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高职教育理念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2015-02-02吴晓娜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4年9期
关键词:实训课程体系院校

吴晓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否则,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最好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如果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高职院校必须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上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著名职业教育专家福斯特指出,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高职院校三年的学习应能对今后的职业流动起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而要做到这些,转变高职教育观念、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观念是指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意识,树立现代教育意识、终身教育意识、质量和特色意识。现代教育意识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现代化,而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现代化的前提。高职院校应切实把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留给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在课程体系上要有综合化的理念,不要用过去学科性的思维逻辑来看待当前的科技发展和科学体系的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多元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化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复合能力的形成,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学生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在从业岗位上不断创新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的周期性与科技迅速发展产生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生存之本在于质量和特色。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条件差、办学经费紧张,同时整个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认同感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彻底更新教育质量观念,变传统的“了解、理解、掌握什么”为“会什么和干得怎么样”,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否则,很难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与培养开发、研究、设计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就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其基础课要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够用为度,要强化专业训练,着重于把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所以,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高职院校在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的同时,还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坚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知识传授上,强调所授学科知识的宽度及应用,淡化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应强调学生学懂会用,不宜苛求知识的深度。教材编写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教学计划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比例应占到50%以上;考试与考核应减少闭卷考试,增加灵活多样的开卷、现场操作等考核形式,重点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和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明确改革的背景、现状、目标、任务、趋势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情况下,改革的策略就变得十分重要。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改革策略,才有可能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首先,我们主张采用“借鉴”而不是“移植”的方法。虽然诸如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非常成熟,但因高等职业教育与各国独特的社会体制、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文化传统及其国民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缺乏在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和东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可移植性。而“借鉴”不同于“移植”之处,在于它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吸取国外高职院校课程中的合理成分加以改造,以适合本国的国情。

其次,建议采取“渐进”而不是“突变”的策略。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具有的职业适应性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渐进性,决定了高职课程改革必须采用“渐进”策略。实践证明,“渐进”策略是比较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的。美国学者史密斯和基思在《教育革新剖析》一书中曾阐述了“渐进”策略,认为这种策略有较低程度的不确定性,减少时间方面的压力,拉大重大变革的间距,减少对资源的要求等。这种策略会使成功的可能性逐渐增长,这样反而增大了创造有利形势的机会。

高职院校深化课程改革应按照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岗位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以培养企业实用人才为目标,大力开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专业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技能培养,以学生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为要求,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把学生学习过程融于虚拟工作环境、仿真工作环境、生产性工作环境、顶岗实习工作环境中,形成“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有选择地吸收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参与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认知观念,体现学生的学习诉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创新校企合作体制,可聘用行业专业带头人参加教学改革、培训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实践课教学。在厂中建校,借助企业的生产环境,学生可进入车间接受企业师傅的指导,开展现场教学;在师生技能培养、新产品开发和科研等方面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工学结合的育人要求。在校中建厂,增加顶岗实习岗位,强化教学内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渗透,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

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加强实训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在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实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实训课程的改革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除贯彻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外,实训教学还要提高复合型实训教学的比例,要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展,指导学生把不同专业、不同工种所涵盖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前,工业生产中各学科、各专业相互渗透,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如一个加工中心的操作可能涉及到车、铣、磨、钻及设备维修等多个工种;一条生产线可能包含着压力加工、机加工、热处理等多种工艺。随着工业生产中机、电、液一体化设备的日益普及,高职院校加大复合实训力度不仅可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要走的更好更远,就应该按照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来不断调整专业结构、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技理论知识与技能。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把教育创新、教育改革进行到底。■

(责编 周继平)

猜你喜欢

实训课程体系院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