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世绘中背景植物的作用解析——以铃木春信的作品为例

2015-02-02程茜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8期
关键词:故事性装饰性浮世绘

程茜

摘 要:文章通过对江户时代初期铃木春信创作的浮世绘作品的分析,说明浮世绘中对背景植物的描绘是极具装饰性的,但其装饰性始终是服从于故事性的。背景植物在画面中所表现出的点明环境、渲染气氛;暗示人物身份、烘托心情;以及在见立绘中的讲述故事的关键作用,都是其故事性的表现。与以往单方面强调浮世绘中的背景植物的装饰作用不同,解读其故事性也是研究浮世绘中背景植物表达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浮世绘; 铃木春信; 背景植物; 装饰性; 故事性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832(2014)08-0123-03

HarunobuWorks : a Cas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Plants in Ukiyo-E

CHENG Qia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Though a case study of Harunobu works will make clear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plants in ukiyo-e. Background plants drawn in the picture are not only pointing out the environment ; but also suggestting the roles of characters, foiling the mood; especially set the key role of telling the story of Mitate-e The description of background plants in Ukiyo-e, is highly decorativeness, but it will always be subject to its narrative.

Key words :Ukiyo-e; Harunobu Suzuki; background plants; decorativeness; narrativ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日本位于气候温和、四节分明的温带,四面环海、植物丰富的岛国风土造就了日本人亲近大自然的国民性格。常年受到太阳照拂和雨露滋润的日本人,对生活、环境的感知极为敏锐细腻,形成了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善于把身边的一花一草转化成美术语言,这也是日本美术装饰性特点的一大成因。“对大自然的观照是日本所有造型美术的出发点”①。浮世绘可以说是日本美术的集大成者,是风靡于整个江户时代的民间艺术。它以江户(东京)的庶民阶层为基础,描绘当世的风俗、美人、演员、风景等题材,受到了民众的喜爱。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与以梵高为代表的印象派相遇,逐渐得到了西方艺术界的赏识和追捧,一时间身价倍增。梵高等人惊叹于浮世绘的装饰性和平面性的表达,并汲取其画法,在西方美术探索新道路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浮世绘同样具有日本美术表现出来的极强的装饰性特点,无论哪种题材,画面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就是植物的表现,比如背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室内环境)中的花草树木,人物服饰上高度提炼的花草纹样图案、发簪头饰的植物造型等。这些背景植物的添加很大程度的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强化了视觉冲击力和美感、增添了装饰趣味,这是现代观众最直接的视觉感受,也是研究者们对背景植物功能的一般定义。尽管浮世绘中对植物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装饰性特点,但是在画面中背景植物承担的绝不仅仅是装饰功能。本文以浮世绘形成期的绘师铃木春信的作品为例,来考察一下浮世绘作品中背景植物所具有的多重作用。

二、铃木春信(1725-1770),作为锦绘的创始人,是浮世绘发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②。他有出色的色彩感觉,画风细腻唯美、隽永清新,立意典雅高尚,他的作品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一生中留下来上千幅作品,他的绘画生涯跨越了浮世绘从红摺绘向锦绘过渡的阶段,因此作品有极强的创新性和启发性,很多表达手法成为后世浮世绘师的灵感源泉,这是选取春信的作品作为考察对象的一个原因。而且他对背景植物出色的运用足以成为浮世绘作品的典范。下面就选取他的几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说明背景植物在构成画面时的重要作用。

(一)点明环境、渲染气氛

对比欣赏图1、图2这一组作品看出:图1中在樱花烂漫的春季,两个衣着花团锦簇的少女到郊外赏景,这是两人停下轿子抽烟休息的一个场景。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包围了轿子,轿子后方一丛樱花树的花枝旁逸斜出,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春天复苏的气息。细看少女衣服上的花纹——轿子外的侍女是“雪持竹”(顶着积雪的竹叶)图案,轿中的少女是“千鸟波浪”纹,这是分别适合冬夏主题的两种纹样,用在这里不仅让观者在同一幅图中感受到了季节的变迁,而且使春光烂漫的主题更加突出。这幅图已经被指出借用了石川丰信的先作红摺绘《驾笼美人》(图2)的图式③——轿子外跪着的拿着打火绳的侍女和轿子内填着烟叶的少女——如果抛开画风和时代风俗的变化,这两幅图简直如出一辙。但是与丰信原作的单一背景相比,春信对环境中植物、特别是一丛樱花的精心安排,把观者的情绪带到了春意盎然的氛围中。“通过背景中的一棵树,春信就把丰信的画变成了自己的作品”③。“从红摺绘向锦绘的发展进程中,绘师对背景描写的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背景中对植物的选择搭配,不单单是起到了装饰画面的作用,而且是绘师们苦心经营之笔。

