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博物馆空间展示与“势”的营造

2015-02-02张彪夏新宇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氛围

张彪+夏新宇

摘 要:自然本来有一种势,让人轻易为其折服。她的魅力在于其纯粹的情感。博物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有文化氛围和自然之势的艺术更能引发观众的感受和参与。文章基于湿地博物馆的独特性,分析了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构成、自然之势的内涵和展示空间造“势”的理论构建,并探讨了湿地博物馆展示空间“势”的营造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湿地博物馆 氛围 陈列方法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Nature itself has his own potential which can easily make people impressed. Her charm lies in its pure emotion. As a comprehensive art, museum with culture and nature can greatly attract audience to participate in. Based on the uniqueness of wetland museum,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discuss several kinds of exhibition space build methods of atmosphere by analyz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useum exhibition space, the natural trend of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exhibition space atmosphere of theory construction.

Keywords :Wetland Museum, Atmosphere, Display Method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1905年,张骞设立南通博物苑,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它如早春的迎春花般,掀开了中国博物馆的新篇章。几经百年,虽随社会制度、政治的更迭而跌宕起伏,但最终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日渐增多,管理与运作日渐成熟。尽管如此,国内外对于博物馆内涵之探讨依然进行的如火如荼。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渐凸显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重视,绿色、自然、生态、平衡等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字眼。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尤其城市远郊地区的湿地对人类生活的作用无可替代,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湿地类博物馆应运而生。此外,“以人为本”融入博物馆内涵,成为主导思想之一,今日的博物馆一改往日单一的收藏、展示,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体验,从引导参观到产生共鸣、留下精神印象,对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氛围营造提出新的课题。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构成

点、线、面是构成空间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虽不见得都能被看到,但却能够被感知。博物馆不是纯粹的建筑形式,更重要是人的参与。人在展示空间中的活动特点、心理变化、真实感受都是影响展示空间设计的重要依据。有的学者提出“五维空间”的概念,即点、线、面、时间和心理。参观者游走过程中伴随时间的流逝,心理感受随之改变,因此,展示空间中时间与心理两要素相辅相成。由此,可将博物馆展示空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点、线、面界定的原空间和人工建造的客观空间;另一类是由时间和心理界定的人在参观过程中产生的感知图像即知觉空间。

知觉空间的心理要素正是氛围营造的心理依据,充分利用参观者的感知,在特定的场所造一股“势”,既能展现此地的艺术和地域文化,又能营造场所精神,唤起参观者记忆和印象,才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功用。

二、展示空间“势”营造的内涵

何为“势”?有多种释义,本文主题选取势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势派,即气势、气派;二是自然界或物体的形貌。湿地博物馆的势借助湿地特色给人以特定的、强烈的、具有情景的形态,在湿地的自然风貌上融入特定的地域特点和文化,让自然氛围、文化氛围很好的给参观者留下印象并产生心理感受。简言之,湿地博物馆的势就是依托于客观环境营造的氛围,能够较容易的对参观者主体的情感和心理产生影响。

三、展示空间“势”营造的理论构建

(一)感觉和感觉特性

人进入展示空间往往对整个空间环境氛围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这一过程起始于外界环境对人的刺激而引发的感知体验。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完成的。通过听、看、闻、尝和接触形成对人的刺激,继而传到中枢神经,大脑给出相应的反应——对刺激的感觉。展示空间是综合利用人体感觉的复杂工程,合理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营造展示背后所蕴藏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诉求的氛围,用带有浓郁特色的势冲击人的心理,留下第一印象,进而传递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和理念。

(二)知觉和知觉特性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1]日常生活中,在我们感觉到某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同时,脑海里也知觉到具体事物的整体。如闻到茉莉花的香味,人们不仅可以辨别花的种类,而且可以知道花的颜色、形状等一系列茉莉花的属性。知觉比感觉更为复杂、丰富,又和感觉密不可分,两者统称为感知。

博物馆传递理念和文化就是要争取把展示内容对人们形成的刺激由感觉变为知觉,促使参观者对其产生延续性。人的知觉和知觉特性有很多种类,我们阐述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几种知觉:首先参观者由博物馆外部进入内部,对展厅空间布局和展示内容的形状、大小、深度和方位的空间特性的知觉,即空间知觉;其次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都是围绕参观路线展开的,前者是按参观顺序对展品延续性的反映,后者是在游览过程中对展品参观速度的能动反映。这些知觉特性是进行展品陈列设计、参观路线设计及展厅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的限定因素,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才能让参观者在切合主题的环境氛围中轻松的游览。在湿地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应营造相对稳定、舒缓的游览环境,而不是像纪念性博物馆的环境给人一种压抑、紧张之感。endprint

四、展示空间“势”营造的表现方式

造“势”即通过对空间、布局、造型、材质、色彩、声音、光等的精心安排,结合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刺激参观者感官,以留下宝贵的体验,形成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满足。

