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教育”这块地
2015-02-01许春苗
文/许春苗
种好“教育”这块地
文/许春苗
“人生在世,虽然一切均应向前看、充满光明才具有价值,然而若无反向事物的存在,反而显现不出光明的价值。两者共存,才能相互映照深奥的真义。”
据说北京的九月最美,因为白天像八月,晚上像十月。其实三十岁的人生也刚刚好,有二十岁的激情又没有二十岁的莽撞,有四十岁的智慧又没有四十岁的倦怠。已经做教师十年多,十年来,有过面对各种学生问题的迷茫无措,有过面对细碎教学工作的手忙脚乱,有过面对职称晋级的忧心忡忡。到现在,已经在教育道路上,越来越能发现美丽的风景,越来越有淡然的心情,也越来越坚定自己前进的方向。这种心境的变化,让我很喜欢。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回答“今天,你为了什么而奋斗?”我的答案是:为了做一个踏实、执着、不急躁、不功利坚守教育良知的教师。
我一直觉得自己最本质的身份应该是农民的女儿。对我来说,做教师和做农民是一样的。农民只要有土地,不论贫瘠或肥沃,都可以耕耘、播种、浇灌……能有丰收当然是好的,但是这耕种的过程本身对农人来说就是一份对未来的寄托,就是一个生命继续的念想。
有一次,我对父亲说:家里的地别种了,反正不赚钱,有时还倒贴,忙活来忙活去地受累,何必呢?可是父亲说:不种地,难道人家在地里忙活的时候,我在家里睡大觉吗?这和等死有什么区别!父亲一言,我心一震。农民不种地,还有什么意思?农民的意义就在于耕种。即便在今日,除去化肥、农药、机器收种等费用,农民收获着实菲薄,但是种地对农民的意义仍是巨大的。一年年春去秋来重复地忙碌,就是农民周而复始的生命年轮。
做教师,又何尝不是呢?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一个真正热爱教育的教师,只要有学生,只要能教书,他便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便有了教育生命的意义寄托,也便可心安,便可守望。外在境遇的好坏、名利的得失,又何妨呢?农人不会因为土地的贫瘠就不耕种,不会因为苍天的旱涝就心存绝望,只是辛勤地劳作:播种,拔草,松土、施肥……
这还不简单!是啊,就这么简单。而认真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
教师需要在教育的土地上脚踏实地,像农民守候他的庄稼。然而教师和农民又不尽相同,某一棵庄稼长不好可以拔除,某一季的庄稼长不好,可以期盼来年,但是作为教师所面临的每一个孩子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唯一的、重要的,一旦出错不可重来。臂膀腿脚折断可以安装义肢,但是灵魂的残缺却没有义肢可以弥补。作为教师言语行为不妥当、方式方法不合理、理念思维不科学都有可能挫伤孩子的心灵,甚至犯下“处死灵魂”的罪恶。所以,这又要求我们要谨慎执着地坚守良知。
可是这份坚守,其中又几多不易。网上曾流行这样一个段子:新时代的教师要上得了课堂,跑得了操场;批得了作业,写得了文章;开得好班会,访得了家长;劝得了情种,管得住上网;解得了忧伤,破得了迷惘;Hold得住多动,控得住轻狂;受得了奇葩,护得住低智商;查得了案件,打得过嚣张;抢得到课题,经得起考核,还要扛得住工资不涨。虽然其中充满调侃和戏谑,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所承受的来自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学生成长变化、家长家庭期望、社会认可度及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压力。师道难,多崎岖。
日本茶道大师森下典子曾说过一句话:“人生在世,虽然一切均应向前看、充满光明才具有价值,然而若无反向事物的存在,反而显现不出光明的价值。两者共存,才能相互映照深奥的真义。”引申到教育事业,则可以理解为:正是由于有坦途又有崎岖、坎坷和曲折,我们脚下的道路才更充满发现和探索的乐趣,也才让我们的奋斗更有意义和价值。
踏实、执着、不急躁、不功利,不忘初心,在教育的道路上慢慢前行,淡淡坚守,且行且珍惜,我愿意。