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河坝水电站泄洪洞出口边坡稳定性分析

2015-02-01波,奇,

四川水力发电 2015年4期
关键词:泄洪洞裂隙边坡

刘 永 波, 黄 亚 奇, 蒙 富 强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长河坝水电站泄洪洞出口边坡稳定性分析

刘 永 波,黄 亚 奇,蒙 富 强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10072)

摘要:长河坝水电站泄洪洞出口位于大渡河右岸砂场沟附近,出口边坡岩体强卸荷、顺坡裂隙发育。通过地质宏观判断和赤平投影分析得知,受顺坡裂隙与其他结构面组合影响,坡面呈现台阶状地貌,局部边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开挖后易产生滑移拉裂和倾倒拉裂破坏。通过计算分析,其结果与边坡稳定性现状基本一致,表明计算所用参数合理。在边坡开挖施工后或在偶然工况下处于失稳状态,经过采取后续支护加固施工措施及其监测,该边坡整体稳定,仅局部产生掉块和塌方。

关键词:长河坝水电站;地质宏观判断;赤平投影;台阶状地貌;稳定性计算;监测

1概述

长河坝水电站是以单一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库电站。采用水库大坝、首部式地下引水发电系统。拦河大坝最大坝高为240 m,电站总装机容量为

2 600 MW,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1 690 m,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为10.15亿m3,总库容为10.75亿m3。

长河坝水电站泄水建筑物由三条泄洪洞、一条放空洞组成,布置在右岸山体内。三条泄洪洞从左至右依次为1#泄洪洞、2#泄洪洞和3#泄洪洞,三条泄洪洞平行布置,洞轴线方位角均为N13°3′7″E,水平间距60 m。放空洞布置在3#泄洪洞右侧,洞轴线方位角为N11°26′57″E,与3#泄洪洞轴线间距为80~115 m。

泄洪洞出口边坡高陡,工程边坡最高约300 m且地震烈度高,边坡的稳定安全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该区域地形地质条件,对出口区边坡进行了宏观地质判断,采用赤平投影法、Morgenstern- Price(M-P)法分析其稳定性,反演确定结构面物理力学参数,并结合相应的监测成果进行了验证。

2基本地质条件

泄洪洞出口位于大渡河右岸,1#泄洪洞出口位于砂场沟上游200 m处,该区位于河流的凹岸,地形坡度为40°~59°。2#泄洪洞出口位于砂场沟上游侧约65 m处,砂场沟垂直大渡河且呈NW向发育,坡度41°~46°。3#泄洪洞出口位于砂场沟下游约25 m处,该段斜坡在高程1 700 m以下为陡壁,地形坡度为66°~78°。

泄洪洞出口边坡基岩裸露,岩性主要为晋宁~澄江期灰色中粒花岗岩(γ2(4)),局部穿插辉绿岩脉(βu)。该部位无区域性断裂通过,地质构造以次级小断层、挤压破碎带、节理裂隙(或裂隙密集带)、岩脉(辉绿岩、石英脉)为特征。根据勘探平洞和地质调查资料,边坡下部岩体强卸荷深度为16.5~27 m,弱卸荷深度为42.5~60.5 m,无控制性软弱结构面分布。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潜水,受地表降水补给向河床排泄,分布于裂隙岩体和断层带附近,受断层或岩脉阻水而局部富集。

岩体中主要发育J7、J1、J5、J6、J8等组裂隙,边坡岩体呈块裂结构,局部呈次块状~镶嵌结构。

3稳定性分析与计算

3.1宏观地质判断

根据地质测绘和前期勘探资料,对泄洪洞出口区边坡进行了宏观地质判断,认为其稳定性主要受顺坡缓倾角裂隙J1控制,其变形破坏模式主要有:

(1)台阶状滑移拉裂破坏。

在泄洪洞出口上游侧可见两级较明显的缓坡。由于J1组裂隙缓倾上游偏坡外,且因河流转弯而形成侧向临空,以其为底滑面、J7组裂隙为后缘面、J5组裂隙为侧向切割面发生滑移拉裂破坏形成台阶状边坡。

(2)局部脱落。

边坡还发育局部块体脱落破坏。脱落体的主要结构面相互切割、组合形成组合完备块体,该区主要由J7、J6、J5三组裂隙切割而成 。

3.2赤平投影分析

根据出口边坡开挖布置和边坡结构面发育情况,对边坡进行了赤平投影分析:

(1)1#泄洪洞边坡内侧开挖坡面走向N13°E,该段主要发育J1、J5、J6、J8四组结构面(表1)。根据赤平投影图(图1)分析得知,内侧边坡的局部稳定性如下:

表1 裂隙统计表

图1 内侧边坡赤平投影图

对于由J1、J8、J5三组裂隙切割形成的不稳定块体,其J1组裂隙与坡面近似平行,倾角35°,缓于开挖坡角,易沿该组裂隙产生滑移拉裂破坏;而J5组及J8组裂隙组合构成楔形拉裂体。

(2)2#、3#泄洪洞内侧开挖边坡走向为N12°E。主要发育J7、J1、J5、J6、J8五组裂隙(表2)。根据赤平投影图(图2),内侧边坡(下游侧)的局部稳定性状况见表2。

(1)由于J7组长大陡倾角裂隙与开挖坡面走向近于一致,因此,开挖边坡可能沿该组裂隙发生倾倒拉裂破坏。

(2)J1为滑移面,J7为后缘拉裂面,J5为侧向切割面,且因J1组裂隙倾角为35°左右,缓于坡角,故J7、J5、J1三组裂隙所形成的块体可向临空方向发生滑移拉裂破坏。

