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宾虹的治学道路对当下高校山水画教学的启示

2015-02-02程涛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黄宾虹启示

程涛

摘 要:近年来美术院校大规模扩招,由于文化课录取成绩相对较低,专业考试内容又存在着简单化、模式化的问题,致使文化课成绩差的同学为了能上大学,在高三时学美术、考美术,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考美术却不喜欢美术,只是为了拿文凭。进入高校以后,他们在学习上普遍表现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缺乏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这恰与黄宾虹重笔墨、重传统、重造化、重修养、勤奋苦学的治学道路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美术高考 黄宾虹 治学道路 启示 山水画教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ine arts colleges are large-scale expansion. The cultural course requirements are relatively low. The content of the professional examination is simple and modular. In order to go to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of the poor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began to learn fine arts when they were the students in the third grade high school.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candidates do not like fine arts, just to get a diploma. After entering college, in learning they generally showed impatient, careless, lack of hard-working and pioneering spirit. This forms a sharp contrast with Huang Binhongs learning Path that he had paid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brush and ink, tradition, nature, culture, hard work and hard study.

Keywords :Fine Art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uang Binhong, Learning Path, Enlightenment,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eaching;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近年来,全国高校不约而同地开设与美术相关的专业,规模之大,招生人数之多,前所未有。由于美术高考文化课入取成绩相对较低,专业考试内容又存在着简单化、模式化的问题,考生只要稍加程式化、概念化的简单突击训练,就能轻松通过专业考试。致使文化课成绩差的同学为了能上大学,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他们在学校和家长的安排下,在高三时学美术、考美术。他们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对美术有兴趣,甚至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喜欢美术,只是想通过美术高考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他们或被划入美术班,或是进入社会上参差不齐的美术高考辅导班,经过几个月对应考试的简单突击培训,就能如愿以偿。由于大多数院校的中国画专业在美术高考招生时不考中国画,绝大多数同学在进入大学前也就来没拿过毛笔,对书法、中国画更是缺乏必要的了解。即使那些不是被美术高考的同学,在“以高考论英雄”的高中教育中,也很少有人受到必要的系统的美术教育。这样的同学在全国的各类艺术院校中占得比例还相当相当的大。进入高校后,在学习上,他们仍受高考前突击速成训练的影响,仍旧保持着以前的心态,以为大学学习也像高考前那几个月的“临阵磨枪”一样;加之在当下“快餐式”文化及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他们普遍表现为:心浮气躁,不求甚解,急功近利,耐不得寂寞,负不得艰辛;缺乏对艺术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不强。不肯在技法训练上下工夫,也不注重文化理论的学习,不去了解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不去了解他们的艺术思想、艺术风格与艺术追求,更不去了解他们师承了谁,又影响了谁。这恰好与黄宾虹的治学道路形成鲜明的对比。

黄宾虹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和重要的美术史论学者。他一生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画了数万幅画,鉴定了十万余轴画,写了数万言理论著述。经过八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将历代留传的笔墨样式、笔墨理论和个人笔墨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黒密厚重、浑厚华滋”的山水画风格。无论是古典山水画家,还是现代画家,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把毛笔和水墨的表现性能发挥得如此精妙,也很少有人有他那样丰厚广博的学识。他那勤奋苦学,勇于探索,积学致远,大器晚成的治学道路和从艺心态,诗、书、画、印、史广博浑厚的修养,对当下高校的山水画教学将会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一、重视笔墨

黄宾虹山水画的妙处全在笔墨。讲究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共通的基本准则,但是从来没有人像黄宾虹那样达到近乎偏执的程度。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五笔”“七墨”。五笔为平、圆、留、重、变;七墨为浓、淡、泼、破、积、焦、宿。在黄宾虹的画中,从点到线,无不在“一波三折”中强化平、圆、留、重。“七墨”服从于“五笔”,有笔才有墨,笔不佳,墨无神采。“七墨”中的宿墨法是他对传统笔墨挖掘的再创造,渍墨、亮墨二法,也皆为宾老创造。他还注重用水,把绘画用水提高到“法”的高度。

