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小涛“巨变现场”的叙事逻辑

2015-02-02曹岳辰丁月华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4期

曹岳辰+丁月华

摘 要:张小涛的作品一直在关注社会巨变以及与社会巨变相对应的人的心灵的变化,将其个人经验转换为公共经验,用独特的艺术观念、手法令人反思社会现实问题。文章以“张小涛‘巨变现场的叙事逻辑”为切入点分析他的“巨变现场”所揭示的社会理性,透析在他的叙事逻辑中是如何体现艺术理性中的社会理性问题的。

关键词:叙事逻辑 社会理性 巨变现场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The paradox between social upheaval and personal history of the soul has always been concerned and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public experience in Zhang Xiaotaos works to make people reflect the social realities though his unique artistic concept and manner. Taking Narrative Logic of Zhang Xiaotaos “Upheaval Scen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aper reveals the social rationality in his “upheaval scene” and makes in-depth analysis on how does his narrative logic embody the social rational problems in art rationality.

Keywords :Narrative logic, Social Rationality, Upheaval Scen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张小涛是“2008年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奖”的获得者;他的艺术成就于2010年被中国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做成采访专题片;他是“2011年亚洲最佳技术动画奖”的获得者;其作品被国际、国内重要美术馆、基金会及收藏家收藏;同时他也是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七位参展艺术家之一。张小涛无愧于“当代艺术家”称号,他对中国社会发展及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作品中的艺术理性指向社会理性。

《迷雾》(2008)《萨迦》(2011)《量量历险记》(2013)这三部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的作品分别从现代化道路的角度、宗教考古角度、儿童的角度去体现他对全球化时代中人的命运和中国剧变的社会中人们心灵变化的关注。他的作品在生产和制作上有一种观念和语言的延续,或者说系统逻辑——从图像方法到观念的逻辑。

一、张小涛艺术创作的叙事逻辑起点

张小涛的作品是一种客观叙述模式,叙述者不夹杂主观评价,仅冷静地记录人物的言论、行为动作,让读者自身去体悟作品中更深刻的思想,他的作品处处体现了艺术创作的理性以及对“社会理性”的思考。

艺术理性是指通过形式抽象、转换获得秩序从而发现规律或者表现精神意识的能力。社会理性有多种理解方式,“可以是‘社会性的理性‘以社会为客体的理性‘以社会为主体的理性以及‘社会合理性”[1];“作为本质能力,社会理性表现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思维能力、自控能力、评价能力;作为基本原则,社会理性表现为认知原则、规范原则、评价原则。社会理性同传统哲学所说的理性相比,具有多层性、相对性、可调性、总体冲突性、异化性等特点。”[2]

张小涛作品中的社会理性表现在他对“真实性”的关注,而“真实性”特指“现实的拥有感和死亡的绝对性”“总体的冲突性和可调性”,无论他是从肉身经验转到公共经验,还是他从心理学视角转到社会学视角,都试图揭示社会图景背后的真相。

从张小涛艺术创作中的社会理性,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叙事视角(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文本故事所站立的视角)与视界(与叙事视角相关联的叙事范围,是叙事视角的视域范围),如作品《迷雾》,作者以动物的视角来展现画面,排兵布阵的蚂蚁军团以及累累白骨在钢厂、世界之窗的消亡与重生,画家以个体的生来看待个体的死的方式来构建一种真实的肉身体验。用荒诞的、非常态的视角来隐喻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现实,以独特的视点叙述个体的灵与肉的创伤与阵痛,张小涛的作品促使人们思考现代化社会漫无边际的发展中,如何在现实场景和记忆重叠交织缠绕的悖论中寻找答案,让我们思索在这样的进程中我们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消耗的是物资或是人力还是生命,我们是被消耗了还是收获了?作品用超长的镜头跟随以及大量的镜头快速切换与回溯,增加视觉冲击力,延长观众的感官审美,刺激观众的心理,让这种震撼慢慢渗透人的内心。

