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外在价值重审与再释——基于技术的视角

2015-02-01徐宏伟庞学光

职教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态化价值职业

徐宏伟 庞学光

价值问题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一般性问题,而是不得不查的本源性问题。因为职业教育价值内在地标识着职业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和独特性,关涉着职业教育“怎样存在”以及“应该如何存在”的问题。按照以往的研究来看,职业教育价值并非是外在于职业教育自身的“实体”概念,而是蕴含在职业教育与主体人、社会和自然互动之中的关系范畴。与满足人的主体需要的职业教育内在价值相对照,职业教育外在价值一般被认为是职业教育对社会诸领域发展需求的满足。既有的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研究虽然注意到了价值主体的多元性,但却忽略了自然这一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采用直言命题的方式进行概念界定与分析,忽略了价值实现的条件,导致得出的结论缺乏必要的说服力。因此本文将增加对职业教育自然生态价值的分析以作为对以往研究缺失的重要补充,同时引入“技术”作为职业教育与社会和自然之间互动的中介因素,以期实现对职业教育外在价值更全面的界定和更客观的分析。

一、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的重新审视

价值是探究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的逻辑起点,为理解职业教育外在价值提供了基本的解释框架。关于价值的界定比较常见的有四种说法,即实体说、属性说、关系说、意义说[1]。综合来看,采用关系说的基本观点作为对价值的基本理解已成为研究共识,即价值既不是某种“实体”,也不只是事物的某种属性,而是反映了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是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教育价值符合价值最基本的内涵规定,同时蕴含着“教育之为教育”的独特性。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向人和社会的双重发展需求,即教育既满足主体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同时也满足社会多领域的发展需要。教育内在诉求的二维向度(主体人与社会)在教育价值领域呈现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种基本类型。

职业教育价值的概念界定导引于教育价值的基本内涵。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价值“存在于作为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与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和个体的相互作用之中,表现为职业教育对社会和个体的某方面需求的满足及其程度,职业教育与社会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职业教育价值的具体存在形态”[2]。基于不同的价值主体,职业教育一般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职业教育内在价值是职业教育对主体人发展需求的满足,职业教育外在价值是职业教育对社会诸领域发展需求的满足。职业教育外在价值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学者们在职业教育价值的整体研究框架下对其也有具体的分析:周志刚认为职业教育外在价值具体表现为社会价值,如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公平价值、社会分层价值;宫雪从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三方面对职业教育外在价值进行了分析;唐林伟认为职业教育外在价值体现在 “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消除贫穷、保持和平与稳定、防止社会失调等方面”[3];明立军认为职业教育外在价值是“人力资本的投向分流价值、生成价值、调节价值、储存价值和提升价值”[4]。综合相关研究来看,尽管学者们的出发点不同、具体的表述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是从关系范畴来进行阐释,认为职业教育外在价值存在于作为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与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诸领域的互动之中,是职业教育对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领域发展需求的满足。

综合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的以往研究来看,其优点在于充分关注了价值主体的多元性以及价值的多元性,为相对全面地把握职业教育价值提供了可借鉴的诠释方式。但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是以往研究尽管关注了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诸领域,如经济、文化、政治等,但却忽略了自然——这一关系着人类生存的重要领域,显露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过于功利性的倾向,影响了研究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具体来看,以往对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的研究,只将视野局限在人类活动的社会诸领域,认为职业教育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等外在价值,却忽略了职业教育本应具有的自然生态价值。因为自然并非是外在于人、与人毫不相干的因素,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发展的基础。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早已成为人类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的关注焦点,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研究同样不能付诸阙如。二是以往研究主要采用直言命题的方式,断言和预设了职业教育的外在价值在于职业教育对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因素的满足,但却忽略了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遮蔽了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价值中介的重要意义。如果缺少对价值中介的分析,就很难说清价值客体是如何在与价值主体的互动中来满足其需求,进而体现为职业教育价值的。由于未能说明作为独立范畴的职业教育与其他社会因素和自然何以发生特定的互动作用,以及如何相互影响,所以导致对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看似客观全面分析,实质上仍然缺乏充足的说服力。