他有“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1]的心得,也有“夫善画者,筑基于笔,建勋于墨”[2]的体会。他的笔墨实践与他的笔墨追求十分一致,在黄宾虹先生的画里,笔墨自身的独立美感,笔墨关系的谐调完整,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承继了自董其昌以来把笔墨形式看作绘画“本质”的传统,一生追求山水画的笔墨质量、笔墨风格、笔墨格调,坚持以笔墨为主要尺度衡量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画),克服了明人式的“枯梗”,清人式的“柔靡”,近代流行的“江湖气”“市井气”。他把中国画的意趣、境界、格调,全都融于笔墨之中,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法而法”“技进乎道”的境界。从他关于笔墨的大量论述中,不难看出笔墨在他绘画艺术中所占的特殊地位。endprint

二、重视传统

无论古代的“师徒式”教学,还是现代的“学院式”教学,学习山水画都是从临摹入手。通过临古人的笔墨, 与古人交流、对话,感悟古人情性,体味那些笔墨程式产生的心理基础,弄明白古人笔墨语言符号的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轨迹,探寻山水画形式美规律。

黄宾虹对传统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他认为“未明古人却言独造,非同呓语,即饮狂泉。”[3]又说:“薪非火不燃,火非薪无附。古迹之留传,皆后学之楷模。”[4]传统是根基,创新是枝叶,只有使根基坚固,才能求得发展空间。他的创新实践,就是建立在深刻地把握传统之上。他数十年如一日,临摹历代大家,他认为:宋画,法备变化多;元画,用笔、用墨佳;明画,结构平稳;摹唐画,能追古。傅雷先生在1961年说:“以我数十年看画的水平来说,近代名家除白石、宾虹二公外,余皆欺世盗名,而白石尚嫌读书太少,接触传统不够(他只崇拜到金冬心为止)。宾虹则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他穷天地之常理,窥自然之灵性,浸淫唐宋,集历代名家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尤可贵者,他对以前的大师只传其神而不袭其貌,他能用一种全新的笔法给你荆浩、关仝、范宽的精神气概,或者是子久、云林、山樵的意境。”[5]这应该是他对黄宾虹评价的真心话。从黄宾虹撰著的《古画徽》中,也足见其对历代画家的探究。

三、师造化

临摹是“我”与“古人”之间的对话,师造化则是体现“我”“大自然”“笔墨”三者之间的关系。历代大师的不同面目,主要是“我”(主体)、“大自然”(客体)与“笔墨“三者之间微妙的关系来决定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名言也是许多画家的座右铭。

宾虹先生十分重视师造化。他说:“学画者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是造化。”[6]他在师法传统的同时,走入大自然的怀抱,从大自然中获取艺术的“灵性”。“名画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从真山水面目中写出性灵,不落寻常蹊径,是为极品。”[7]他一生九上黄山,五游九华,四登岱岳,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一生游览了中华大地无数的名山大川,得画稿数以万计。有时还带古代名画入山,在真山真水间寻求画法的来源与奥秘,并将文人画精神与大自然的“灵性”结合在一起,来表达个人的艺术感受。他的“雨淋墙头”与“月移壁” 写生经历,在画界已传为佳话。他熔“我”“自然”“笔墨”于一炉,拓展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表现,锤炼出了能表现自己心性的独具个性的笔墨语言。

