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患儿黄斑部OCT改变
2015-02-01孟娜苏红张孝茹
孟娜 苏红 张孝茹
弱视患儿黄斑部OCT改变
孟娜 苏红 张孝茹
目的 利用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了解弱视儿童黄斑部变化。方.4~12岁患儿共42例(68眼)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弱视组(18例.28眼)和非弱视组(24例.40眼),比较两组OCT检查结果。结果 弱视组黄斑鼻侧, 颞侧及黄斑中心部视网膜厚度高于非弱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弱视儿童黄斑部视网膜较厚, OCT可以快速检测黄斑结构。
弱视;黄斑部;相干光学断层扫描
弱视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儿童眼病, 我国弱视诊断标准为眼球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矫正视力≤0.8或两眼视力差≥2行[1]。弱视的治疗时机非常关键,只有在视觉发育的可塑阶段才有可能治愈[2]。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CT是一种能够对视网膜厚度进行活体精确测量的影像学方法, 能定量和直观地检查视网膜尤其是黄斑部结构。本院通过弱视儿童与正常儿童OCT检测结果对比, 了解弱视儿童黄斑部变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1年7月~2013年8月就诊于本院眼科的裸眼视力不良的4~12岁患儿共42例(68眼), 其中经阿托品散瞳验光等检查确诊为弱视者18例(28眼), 非弱视眼24例(40眼), 分别为弱视组和非弱视组。所有患儿均行裂隙灯、眼压、眼底检查, 无其他眼部疾病及全身疾病。
1.2 方法 OCT检查:使用仪器为莫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先行黄斑部的视网膜地形图扫描以得知黄斑中心区域及其他各区域平均神经上皮厚度数据, 将黄斑部视网膜分为鼻侧、上方、颞侧及下方4部分, 再行经黄斑中心的线性扫描以检测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所有检查由同一名眼科专业医师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弱视组与非弱视组上方平均视网膜上皮厚度分别为(309.67±11.88)µm和(297.22±23.71)µm,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方平均视网膜上皮厚度分别为(302.42±10.13)µm和(92.54±22.94)µm,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平均视网膜上皮厚度分别为(328.26±15.12)µm和(305.07±12.87)µm, 弱视组较非弱视组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平均视网膜上皮厚度分别为(301.84±14.57)µm和(278.08±15.13)µm,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两组分别为(166.44±22.51)µm和(148.43±11.06)µm, 弱视组较非弱视组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弱视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有中枢学说和外周学说两种观点[3]。中枢学说认为弱视患者存在视中枢损害, 外周学说认为主要受损部位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动物实验已证实弱视者存在下丘脑的外侧膝状体和视皮质组织学改变。中枢学说理论逐渐得到公认。然而弱视患者是否存在视网膜特别是黄斑部视网膜结构异常却一直有争议[4]。
人类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出生至3 、4岁时黄斑中心完全发育成熟, 敏感期为出生至12岁。本研究选取的对象为4~12岁, 弱视眼与非弱视眼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发现弱视患儿黄斑鼻侧, 颞侧及黄斑中心部视网膜厚度均高于非弱视组。可能是由于弱视眼未受充分、有效的视觉刺激而导致的黄斑部细胞主要是视锥细胞特别是视锥细胞外节的发育、分化延迟或停滞所致。OCT操作简单, 无痛苦, 儿童接受度高, 并且其检测数据客观精确。比较适用于大范围弱视筛查, 提高弱视患儿的检出率, 对于弱视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有指导意义。
[1] 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4.2(1):4.
[2] 赵堪兴.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努力提高弱视的防治水平.中华眼科志.2002(8):449-450.
[3] 张玮, 蔡季平. OCT在弱视研究中的应用.国际眼科杂志.2014(1):79-82.
[4] 刘虹, 周欣, 章淑华, 等.单眼弱视患者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7.15(3):119-12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1.065
2014-07-28]
471000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