二、张小涛艺术创作的叙事线索

张小涛艺术创作中叙事线索有两条,一是线性叙事,二为非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是传统经典的叙事模式,采用叙述时间基本与故事时间重合的形式,作品的时间流向较为单纯自然,表现出一维的特点;非线性叙事则为反传统的姿态,时空错位,叙事方式以一种割裂的凌乱的面貌出现。两条叙事线索有时候是相交织的。在《微观叙事:张小涛+李一凡的社会图像》学术研讨会上,陈皓说“我个人的理解《迷雾》是按照时间顺序去铺陈的,从过去到未来。”这部作品有两条线索,一个是在濒于废墟的重庆钢铁厂的萧条与世界之窗的繁华纷扰对比中展开的,二是在这两个场域中的个体的生死往复中展开,作品用两条线索展示冲突,在曾经历史的“辉煌”和当下的颓败中揭示出中国当代社会图景下的弊端,将真实“转场”展现给我们看,让我们体验生命的悲壮、苍茫。

《萨迦》是一部非线性叙事的作品,纪录片和动画相结合;作品中的空间为多重叙事的空间,比如小学和寺庙的空间转换、旅游品市场和寺庙的空间切换、高速的城市化与自然景观的空间变幻等等;虚拟空间里的人与“真实”空间里的人交织,在时间的节点上看前世今生;心脏、血管、手印、高僧与上班族在时空中交错,现实中不同纬度的人、物、景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相遇。张小涛将各个元素拆分解构,不再按照通常的逻辑性的横向整合,而是采用了纵向聚合的建构方式,用线性与非线性,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来阐释他所关注的主体——个体、群体、社会。endprint

张晓涛关心藏传佛教的精神世界和今天物质世界的某种悖论,作品呈现出物质和精神的矛盾,表达对时代变迁的一种忧思。他说这个社会是需要痛的,他的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实验动画,都是在叙说现实,让人不只关注事物表面的光鲜亮丽和祥和,同时也看到背后的伤痛以及不确定性。张小涛总是能以其艺术家的敏锐看到我们平静的生活背后的总体内在冲突、异化的特点。

三、张小涛艺术创作中的宏观叙事结构与微观叙事结构

张小涛艺术创作中叙事结构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点着手的,宏观叙事是从相对整体、宏大的方面进行叙述的叙事方法。微观叙事是从相对微小、局部、事物内部的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的叙述方法。张晓涛从肉身经验到知识谱系,心理学、社会学、考古学、美术学、符号学、藏传佛教等多学科的融合与架构,以一种新史学的方法——立体的全方位的多维度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如作品《萨迦》,“它是谈宗教的世俗化,谈传统的某种缩影,谈我们今天怎么观看传统,以及对我们的影响,虽然我是用动画做的,上次我在中奥新媒体论坛的一个演讲上,我虽然谈的新媒体,但核心是跨越考古学、藏学、和新媒体的边界,关心新技术、心灵、传统的关系,是一种交叉和超越。”[3]正是他这种跨学科、跨媒介的知识谱系的建构,才使其作品具有宏大的叙事结构。从张小涛的艺术作品的构成元素的丰富性与构成关系的复杂性上看是“微观叙事”的。不论是他的油画作品还是他的动画作品,总是选用一些相对微观的符号:手印、心脏、血管、白骨蚂蚁、蜥蜴等。张小涛用微小的图形象征符号一点一滴建构他的艺术世界,最终展现给我们的却和历史、社会乃至宏大相关联。张小涛的“微观叙事”还体现在他的艺术历程,从个体经验,个人价值的视角展开自己的艺术创作,且成长为现在的多学科的跨界融合的知识谱系。正如他提到的“病毒学”概念,病毒不停地蔓延,由一个细胞、基因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以宏观的形象呈现。

