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职校企合作教材建设探析
2015-02-02赵丽英
赵丽英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劳动者。要想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新的课程体系,教材的选用至关重要。近年来,在省教育厅领导下,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全省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了旅游服务与管理、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家政服务与管理、会计、市场营销、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4大类专业96门教材。这些教材在全省中职学校使用后,受到师生普遍好评,大家反映教材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突出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理念,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
尽管如此,与快速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相比,中职教材建设还是明显滞后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理论性强,培养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学校一直借用高职高专教材。理论性强,普遍存在“繁、难、偏、旧”现象,许多学生既听不懂也学不会,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第二,内容滞后,无法与地区行业发展相匹配。当前,职业学校几乎完全使用国家、地方的课程教材,这种教材开发周期长、时效差,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无法与地区、行业发展相匹配。且由于国家教材涉及面广,以全国专业培养目标为统一标准,很难体现当地用人单位和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第三,缺乏技能实践性训练项目。近年来,中职教材种类有所增加,但由于缺少企业专家或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参与,仍然存在理论性强而应用性不足的问题,缺乏实训类教材的开发。
第四,适用对象不明确,缺乏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中职教材多数都是“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教材,又可以用作培训教材,还可以作为自学者的学习参考书”。这种看似应用宽泛的教材由于缺乏针对性,反而不利于中职教学。另外,目前中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难以对接,导致学生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还需另配培训教材。
一、河南省中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必要性
1.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是河南省中职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整个职业教育的职能中,教材建设属于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开发具有中职特色的教材。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教育内外部因素,又涉及各个学科问题;既要有理论探索,又要有实践研究。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纵观我省规划教材,虽经多年实践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在强调动手能力、岗位能力培养的今天,教材的开发还亟待跟进和完善。职业教育改革迫切要求教材改革先行,施行校企合作开发模式。
2.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专业课教材必须校企合作开发
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想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教材的选用至关重要。目前中职教材的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不符合中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传统优势,根据河南的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与企业联合开发适合本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教材。
二、中职校企合作教材建设的原则
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教材建设整体要求,开发教材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实践性原则。即教材内容必须符合岗位工作实际。中职教育要突出实践性原则,在教材中,每门专业课要设置配套的实验课和实训教学环节。专业课的实践环节一般要占总学时的1/3~1/2,甚至更多。
二是实用性原则。职业学校的教材必须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编写者应明确教材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职业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突出工学结合特色,突破重“学”轻“术”,重“知”轻“用”的传统教育观念,为职业技能训练提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情景描述”和“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或者实践操作,达到实训目的。内容重在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是整合性原则。在教材的组织编写过程中,具体到某个行业企业提供的信息和素材,虽然符合工作实际,但很可能不具备广泛性、先进性等。因此,教材的编写必须在行业企业提供的信息和素材的基础上,结合我省中职教育教学实际,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有效整合,使教材具有区域经济特色。
四是合作性原则。教材编写人员应结构合理,要在省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行指委、行业型职教集团,校企共建编写团队,尤其强调行业企业一线技术能手的深度参与。具体人员应由我省各个行业职教集团的牵头学校及骨干学校的校长、教学副校长、骨干教师和行指委及龙头企业、先进企业的专家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五是创新性原则。即教材内容、体例要有所创新,符合教改精神,让学生喜闻乐见。以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教学模式,以教学模式确定教材体例和呈现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主要是项目、案例、主题、任务、活动等实践教学模式。教材体例和呈现形式要突破传统,敢于创新,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目标”,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做、学、教”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三、对中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运作
2013年1月,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精品教材研讨会召开,拉开了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编写精品教材的序幕,为全面推行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教材保障。
在工作过程中,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基础》为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建由学校、企业共同参加的编写团队。按1+1、1∶1的要求,组建由中职学校一线教师、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编写团队,主编、副主编由学校、企业各出1名,参编人员学校和企业对半。《机械基础》的主编分别由河南省轻工业学校教师和中国一拖(洛阳)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担任。
二是按教材内容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原则制订编写大纲。选择机电、数控类职业岗位群为调研对象,编写团队分头到企业进行调研,或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等方式,明确企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整合和优化,做到教材内容紧密贴近企业工作岗位,突出实用性,并融入企业生产的新技术。如在教育大纲之外增加螺旋传动、制动器、斜齿轮、圆锥齿轮等内容,弱化了齿轮强度、轴强度等内容,还列入了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和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工程材料简介等内容。
三是按团队人员的优势做好编写分工。一线教师熟悉教学规律及教材编写的规范要求,承担执笔编写工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熟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承担编写大纲及教材内容的审定等工作。所有人员建立有QQ或电子邮件等交流平台。
四是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体例编写。项目来自于企业实际需要,任务来自现代企业生产的应用,任务的完成过程都是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工作任务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实现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四、对中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建议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是以学校和企业为基地,以满足学生和企业需要及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培养输送一线岗位人才为目的的,由教师、企业代表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教材开发,既要重视职业学校办学的专业特点,又要具有实用性。
第一,进一步强化与行业联系,充分体现行业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教材要突出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吸纳行业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既能满足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教学目标,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第二,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的联系,充分体现企业生产技术升级状态。校企合作教材要把先进企业生产一线的“四新”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及时编入教材,实现教材内容更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体现生产实际需要,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教材内容以应用为主线,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要具备的能力,从而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差距,使学生的能力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实现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第三,进一步反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教材支撑。教材内容与呈现形式的工学结合特点突出,既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适应企业生产实际需要。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教材呈现形式高度切合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要求。
第四,要健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机制,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对进入学生课堂的教材,要进行跟踪、评价。重点评价在使用过程中教师有分歧及学生有异议的教材。通过师生评价,对教材的选用进行监督,实现优胜劣汰。要进一步增加对教材建设的经费投入,完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教材建设的教师要给予支持,对在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责编 张红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