表2 裂隙统计表

图2 内侧边坡赤平投影图

宏观地质判断和赤平投影分析结果表明:砂场沟上游泄洪出口自然边坡坡度受J1裂隙控制,J1裂隙缓倾坡外、偏下游,受其影响形成台阶面,其与砂场沟下游侧未见的J1裂隙发育形成的台阶面共同作用使局部天然边坡处于临界状态。边坡开挖后,受裂隙组合切割影响,形成不稳定块体,易产生沿J1结构面的滑移拉裂破坏和沿J7结构面的倾倒拉裂破坏。

3.3力学参数反演分析

根据《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DL/T 5353-2006)中的相关规定,采用Morgenstern- Price(M-P)法对泄洪洞出口边坡进行了二维稳定性计算,反演确定了结构面物理力学参数,计算软件为美国GEO-SLOPE公司出品的Geostudio2007软件。

(1)边坡滑动模式。

从地质调查情况看,出口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缓倾坡外的裂隙J1控制,因此而选取了典型剖面(J1-1剖面和J1-2剖面)进行计算分析。J1-1剖面和J1-2剖面的地质结构与计算模型见图3~6(J1组裂隙在泄洪洞出口边坡以5~10 m间距发育,结合开挖坡比选择有代表性的两条J1-1、J1-2作为底滑面进行计算分析)。

图3 出口边坡J1裂隙工程地质剖面图

图4 J1-1计算模型图

图5 出口边坡J1-1剖面计算模型图

图6 出口边坡J1-2剖面计算模型图

(2)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局批复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工程区场地50 a超越概率10%的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为172 gal,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本计算水平地震加速度取0.15 g。

(3)计算工况。

根据规范要求,稳定性计算工况包括持久状况、短暂状况和偶然状况。其中,持久状况考虑基本荷载自重;短暂状况考虑降雨及雾化;偶然状况为基本组合+地震荷载。

(4)反演计算成果分析。

在考虑连通率的条件下,结构面参数f′=0.65,c′=0.15 MPa;岩体强度参数f′=0.8,c′=0.5 MPa。

根据地质调查及前期反演计算成果确定结构面连通率取92%,相应的强度参数见表3。

表3 出口边坡稳定分析结构面强度参数表

天然条件下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见表4。根据《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DL/T 5353-2006),长河坝水电站泄洪洞出口边坡在持久状况、短暂状况和偶然状况下的设计安全系数分别应达到1.25~1.3、1.15~1.2和1.05~1.1。

由上述计算结果得出持久状态下最小安全系数为1.17~1.182,偶然状态(地震)下安全系数为1.004~1.102,与边坡稳定性现状基本一致,表明计算所用参数是合理的。

表4 天然状态下安全系数计算成果表

4边坡监测成果分析

图7 泄洪洞出口边坡1-1剖面M46各测点变形时间过程线图

经分析研究后确定,将泄洪洞出口边坡分一期支护及二期开挖支护。一期边坡为自然边坡,二期边坡开挖坡比为1:0.25。一、二期边坡深层支护布置系统锚索P=1 500~3 000 kN,L=25~50 m,间排距5 m,浅层防护采用锚喷支护并布置排水孔。在出口边坡中监测布置了4条断面,多点位移计变形较小,如布置在高程1 605 m处的多点位移计M46变形时程曲线(图7),变形速率小,处于收敛状态。监测结果表明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5结语

(1)宏观地质判断和赤平投影分析表明:砂场沟上游泄洪洞出口自然边坡受J1裂隙控制,坡面形成台阶面,砂场沟下游侧未见J1裂隙发育形成的台阶面,局部天然边坡处于临界状态。边坡开挖后,受裂隙组合切割影响形成不稳定块体,易产生沿J1裂隙的滑移拉裂破坏和沿J7裂隙倾倒拉裂破坏。

(2)稳定性计算分析表明:泄洪洞出口边坡在持久状况下最小安全系数为1.17~1.182,偶然状况(地震)下安全系数为1.004~1.102,与边坡稳定性现状基本一致,表明反演计算确定的参数是合理的。

(3)边坡监测资料显示:边坡开挖支护后,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邓荣贵,张倬元,周德培.峡谷河段高陡斜坡岩体变形与稳定性研究[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冯文凯,石豫川,刘汉超.西南某水电站闸址区高边坡特征及其程效应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8):1388-1393.

[3]杨绪波,黄润秋,沈军辉,等.紫坪铺水电站2#泄洪洞进水口边坡变形特征及其机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2036~2040.

[4]宋胜武,巩满福,雷承第. 峡谷地区水电工程高边坡的稳定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 25(2):227~233.

[5]沈凤生,冀春楼,李斌,郭朝文.小浪底高边坡稳定分析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8,20(2):6~9.

[6]王思敬,李焯芬. 三峡永久船闸岩石工程整体质量[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5):589-596.

刘永波(1981-), 男,河南许昌人,工程师,学士,从事水电工程勘察技术工作;

黄亚奇(1983-),男,四川遂宁人,工程师,学士,从事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工作;

蒙富强(1980-),男,广西百色人,工程师,硕士,从事水工结构设计与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李燕辉)

收稿日期:2015-03-08

文章编号:1001-2184(2015)04-0085-04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P642;TV7;TV221;F642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泄洪洞裂隙边坡
陡帮强化开采边坡立体式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边坡控制爆破施工
二维极限平衡法在高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深孔泄洪洞进水塔动力分析
基于孔、裂隙理论评价致密气层
猴子岩水电站深孔泄洪洞掺气减蚀设施研究
裂隙灯检查的个性化应用(下)
浅谈涔天河泄洪洞洞内抗冲磨混凝土的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治理与加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