图3、图4都是春信锦绘时代描绘江户女性和四季风俗的小品,描绘了出浴后美人优雅闲散的姿态。两幅画中美人的发饰、妆扮毫无二致,只是动作、表情稍有不同。整个构图基本相似,直线的廊檐和曲折的河岸构成一个斜的对角线,美人站在廊檐下面向外面开房的空间,可以认为这是同一图式的演绎。但春信对两幅图中环境的布景有明显的不同。图3岸边开着两簇燕子花,廊檐一角安放着一盆盆栽的抚子花,与房檐上挂着的随风起舞的风铃呼应,似乎让人感觉到闷热的夏季洗完澡后晚风吹过的清凉。图4中院子里的梧桐树被风吹落的几片叶子定格在半空中,水面上荡起的波纹也让人感受到秋风的一丝寒意。画中配有藤原敏行的咏秋的和歌跟中国的“一叶落而知秋”的诗意相通。可以看出植物的安排在这组图中甚至起到了超越画中人物主体来决定主题的作用。燕子花、抚子花、梧桐有属于各自的季节,经过数百年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传承演变,有了各自固定、独特的象征意义。燕子花,也叫杜若,生长在水边湿地,是日本夏季的典型植物代表,因为在文学作品《伊势物语》中的象征爱情的形象深入人心,面对这种植物的时候,日本人通常会赋予它温婉多情的涵义。抚子花,汉语叫瞿麦花,又是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日本女性的代称,盛开于夏秋之交。正如“秋雨梧桐落叶时”所描述的,看到梧桐落叶的寂寥伤感的文化心理被日本人继承下来。endprint

日本的传统诗歌和歌,就把这些花草名称当做“季语”用在诗歌中,赋予它们固定的意向和用途。春天的梅花、樱花、柳树、棠棣,夏天的紫藤花、杜鹃、燕子花,秋天的菊花、桔梗、龙胆、胡枝子、芒草、女郎花等七草,冬天的福寿草、水仙……这些花草在画面中的出现主要除了装点画面,还起到了点名季节、交代环境,帮助表达主题的作用。如果观者对这些植物的文学意象有所了解的话,观赏画的时候会引出更加丰富的联想和意趣。

(二)暗示人物身份、烘托心情

研究日本近世文化的Timon Screech教授在他引起日本学术界巨大反响的著作(春画:片手で読む江戸の絵)中,对浮世绘春画中各种植物的象征性有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解说。虽然他把研究对象限定在浮世绘的一部分春画上,但是其中某些说法,比如梅花、樱花暗示春心萌动的少女,柳树常常伴随意气风发的少年出现,老松又是年纪较大的男性象征⑤……这些植物“符号”却是在各种类型的浮世绘中是通用的表现语言。

图5画面中在屋外的坐在走廊边上的两个人在咬着耳朵说话,穿着绿色浴衣的女性(衣服上的是松树的图案)在向尚留着前发的少年秘密的传授着什么。屋里一个穿着红色浴衣的少女(她身上是樱花的图案)从打开缝隙的拉门里探出头来,似乎在偷听屋外两根人的谈话。从他们衣服上的图案大体可以判断,屋外的女性略为年长,或许是少女的佣人,在帮助少女向心仪的少年传达她的感情。而占据画面最前端的胡枝子花(日语为荻),是日本秋季的代表性植物,在千百年的文化沉淀中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从《万叶集》时代开始,胡枝子就受到了歌人们的喜爱,在诗中胡枝子又常常跟求偶的雄鹿、成双飞过的大雁联系起来。古时候的男子爱将胡枝子花插于头上作为装点,渐渐的胡枝子就成了恋爱的象征。图中这一袭胡枝子不正是少女欲说还休、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萌发时期的心里象征么?

再来看一幅图6妓院室内的场景,一站一坐的两个妓女打扮的女子。站着的是题目中写明的身份的妓院松屋的很有名气的专属妓女野风,握着三味线的应该是她的侍女。如果把混迹于妓院的嫖客比作松树的话,那么绘师把缠绕依附的紫藤花比作头牌姑娘是再合适不过的比方了。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人物身上的植物图案,以及背景环境中的植物在装饰画面的作用之外,还有暗示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是帮助观赏者解读画面故事的一个重要工具。

(三)在见立绘中的作用

见立,来源于日本古典术语,用于古典文学、艺术多个领域,一般解释为“用他物来表示此物”的手法。见立绘,是浮世绘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个词语很难直接用对应的外语表达,英语直接用Mitate-e来表示,解释为parody(恶搞、模仿、充满机智的嘲弄)的一种;汉语中也有人译成容易理解的“典故画”或“指涉画”。 见立绘多取材于古典物语、故事、说话,来表现当代的人物、风俗、场面,“古典的当世化是对浮世绘见立的一般见解”⑥。见立绘的题目有的明确出现“见立”的提示,有的直接设定为无题供人猜想娱乐。绘师以借用古典立意的巧妙为努力方向,观者欣赏的乐趣就在于这种发现绘师设置“此物”与“他物”关联或者差异时的意外性。研究浮世绘的权威学者小林忠指出,“春信的见立绘有两大类别,一种是把有名的故事、传说、物语里人们熟悉的人物变换成当代年青男女的形象,与原典的意思相叠加,并着力于现代风俗描写;一种是根据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典和歌(有时候是汉诗或俳句)的意境和情调,把画面翻案、演绎成现代风俗画”⑦。根据这种分类举例说明春信在见立绘中对植物的运用。

