核心理念落地,此次《改进意见》提出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禁止统考、统测,只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学生成长情况。物理、化学学科将学生初中三年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中考考试评价体系。”

变革四: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项举措,在于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与技能,做到学以致用,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变革五:形成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做教育。《改进意见》提出,“支持走班、走校以及网络在线的个性化学习,加强与社会教育机构的合作,通过购买服务,市、区县两级共同推动整合博物馆、科技馆、大学实验室和图书馆等社会资源。”可见,《改进意见》所倡导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无边界的学习场,让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探究在多元的空间内完成。

市教委委员李奕指出,学校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立体、全方位落实《改进意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面向学生“实际获得”的角度去推进教学改革。基础教育改革普遍进入“深水区”,人们从强调学习机会的均等,到看重改革后学生的“实际获得”。李奕强调,只有从学生是否能够“实际获得”、从面向“学生服务”的角度开展教育教学,才能突破以往改革的瓶颈。

基于学生发展进行课程顶层设计。义务教育是一个整体,但小学课程与初中课程之间仍存在断层。九年一贯制和学区化管理,都是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过顶层设计,提高小学和初中课程的有效衔接。目前,亟需改革的是学科的协同发展,课程的顶层设计及跨学段的课程设置。

协同创新综合改革,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未来要关注综合课程改革,即不是单项的课程改革,要做到管理层面与学科层面的全面改革。要在考试、教学、学校治理,以及招生方面协同创新,努力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模式。考试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考核。

创建开放、多元的学习空间,鼓励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当前,社会化的学习资源、在线的学习方式,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及时补位,将稳步推动学科教学的后续发展。李奕强调,“建立围绕学科改进的教学统一战线,调动一切可以协调的力量,整合所有社会可用的学习资源,运用一切杠杆与手段撬动教学改革。”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学将迎来一场新的变革。下面,特邀语文、英语、科学三位教研员对学科改进的主要内容及实施建议进行解读,以期给老师们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变革意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超学科”来啦
变革开始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