四、重视修养

自古以来,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就十分密切,历代前贤对此都有深刻的认识。黄宾虹学养丰厚,他在古文、经史、治印、书画鉴赏、金石考证、古籍整理、编纂出版、艺术教育等方面均有着突出成就。他研究古印文字、画史画理渊源的著述有上百万字。著有《画谈》《虹庐画谈》《古画徽》《画法要旨》《宾虹画语录》《画学篇》《印述》《宾虹草堂印谱》《周秦印谈》《古文字证》《古文字释》《古籀论证》《周秦古玺释文》《黄山画家源流》《宣徽画家传》《道咸画家传》《画家轶事》《宾虹杂著》《任耕感言》《黄山前海纪游》《宾虹诗草》《蜀游杂咏》等,且与邓实合编出版《美术丛书》,并担任过多种专业刊物的编辑。他还应邀审查鉴定故宫南迁之大量文物字画,“所见真迹不下十万余”。他不仅对民族文化深有研究,对西方艺术也十分关注,上个世纪30年代和他同属百川书画会的刘抗回忆:“当年黄宾虹在书画会活动中,谈起西方的印象派、野兽派来也头头是道。”[8]丰厚的学养奠定了他的艺术眼光,决定了他的艺术追求。

在杭州的黄宾虹故居,存有一份先生九十岁高龄时自定的《画学日课》,“其一是‘广搜图籍,凡古今出版、新旧抄录、线订洋装,于《美术丛书》之外无不搜罗购置;其二是‘考订器物,今古传摹、石刻木雕、陶泥瓷料,公私收藏,残缺花纹在所不弃;其三是‘师友渊源,国学宗教,汉儒训诂,宋儒性理,兼综道释,西学东渐,科学哲学不能偏废;其四是‘自修加密,读书养性,余闲以画学为休息娱乐;五是‘游览写稿,收入画囊,足供卧游胜迹;六是‘山水杂著,报纸新闻,考古发现,抄存汇稿等。”[9]这即表明了黄宾虹的志趣所在,又表明了他并非是为画而画。他虽以山水画为世所重,也是八十岁以后的事,而八十岁以前,他的主要身份是学者,而不是画家。是渊博的学养滋润供养了他的山水画,他的艺术成就也正应了那句“功夫在诗外”的古训。

五、耐得寂寞、负得艰辛

黄宾虹五岁就开始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六岁临摹沈廷瑞的山水册。此后,见有图画,必细心观览,并仿效涂抹。与能诗画者,必问理法。他八十余年如一日,手不停挥,足不停游,目不停视,心不停思。他深知:要成大家,不可求脱太早,耐不得孤独和寂寞、负不得艰辛的艺术家,难成大师。他临遍历代名家,足迹大江南北,探究画理画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养浩然之气;不急功,不近利,不懈怠,老而弥笃。其作品也不常示人,其友人为庆祝他的八十寿辰,才为他举办了平生第一次个展。他九十岁时尚自订《画学日课》,如此勤勉,古来无几。在弥留之际,这位九十岁老翁还吟出“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10]有谁催我?体现出的是先生至老不倦的自觉;三更灯火,则是他能在衰年攀上画学高峰的艰辛。这也恰与今人的浮躁形成鲜明对比。

数十年的艺术积累最终爆发出突破传统的创造力,最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傅雷曾说:“他的概括与综合的智力极强,所以他一生的面目也很多,而成功也最晚,六十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到七十、八十、九十岁,方始登峰造极。”[11]颇具盖棺定论之意。

结语

学院教育的意义是在短期内使学生从无法到有法。因为入了法再破法而出与没有入法完全是两回事,之间有一个高下之分、文野之别。在高校的山水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喜好、专业水平的不同,很难有一个同一的要求去规定怎样做才能画好画,但注重笔墨、师古人、师造化、重视个人修养、勤奋苦学,作为画好山水画的一般规律是一定要遵循的,且在阶段性的从初级到高级的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都要对应有相应的课堂要求。探究黄宾虹治学道路的意义,就在于他为如何画好山水画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借鉴大师成功的经验,教师该思考什么?学生该思考什么?这对于画好山水画,搞好当下高校的山水画教学,更好地完成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无疑具有积极地启示作用。

注释

[1、2、3、4、5、6、7、9、10、11].黄宾虹 著,张同标 编:《黄宾虹谈艺术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9:109、87、122、112、7、118、118、8、15、7.[8].黄宾虹 著,王忠秀:《虹庐画谈》,[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7.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宾虹启示
一锤子凿不出一口井
黄宾虹的佳作
黄宾虹的佳作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系列大展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