图7中一穿披蓑衣、头戴斗笠的美人光脚站在雪地里、面露喜色的手把铁锹挖着竹笋。身后有几棵叶子上满是积雪的竹子(雪持竹),伸展的竹叶像画框一样包围了整个画面顶部,说明画中季节正值寒冬。竹笋本来是春季发芽出土的植物,长在寒冬腊月不免让人感到奇怪。但是题目就已经点明“孟宗”,给了观者欣赏这幅画的提示和线索。原来这是一幅把中国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的孟宗挖竹敬母的事迹用当世美人形象来表达的见立绘。孟宗的母亲在冬天说想吃竹笋,孟宗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全然不顾大雪纷飞到竹林里去祷告,结果上天感动于其孝心,竟然让大地裂开长出竹笋来。这个故事对日本人来说也毫不陌生,日语里把竹子也叫做孟宗竹。即使没有题目的提示,当时的观者看到这幅画也大概能够猜出指涉的典故。春信把“美女”和“孟宗”联系起来的关键,就是覆盖积雪的竹子和竹笋。植物在这幅画中既交代了季节、环境,更重要的是起到了解读绘画用典的“暗号”作用。

而第二种类型的见立,和歌、俳句等日本传统诗歌中,通常会使用“季语”,即某一季节里的代表性植物的名称。同一季节里有许多种类的植物,结合诗中的立意和主题的话,绘师们通常会描绘诗歌中指定出现的植物,来作为画中人物故事的背景。和歌的见立绘如上图4中配有藤原敏行的和歌“秋きぬと目にはさやかに見へねども風のおとにぞおどろかれぬる(秋意无从见风起心乍惊——笔者译)”,画中人物的装扮和梧桐被风吹落的几片叶子定格在半空中的表现,与画中和歌的意境也跟中国的“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诗意相通,只借助梧桐叶落的表现就把整个诗意表达的很到位。

可见,植物的安排在见立绘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特别是在以古典和歌、故事为素材创作的见立绘中,每种植物的选择也是严格按照季节时令的主题、巧妙的配合人物心情、画面故事,有些植物在特定的文脉中甚至是不可取代的。在见立绘中植物表现既是绘师刻意安排的符号,更是观赏者解读画面内容的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

三、小结

通过上文列举的铃木春信创作的浮世绘的例子,可以看出浮世绘中对背景植物的描绘,是极具装饰性的,用其装饰性来增加画面的艺术性。即使不熟悉古典的现代观赏者,看到这些画也会直观的被画中和谐、充满生机的美感所打动。但植物的装饰性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它始终是服从于故事性的,背景植物在图中所表现出的点明环境、渲染气氛,暗示人物身份、烘托心情,以及在见立绘中的讲述故事的关键作用,都是故事性的表现,这是浮世绘中植物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浮世绘的研究中应当引起重视。

注释:

①小林忠.日本の美術5春信[M].东京:至文堂,1985:63-64.

②矢代幸雄.日本美術の特質[M].东京:岩波书店,1965:237

③朱捷「見立」と「配合」[J].日本研究,1990(2):91.

④小林忠.東洋美術選書 春信 [M].神奈川县:三彩社,1970:117.

⑤参考 Timon Screech 著,春画:片手で読む江戸の絵[M].高山宏,译.东京:讲谈社,1998.

⑥諏訪春雄.江戸文学の方法[M].东京:勉诚社,1989:160.

⑦小林忠.日本の美術5春信[M].东京:至文堂,1985:63-64.

参考文献:

[1] 矢代幸雄.日本美術の特質[M].东京:岩波书店,1965.

[2]小林忠.日本の美術5春信 [M],东京:至文堂,1985.

[3]朱捷.「見立」と「配合」[J].日本研究,1990(2).

[4]小林忠.東洋美術選書 春信[M].神奈川县:三彩社,1970.

[5] Timon Screech 著,春画:片手で読む江戸の絵[M].高山宏,译.东京:讲谈社,1998.

[6]諏訪春雄.江戸文学の方法 [M].东京:勉诚社,1989.endprint

猜你喜欢

故事性装饰性浮世绘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散文的“故事性”
浮世绘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创作谈:场景
浮世绘
浮世绘
Marco Mari
月月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