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5-02-02安英华
安英华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中大都是名篇佳作,文章文质兼美,形象丰富感人,能以情动人,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进行美育渗透,使学生能发现美、捕捉美、获得美的感受,不断丰富审美体验,从而逐步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氛围,使学生置身其中去体会、去感悟,从而入境悟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
1.导语激情,营造美
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凭借语言陶冶情操,提炼情感,升华人格。课堂上,教师用或优美或低沉,充满感情的导语,会营造出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沉浸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为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讲授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教师表情严肃地走进教室,用低沉平缓而富有感情的声音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凭吊一位伟人,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伟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请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去探访他的坟墓——《世间最美的坟墓》。在此导语中教师饱含情感地对托尔斯泰的一生做出评价,还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对伟人的敬仰、缅怀之情,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为进一步体会作者包含在课文中的思想情感打下了基础。
2.音乐渲染,感受美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和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境。如讲授《永远的蝴蝶》时,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创造的那种悲剧的意境美,可选用电影《人鬼情未了》的主题曲作为披文入情的出发点。在上课伊始,要求学生静下心深入地听音乐,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然后随着这如泣如诉的悠扬旋律,让学生朗诵课文。如此,可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帮助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那种失去恋人后的悲痛、悔恨、自责和眷恋之情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
二、动情朗读体会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操。 在朗读中,要把握准感情基调,掌握好语调和节奏,让学生通过诵读,把教材的语言符号幻化成头脑中触手可及的形象,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受到心灵的熏陶和净化。学生精读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离太阳最近的树》等篇章,就可以领略自然的美妙神奇,陶冶情操,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懂得大自然万物要和谐共处;精读《胡同文化》《废墟的召唤》等篇章,就可以从中领悟传统历史文化的凝重,懂得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精读《哦,香雪》《边城》等篇章,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灵美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激发想象拓展美
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茨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可见,想象是审美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想象,将课文中描述的情景转换成头脑中的画面,从而开拓美的意境,促使学生进行丰富的心理体验。戴望舒的《雨巷》象征和暗示色彩比较浓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进行领悟。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轻音乐《雨巷》进行感情渲染,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梅雨季节,江南小巷里,一位青年落寞地撑着油纸伞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如作者所想,丁香般的姑娘出现了。两人虽有交会,却无交流,姑娘只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青年的身旁,消失在“颓圮的篱墙”……在想象中,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近了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这首诗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的韵味,得到一种凄婉的美的体验。
四、剖析人物升华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为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打下基础,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中职语文课本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许多美好的事物和人物,那些人物具有纯洁的心灵、优秀的品质、崇高的境界,如《我的母亲》《合欢树》中母亲的形象,《好雪片片》中的流浪老人,《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形象等。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出文章所描写人物的高尚品质。然后以此为动力,引导学生找到最能反映该人物性格的有关词句进行分析,从而受到形象的教育。最后再精读课文,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人格美,受到美的震撼。
总之,教师应善于发掘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形象去启迪学生,用美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能够依托每个教学环节,运用多种形式,有机渗透审美教育。这样,不仅能对学生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责编 陈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