基于以上认识,对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的探求,必须考虑到自然这一重要的价值主体和职业教育所本应具有的自然价值。此外还应引入价值中介这一因素,必须将作为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和自然以及价值中介三个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得出关于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与判断。

二、技术作为职业教育外在价值中介的适切性辨析

职业教育外在价值中介是职业教育与社会诸领域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是连接作为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与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和自然的纽带。人作为教育主体虽然也在职业教育与社会领域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但是主体人并不是职业教育的价值中介。因为虽然职业教育对社会诸领域发展需求的满足需要人的参与才能实现,但是社会诸领域的发展需求最终仍然复归到主体人的内在诉求,从这个意义上看,主体人在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中始终是价值的主体,而不能作为职业教育外在价值中介。以技术作为职业教育外在价值中介,其适切性在于如下两个方面。

(一)必要性:技术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核”

技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现代狭义的技术是指工艺技术……现在广义的技术则根据人类活动程序方法论特点,把一切有用的活动和合理的方法都包含在技术的范畴之中。”[5]本文在广义的层面上使用技术。现代技术已在工作体系中得到普遍应用,以致许多新职业正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催生的,技术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核”其作用在不断地增强,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技术以多种形态渗透在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影响与决定着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一是技术以凝结在人身上的技术能力和技术人文素质的形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中。现代技术能力不再仅指手工性的技术操作能力和技术生产能力,还意味能够运用智能因素进行技术活动的能力。技术人文素质包括技术主体性和技术责任意识。技术主体的主体性、创造性通过教育活动得以释放和激发,是职业教育自身的重要目的。技术主体的责任意识意味着技术主体充分考虑技术活动可能带来的对自然生态的损害,自觉承担相应的技术伦理责任。二是技术以技术知识的形态呈现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之中。技术知识是不同于科学知识的一种知识形态。科学知识旨在解释事物的规律与原理,通过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探究,具有普适性特点。技术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操作方法和工艺手段,通过实践操作和经验总结的方式进行探究,具有专门性、默会性、经验性的特点。三是技术以技术认知逻辑的形态内在地指引着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职业教育按照技术认知的顺序来安排教学顺序。技术认知的顺序是感性直观先于理性思考,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首先对技术设备特性、技术操作要求等有感性直观的认识,然后返回到相对应的技术理论学习,再回到技术活动中进行实践验证。四是技术以技术评估的形态导引着职业教育的教育评估。技术评估关注技术生产能力与环境保护能力的平衡。在此指引下,职业教育的教育评估注重受教育者技术能力和技术伦理的双重评价,以期实现两种评价的有机整合,既对学生在考试中所呈现的技术产品、服务等进行终结性评价,也对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技术能力进行形成性评价,还对学生的技术责任意识、技术伦理意识、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行评价。

(二)可能性:技术作为职业教育与社会和自然互动的“有效媒介”

职业教育与社会诸领域和自然的互动关系是以技术作为中介来实现的。这里的技术不仅仅意味着实体性的技术产品,还意味着凝结在人身上的技术能力、体现为文化形式的技术文化以及蕴含环保目的的生态化的技术手段。之所以称技术为连接职业教育与社会和自然的“有效媒介”,原因在于技术充当的不仅仅是工具、手段的角色,而且它已内在地融入到职业教育与社会和自然之中,是职业教育与社会诸领域和自然之间发生积极的、有效联系的必要环节。

1.职业教育与经济通过“技术”的互动。技术以技术手段、技术知识、技术能力的形态连接职业教育与经济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具体来说,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是以凝结于受教育者身上的技术知识、技术能力为前提和基础的,通过培养技术技能职业型人才,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通过“技术”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要求。经济领域当中企业的规模、效益的变化,会对劳动力的结构需求,尤其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对职业教育的规模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同的产业部门由于其使用的设备不同、技术结构不同、所需的技术人才的层次不同,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