(一)湿地博物馆的陈列造“势”

1.单品陈列

湿地博物馆中的展示内容多为此地的生物多样性,呈现动、植物多样共生的自然环境。从保护的原则出发,单品陈列的对象主要是动物模型、植物模型和辅助展品如图片等。单品陈列要注重陈列的密度,密度过小容易造成拥堵,给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密度过大,则让人觉得空旷、无聊。

2.模拟陈列

“以实物、模型、雕塑、绘画、音响、照明、电脑等结合或单独使用,来表现特定主题的一种博物馆陈列形式,常见的有沙盘、模型、布画、巨幕电影等。”从中可见,模拟陈列总体可分两类,一类为实物模拟,如展现湿地自然景观的油画、体现湿地某种或几种生物生活习性的场景模型等。再一类为虚拟模拟,利用多媒体技术投放帷幕模拟某一自然生态环境,配以声、光等,仿若让人置身其中。

科技的进步使博物馆展示空间更加逼真,虚拟场景与文物陈列综合使用,外加声音和灯光介质的融入,场景模拟惟妙惟肖,这种自然环境的动态再现所营造的气势,激活观众心灵,创造出令人陶醉向往的自然和谐之美,让人流连忘返。正如图1所示,布画展示的天空、远山为背景,几只形态各异的白鹭模型或卧或立在青草丛中,加以灯光的渲染,真实的让人仿若置身自然之中,仿佛只要有风轻轻吹过,青草便会摇曳生姿,便会看见白鹭展翅欲飞、听见啼鸣声声。

3.原状陈列

目前国内所设立的几所湿地博物馆,共同特征都是依托当地湿地或湿地公园而建立,并且作为博物馆展示内容的外延和最好的天然展示场景。对公众开放或半开放的湿地从保护和延续的态度出发,应基本保持原状,少做改变,稍作调整,以供游览。

(二)隐喻与象征的造“势”

象征和隐喻能够给博物馆展示空间带来趣味性。从字面上基本可以看出,隐喻与象征属于虚形再现手法,主要借助声音、色彩、灯光、水和材质等具体事物表示另一种事物的抽象化概念。

1.色彩应用

虽说有了光才有色,但色彩有其自己的属性:色相、饱和度和明度,对人的心理、情绪、行为影响甚大。湿地博物馆呈现生态、清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呈现湿地不被理解而被人类破坏时需用不同的色彩映衬。根据要传达的信息合理控制色彩,才能充分营造与之相应的氛围,烘托艺术与文化。此外,要提炼湿地博物馆的色彩基调,切忌色彩杂而乱。图2展厅的设计,以绿色为基调,色彩统一,充分体现了湿地自然、生态、环保之观念。

2.声音与水的应用

湿地博物馆中,在实物模拟场景和虚形模拟场景中,加入当地动物的鸣叫声,听着湿地丰沛而有力的水流声,仿若让人置身其中,在身心震撼的同时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力量。水在湿地上不可或缺,那么不管在博物馆内还是外引入水不仅可以为展示空间注入活力,还可与整个内外设计相呼应。

3.灯光应用

灯光给人视觉上的变化无穷,不同的灯光对人的视觉影响差异很大。展览照明除了能表达形态、颜色和质感外,更容易渲染气氛,创造特定的情调。灯光的强、弱和色彩搭配更能丰富场景,增强艺术感染力。

4.材质和机理的运用

材质和机理是博物馆内渲染气氛的常用艺术手法,不同的机理和材质给人的感觉明显不同。材质表面是粗糙还是光滑,是硬质还是软质,带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反射性材料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应用广泛,如玻璃镜、镜面不锈钢、水面、塑料等,这种材质虽不能扩大现实空间,但却可以扩大心理空间,营造特殊气氛和丰富的层次感。

结语

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生活情境与意义,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2]自然之势为自然类景观所特有,不矫揉造作,直击心灵。湿地博物馆建立在湿地之上,要承接这种势,从内部展示空间到博物馆建筑主体,再到周边自然景观一体化的设计和考究中,营造特定的艺术氛围,塑造场所精神,用“势”唤起参观者对此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深记忆印象和心理感受,使博物馆的信息传递上升为情感传递。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氛围营造的手法越来越多,场景越来越逼真。在参观中展品、氛围、观众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展示空间、环境融为一体的体验式过程,湿地博物馆的自然之势不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包容着每一位参观者,让其回味无穷。

注释

[1] 吕杰锋,陈建新,徐进波.人机工程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2.

[2] 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OL] http://baike.so.com/doc/6594733.html 2010-7-1.endprint

猜你喜欢

氛围
如何活跃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气氛探讨
扎实训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如何创建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生活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谈英语课堂无痕导入的策略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