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园林理论及应用方向探究——以园林博览会为例

2015-02-02王丹宁

园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博会风景园林灌溉

文·图 ◎ 王丹宁

智慧园林理论及应用方向探究
——以园林博览会为例

文·图 ◎ 王丹宁

每一次全球经济危机,都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极大冲击,同时也为生产转型与科技发展带来巨大契机。2008年次贷危机后,IBM公司率先提出“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运行载体的现代高新技术,是对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众多问题的一种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的“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行业”发展体系使得人类构建智慧生活空间从技术上成为可能。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向智慧化转型的时期,建设智慧城市成为政府重要议程,各行业“创新1.0”(以生产者为中心,技术为出发点)的工作方式亟待升级至“创新2.0”(以用户为中心,协同创新)版本。其中,传统园林设计方法依靠主观的理性经验和感性创作,已难以面对城市建设中错综复杂的条件与要求,急需新的生机与活力,将与时俱进的研究观念、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学科有机结合,应当成为风景园林工作者未来思考的重心。

近年来,“世园会”“园博会”“绿博会”等各类型级别的园林博览会频繁举办。此类展会的初衷,是为了科普园林知识、展示城建成果、创建园林园艺类活动等,决定了其具有规模庞大、文化多元等特色。然而,目前中国园林博览会有着向“运动式”绿化发展的趋势。园博会举办频次高、准备周期短、会后使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引发了民众的不满与社会矛盾。

“智慧园林”概念,可理解为“智慧+园林”。由此,广义上智慧园林应当定义为: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生产、研究、管理等诸多工作中,尊重自然智慧、融入人文智慧、应用科技智慧,多维度、多方位、多媒体地提升风景园林景观、生态、游憩等功能。智慧化时代的园林建设,在注重科技智慧的同时,应当以自然智慧为方法论,以人文智慧为依托,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智慧,真正符合智慧化时代的要求。

智慧园林应用方法探究

1.自然智慧与人文智慧的应用——以武汉园博会大师园为例

詹姆斯·科纳《月之园》 该园通过现代语言演绎了满月的自然形态、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月洞”,设置“月之通道”分布在场地上,轴线从东西向逐渐转为南北向,创造出充满选择和可能的空间。该园充分体现了园博会中自然与人文智慧的结合,“师法自然”,自然形式与传统智慧、现代功能结合、转换地恰到好处。

王受之《缺园》“同质毕、天下一,缺园出。夫造园者,讨千万人之心也;世虽从靡费,人欲念纯朴。”《缺园赋》意指现阶段全球园林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园”在此大背景下因缘而生。园中半亭本是一方六角亭,为了突出一个“缺”字,只取一半。在王受之看来,虽然“一半”的结构暴露,但半亭给人以依偎之感,融于园林环境之中,时或探出檐角,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该园在设计中充分凸显了人文智慧的魅力,展现了大师对缺陷美的理解与同质化的批判,是寓情于景的良作。

图片说明1.“月之通道”、现代语言演绎的“月洞”2.詹姆斯·科纳《月之园》3.王受之《缺园》中的半廊,半边式建筑,突出“缺”字4.王受之《缺园》中的半亭,形式为长江流域园林建筑风格

2.科技智慧的应用——以园博会养护管理工作为例

种植栽培 园博会苗木栽植用量大、种类多、质量高。然而传统苗木栽培,存在方法简单、技术含量低、施工人员培训时间不足等问题,导致规划设计阶段所需求的效果难以达到。而在规划阶段,难以细化针对场地土壤、水文、小气候等自然因素进行适地适树的精确布局,造成苗木生长状况堪忧,形成巨大浪费。

基于智慧技术的苗木种植栽培,将空间信息集成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充分融合其中。在种植规划阶段,在园博会苗木施工场地的各个重要节点布置传感器,分片测定区域土质、水文、小气候等因子数据,并将数据梳理倒入空间信息集成系统,使设计师选择苗木时有明确的数据依据,快速形成栽培方案,减少供需不匹配、“无苗可种”的尴尬,真正做到适地适树。

灌溉培育 园博会以短期展示、游览、宣传为主要功能,树木花卉多以成型品种为主,主要景观树种来源于移栽,灌溉施肥工作需要更加精细化、定时定量地进行。

基于智慧技术的植物灌溉培育工作,可充分利用空间集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首先,在灌溉布局方案初期,将苗木种植信息上传至空间信息集成系统之中,利用一定的公式与计算方式,得出各区域灌溉用水量和出水方式,因地制宜地布局灌溉水头。其次,利用带有雨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的灌溉设备,测定植物所需水量、蒸发量和蒸腾量,上传至计算机并进行自动灌溉,既能做到定时定量,又可以进行夜间灌溉,避免用水高峰,节约了人力物力,更加使得灌溉方案合理有效。

智慧园林灌溉培育方案示意图

后期养管 园博会具有临时性,其附属景观在其闭幕之后的管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基于智慧技术的会后养护管理工作,具有智能化、自动化、远程化的特点,推行大数据主导的工作模式。首先,在园区绿地中布置可视化的实时监控系统,并通过互联终端传输至各个养管职能部门,针对性地安排养护工作。其次,针对园中的古树名木,根据其生长环境所建立的数字化模型,可以精确分析保护措施,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景观效果。

传统的风景园林建设方法、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风景园林发展趋势,融入新兴智慧技术于风景园林工作势在必行。当前中国智慧化的成果呈现更新迅速、包罗万象、内容丰富等特点,而风景园林学科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工作体系复杂,两者之间必将存在诸多契合点,在园林规划设计、施工、风景资源保护、风景园林资料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生机与活力,智慧园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研究基础。

本文所涉及的园林博览会工作等研究内容,只是智慧园林工作体系中某一部分环节。事实上,智慧园林是一种方法论或技术体系,可应用于各类型园林建设的各个阶段。例如在规划设计阶段的前期分析工作中,智慧园林可以提供更加精确、丰富的分析内容,大幅度减少中期施工建设的人力物力与后期养护管理的成本。

王丹宁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博会风景园林灌溉
聚焦“丝博会”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阅读之美 摄于第29届书博会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