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校建设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5-02-02杨秋红
杨秋红
为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国务院相关部门决定从2010年到2013年组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三门峡中专于2012年被三部委批复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单位,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在构建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并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拟结合本校示范校建设的过程,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作一探讨。
一、创建适合中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较强的实践性和就业的基层性等特点,这决定了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设计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等都必须符合中职教育的要求和规律。这就要求中职教育在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同时,还要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与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紧密相连,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充分考虑职业、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三门峡中专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校”, 积极调整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学研产”一体化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使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各专业均建立了由学校、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和《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重大课题。学校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实施工学结合,生产旺季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和学习,提前了解未来自己工作的岗位要求,较好地解决了自身“厌学”和职业岗位能力差的问题,使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学生的实习期间,教师随学生到企业顶岗,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解决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不足的问题。
二、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重要任务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示范校建设首先就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但是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的,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这个思路,三门峡中专示范校建设结合三门峡市政府的经济战略,在“面向地方主导企业、面向行业企业工艺技术、面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计算机应用专业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采用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采用“学、研、产、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采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方向采用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尽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特点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都建立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使专业跟着主导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教材跟着任务项目走。
三、构建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课程体系强调的是理论的系统性、知识的完整性、教学的连续性,而中职教育所强调的是培养目标的明确性、能力素质的针对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就是要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为此,各专业都按照行业需求调研、岗位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建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材料开发、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建构、评价模式改革这个流程去推动示范校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岗位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课程建设要求,构建符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四、探索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学模式改革
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是从业前的教育,是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相吻合的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下的人才培养过程,是中职教育教学运行模式改革的关键性问题。即在企业的参与下,引入企业文化,逐渐培养学生积极的职业心态、严谨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优雅的职业礼仪、较强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等。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不同的专业课程应按照不同的专业特点设计教学运行模式。例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建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学生技能为主体的分阶段递进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到建筑工地上,围绕岗位进行现场实践性教学设计,突出能力本位,让教师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书本理论知识的乐趣。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来实现,这个载体就是学生的顶岗实习活动和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结合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建设的要求,所有专业必须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中职教育应把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作为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采取必要的可行的措施,建设能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场所、具有符合要求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例如: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中原量仪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专业教师和学生走进企业,一方面,学校给企业提供理论技术指导,并且参与企业研发;另一方面,企业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场所,提高了师生动手操作能力。校企合作更好地推进了企业与学校的优势互补。
五、把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中初级专门人才,所以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中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和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强化职业素质教育,保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在各方面真正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中职学生从普通中学走进中职学校,经历人生的一大转折,大多数学生都无所适从,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严重,不愿努力学习,进取心不强。为此,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心,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做长远的职业规划。其次,要加强职业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正视现实,准确定位,立志岗位成才。引导学生给自己准确定位,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对工作和薪酬抱有不切实际的心理期待。再次,要从行为习惯和文明素质养成入手,对学生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要在企业的参与下,引入企业文化,在课堂中渗透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最后,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动下,中职学生会走进企业,与企业、工作岗位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对职业、企业、岗位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岗位意识、质量意识,更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学生毕业后真正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