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学习理念的中职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
——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
2015-02-01王正春邵良
文 王正春 邵良
基于自主学习理念的中职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
——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
文 王正春 邵良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真的了解,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当然比较深,自己对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这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会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基于此,作为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勤于动手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然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却总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抓手,常常陷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笔者在讲授舒婷的致橡树一文时,巧妙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取学生课前小组合作制作课件,课堂交流展示的形式,有效地开展了学生自主学习。
一、教材学情 因“专”施教 开展学生自主学习
1.设计意图
一是因“专”施教。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在语文学习中用专业,在语文学习中渗透专业,做到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有效“联姻”。二是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俗话说,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中职对口单招班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能够较熟练地制作课件,同时,可以方便地使用网络教室,具备上网下载资料的条件。
3.教材地位
《致橡树》是一篇自读课文。由于选读、自读内容没有明确列入考试范围,加之课时有限,所以这些内容常处于“学生漠视,教师忽视”的“名存实亡”的地位。
4.课堂形态
课前分配每个学习小组相应任务,学生制作PPT课件,自主确定本小组课堂交流的主持人,鼓励学生发挥小组成员集体智慧,借助网络资源,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制作课件。教师跟踪辅导,适时“解惑”。主持人现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采取小组竞赛的评价方式,评出最佳团队。
二、课件展示 现场交流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组:激情导入。该组学生先播放姜育恒的《梅花三弄》,巧妙地剪切了歌词中的部分内容,字幕滚动歌词“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并且凸显了其中的一个“情”字,借此导入新课。
第二组:走近作者。该组学生巧妙地以“名片”形式设计作者的个人履历表,其想法构思、设计特点将专业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内容不仅涵盖了作者个人信息和主要代表作,而且介绍了舒婷诗歌的核心思想和人物评价。
第三组:诵读吟咏。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该组学生突出了诗歌教学的朗读环节,设计了“三读”品味:一是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的朗诵视频;二是小组成员个人朗读录音;三是小组成员合作朗读录音。
三、适时引导 点评归纳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适时点评
主持人讲完本组的设计之后,笔者对他们的设计进行点评,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补充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组的学生很有想法,导入能够起到激发兴趣,引入话题的效果。第二组学生想法新颖,并能够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大量的关于作者的个人信息,知人论世,尤其是能够加入对作者评价的内容,拓宽了理解的深度和厚度。第三组学生设计思路清晰,既用名家诵读示范引领,又能够敢于实践,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录音、剪接。第四、五组整个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充分发挥了专业的优势,巧妙地利用专业知识,制作Flash动画,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有机结合了起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更直观形象,便于对诗句的理解。
2.深层理解
诗贵含蓄,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往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特别是现代诗歌,字面意义不难理解,但含义深刻,这就需要深入探究。因此,阅读欣赏诗歌,不能停留在明白字面意义上,而要透过表面,挖掘出隐含在字面背后的丰富含义。这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启发,一步步将学生引到对诗歌理解的深处。第四组主持人讲完本组的设计之后,笔者又从“绝不像”“绝不学”“不止”等词语中追问该组其余学生“作者对这些做法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作者对这种传统的爱情观是持否定、批判的态度。然后归纳这种世俗的爱情,是一种“以男人为中心,女人为从属,男人为主体,女人为附庸,女人只能围着男人转”的不平等、不健康的爱情。同样,笔者追问第五组学生,诗人追求的爱情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引导学生得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即人格的独立平等是爱情的前提,这一句是整首诗的核心,是诗眼,前面对爱情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了基础,后面的诗句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最后,引入象征的知识,引导学生把握橡树、木棉、铜枝铁干、红硕的花朵的象征意义。
3.拓展提升
当学生沉浸在展示学习成果的喜悦中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更持久的自主学习中去,笔者趁热打铁,布置了拓展延伸和课后作业。一是拓展延伸。要求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去搜索朦胧诗的相关知识,并赏读顾城的《远和近》《一代人》;二是能力提升。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小诗或写一段短文,上传至班级博客互赏互评。
四、结束语
本节课的教学处理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既体现了因“专”施教、学以致用的理念,又做到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更彰显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信息
王正春,硕士,高级讲师。邵良,硕士,特级教师。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2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