综上所述,张小涛所进行的微观研究仍然在讨论宏观的问题。在这样的强烈的反差里面,让我们平常看到的世界陌生化。以微观叙事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从针孔、DNA到大千宇宙,从一个微小的点看到作品中的广阔世界。从解构到建构到多学科的整合,张小涛的作品体现为对这个时代碎片的重新清理,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通过对这些二元对抗的图像的认知,让人们对这个时代有更多一些的思考,让我们对人类目前的生存状态、社会现实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张小涛的作品在“变与不变”中、“微观与宏观”中、“有和无”中再现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到既色彩瑰丽又会使人感到恐惧的图景,从中体悟欣喜又不知所措的心情,从微观到宏观我们看到的是自然的。艺术家有意识的让我们在看世界的时候顺其自然的把小宇宙和大宇宙对应起来,超越个人的知识经验,让人自身在微观和宏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花一世界,水流沙、屋漏痕,这是张小涛的作品中体现的禅宗思想。从藏传佛教中看时空交叠下人的内心留下的痕迹,其实佛教也是在解决终极问题——人的归宿问题,追问宇宙之本原和世界之灵魂的本体论意义,探索客观现实中的一种本质性结构,发掘世界的客观秩序原则。艺术和宗教有着相似之处,张小涛的艺术作品超越自身有限的生命,超越主体与客体、灵与肉、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对立关系,令人沉思冥想,继而去追求真实世界和精神上的真、善、美。

四、结语

“我的工作一直关注中国今天这个压缩的现代性神话背后我们心灵史的煎熬和挣扎历程,这是中国很独特的希望和毁灭交织的复杂经验。病毒学概念既是病理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每一代人都会遭遇到不同的困境,我试图呈现这些复杂的‘病理学报告。我从早期的医用垃圾、霉烂图像、重钢,到世界之窗、纽约地铁站,再到网络偷拍图像,在我看来,它们之间是有一个内在视觉逻辑,这就是关于现场的‘病毒史,我希望客观的呈现这种事实,通过视觉来研究和分析这些‘病根在那里?用艺术的方式如何去修复我们的心灵之痛?”[4]

张小涛艺术作品的叙事逻辑是艺术理性中的社会理性思考。张小涛的社会理性表现在他的艺术创作思维中,欣赏他的作品可以感知到他的社会理性,感受到他对时代变迁的一种忧思,对存在和死亡的认知。他说这个社会是需要痛的。他的作品总是瑰丽中带着深沉的气息。张小涛作品里反映了社会理性内部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冲突。张小涛用艺术的形式把社会主体的非理性状态和社会化进程中相对理性的生存环境的冲突、对抗性揭示出来。有些作品表现了非理性状态主导的人们对现代工业社会文明的抵制和批判的行为,促使我们警觉高压和强权。张小涛的社会理性不是纯粹理性,是主体在社会自主、自觉创造的能力。张小涛从实际存在出发,关注不同形态的主体—个体、群体和社会,他通过他的艺术创作来关注主体的自主性、自觉性、创造力主体对象化的能力。

注释

[1] 郭蕾.社会理性简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2] 刘少杰.社会理性刍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02:32-36.

[3] 超越世界的衰落:戴卓群、张小涛对话[EB/OL].(2011-08-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de4250102dr71.html.

[4]《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文献》—心灵世界作为虚拟艺术工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王林.进入状态——张小涛近作说略[J].艺术界,1998(02).

2刘少杰.社会理性刍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02).

3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

4 夏季风.“我希望可以用时间来换空间”--张小涛访谈[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01).

5 陈亚梅.为什么是微观?--微观叙事:张小涛+李一凡社会图像[J].艺术与投资.2008(10).

6 梁爽.微观叙事:张小涛+李一凡的社会图像[J].东方艺术.2008,(19).

7 姜玉芳.当下与历史的对话——当代艺术的跨学科思考研讨会暨张小涛个展《重生》侧记[J].中华文化画报,2008(02).

8 赵瑞杰.张小涛:“病态+正常”的艺术[J].东方艺术.2009(01).

9 中国当代艺术家系列——张小涛[J].书屋.2010(09).

10 丁月华,李波,朱锦绣.视觉艺术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11 巫鸿,张小涛. 继续实验:关于《迷雾》的创作和展览[J]艺术评论.2012(08).

12 吕澎. 张小涛推介词 从新具象到新绘画[J].美术文献.201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