2.职业教育与文化通过“技术”的互动。技术以“技术文化”的形态成为沟通职业教育与文化的桥梁。“技术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尽管其中也有自然本质力量的作用和体现。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即人类文化亚形态,从狭义上讲,是与人类其他文化形态相区别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从广义上讲,它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统一,是人类文化的投影。”[6]职业教育选择那些技术性的、实用性的文化,作为基本的课程内容,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技术文化的传播,而传播的过程也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根据具体的教育目的和现实的社会需求,使技术文化得以不断地增殖和传播。职业教育还通过对技术文化的不断创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对文化的发展要求。技术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清晰地反映在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及其对职业教育的推动过程中。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蒸汽机为主导的技术文化形态,催生了初级职业学校的诞生。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为主导的技术文化形态,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职业补习教育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技术文化形态,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7]。

3.职业教育与自然通过“技术”的互动。技术以“生态化的技术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形态成为职业教育与自然互动的媒介。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自然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的关注热点。在此背景下,生态化的技术理念与技术手段成为技术自身发展的现实与未来指向。所谓生态化的技术理念与技术手段,顾名思义就是指蕴含着生态保护的理念和具体措施的技术理念与技术手段。职业教育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的技术理念和技术手段来实现的。职业教育通过传播生态保护的技术理念,使得人们具备更加合理的技术观念和积极的环保意识,从意识层面奠定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职业教育还通过对功利性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技术手段的改造与创新,为实践领域的环境保护提供实际的支持。反过来,自然环境保护的现实客观需要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维持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变完全功利性的、人类中心主义式的技术理念和技术手段,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到教育评价的所有环节,都要渗透生态保护的理念,职业教育所开发和创造的“技术”,也必须是充分体现自然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态化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手段。

综合以上两方面来看,技术以多种形态渗透在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是职业教育必要且基本的构成要素,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与社会诸领域以及自然的互动也总是以技术作为必要的连接纽带,可见,技术符合职业教育外在价值中介的内在规定性,可以作为考察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的中介因素。

三、职业教育外在价值的再释——以技术为中介的视角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和缺陷的分析以及对技术作为价值中介的辨析,本文认为职业教育外在价值存在于作为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与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和自然以技术为价值中介的互动之中,是职业教育通过多种技术形态对社会和自然发展需求的满足,其具体表征为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

(一)经济价值:通过培养“技术人”、提供技术成果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通过“技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从经济的视角来看,技术“以知识、技能、方法、工具、机器等形态渗透到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中”[8]。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术人”为经济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通过研发、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成果。首先,职业教育以特定的技术知识作为基本的课程内容,通过技术知识的传授与传播,使受教育者了解与掌握现代技术。换句话说,技术知识经由职业教育的形式凝结在受教育者身上。受教育者通过不断的学习,终将成为掌握技术知识、具备技术能力的 “技术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大批 “技术人”,在现实的经济实践活动当中,将自身的技术知识、技术能力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相结合,将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是经济发展所需“技术人”的培养基地,它们源源不断地向生产、服务、管理等领域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从而保证了各部门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并最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满足经济的发展需要。其次,职业教育除了基本的教学外,同时根据现实的技术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承担着技术的研究、创新、发展、推广等任务,为各个社会经济部门提供直接的技术成果。“职业教育将人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开发出新的技术成果,促进技术的升级换代,使得技术鲜活地存在于人的生产生活之中。现代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以及职业教育、科研、生产之间的密切结合,使得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步伐越来越快。”[9]总之,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丰富知识、熟练技能、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了生产工具、工艺流程、仪器设备等劳动工具水准,扩大和深化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使技术越来越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第一位的生产力”[10],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可见,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培养 “技术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还在于以直接生产技术成果的形式,来满足经济发展对于技术手段、技术方法的需求。

(二)文化价值:通过选择、传播、创新“技术文化”来满足文化需求

技术以“技术文化”的形式呈现在职业教育与文化的互动之中。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投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以技术为载体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体。职业教育通过选择、传播和传承、创新“技术文化”,来满足文化的发展需求,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

1.职业教育选择技术性的、实用性的文化内容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这不同于普通教育选择理论性的、普适性的文化内容作为基本教育内容。普通教育植根于学科体系,讲究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不同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更注重对受教育者全面文化素养和基础的培养。职业教育则植根于工作体系,关注的是技术知识的传授、技术方法的革新、遵循技术内在的运行逻辑,更注重根据特定职业对受教育者的技术能力和技术精神的培养。

2.职业教育传授与传播技术文化。这里的技术文化体现为“知识、技能、方法、技术性思维方式、技术理性、技术精神、技术伦理、技术价值观以及各种形态的技术观和技术社会思潮”[11]。在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技术知识、技术技能、方法、技术性思维的传授体现的是将前人积累的技术文化成果进行传递的过程。技术理性、技术精神、技术伦理以及各种技术观的传播体现的是将过去和当下所积累的价值观层面的东西进行传播的过程。技术知识、技术方法、技术性思维的传递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进一步彰显,为人类生产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技术理性、技术精神、技术伦理的传播是对人的改造自然能力在价值观层面的一种平衡,追寻的是一种合理的、和谐的技术发展方式。技术价值观的传播有利于社会形成崇尚技术、注重工艺、务实而理性的文化氛围。

3.职业教育创新技术文化。在这里的技术文化除了意味着技术产品、技术方法外,更多的体现为“技术活动的社会建制和社会规范,技术活动共同体的行为方式和准则,技术并入生产过程和社会化应用所要求的组织体制、生产方式、‘人—技’关系模式,人与人之间合作和交往的技术形式,对技术的社会应用实施控制的技术准则、社会准则和伦理准则”[12]。因此所谓的技术文化的创新,一方面是指职业教育进行直接的技术生产,通过技术的研究、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技术理念、开发新的技术工艺方法、创造出新的技术产品。另一方面意味着职业教育通过开创新的技术活动的个体规范和社会准则,来调节技术活动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以及规范社会化技术生产过程中的组织方式、生产模式、技术准则等。

(三)生态价值:通过传递“技术生态化”知识、创新生态化的技术手段来满足自然生态需求

职业教育通过传递技术生态化的知识,通过开创生态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技术系统生态化提供理念和现实支撑,满足自然生态的发展需求,体现自身的生态价值。所谓技术生态化是指“用生态思想指导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用生态规律引导和规范技术工艺体系,使生态化的技术能更好地为人和自然的协同进化服务”[13]。

1.职业教育通过自身的教育影响使得技术主体具备生态化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未来会成为技术活动的主体,如技术员、技师、工程师等。在意识上,能够将人类和自然、人的社会化生存与自然生存结合起来看待,鄙视那些破坏自然与生态的行为,将其视为对人类自身生存的最大的威胁,将技术活动最终目的定位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思维方式上,改变单向的思考方式,能够进行多元化的思考。比如,在研发某项新技术的过程中,不只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考虑和评估其可能导致的不良生态后果。

2.职业教育能够在技术设计或工艺设计生态化方面发挥引领与导向作用。技术设计或工艺设计看似是技术领域内的事务,其实关系着人类的整个生态保护事业。因为“工业产品设计与工艺生态化的专长是解决一条生产线或一个企业内某一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协调三个领域间的关系是推进技术生态化关键。产业是由众多的企业组成的,而企业的技术活动又总是集中体现在生产工艺流程之中”。[14]职业教育将生态化的思想渗透具体的技术设计和工艺设计的课程与教学当中,使得工艺设计生态化成为基本的、常态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影响社会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领域的技术设计或工艺设计的生态化。

[1][3]唐林伟.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8(11):12,12.

[2]宫雪.职业教育价值论中的基本范畴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6):50.

[4]明立军,葛政,葛岳.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与实践[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4.

[5]王清莲,张社字.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7.

[6][10][11][12]巨乃岐.技术价值论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9:53,57,68,68.

[7][9]欧阳河.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5,127.

[8]常立农.技术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53.

[13][14]张波.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技术生态化[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23,23.

猜你喜欢

生态化价值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我爱的职业
一粒米的价值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给”的价值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